最近,天氣越來越冷,溫度持續下降,寒冷、潮溼的環境會引起類風溼性關節炎嗎?
這種病在中國大陸地區的發病率為0.42%,總患病人群約500萬,其中主要是女性病人,男女患病比率約為1∶4。
關於其發病原因,人們眾說紛紜。有人說產褥期冷水洗手容易得類風溼,也有人認為是長期溼冷環境造成的。
那麼,真相到底是什麼?為啥把類風溼性關節炎稱為「不死的癌症」?真的這麼可怕?
1
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病因是什麼?
類風溼性關節炎是由基因與環境間複雜的相互作用導致的,通過破壞免疫耐受而引起特徵性對稱型滑膜炎症,進一步出現骨和軟骨的破壞。
到目前為止,該病的準確病因仍不清楚,發病機制也尚不明確。
但這並不是說,現代醫學對其一無所知。相反,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治療方案也越來越科學、有效。
類風溼性關節炎的發病是先決(基因)和隨機(環境)事件的共同結果。
各年齡段均可發病,嚴重程度各異,其中也有基因的因素。比如同卵雙胞胎的同時發病率可達12%-15%,一級親屬(指父母、子女以及親兄弟姐妹)的患病風險也會增加。
而外在環境是通過反覆激活固有免疫誘導發病的,目前研究最明確的外在因素就是吸菸。
吸菸者更容易患類風溼性關節炎;牙周病患者的口腔黏膜存在牙齦卟啉單胞菌,這種細菌也和類風溼性關節炎有關;另有研究表明,胃腸道細菌也可能影響該病的易感性和嚴重程度。
2
類風溼性關節炎會導致貧血?
早期的研究估計,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的貧血發生率介於30%-70%。
我國研究也發現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中貧血與侵蝕性關節炎有關,這種貧血主要包括慢性病性貧血和缺鐵性貧血。
但是,類風溼和貧血之間的聯繫目前還不明確,不能簡單地把兩者當成因果關係。可能的原因包括骨髓對紅細胞的生成減少、紅細胞壽命輕度縮短、消化道潰瘍等。
3
為啥被稱作「不死的癌症」?
這種病發病後,如果不控制病情,軟骨和骨受到侵蝕引起關節破壞,導致關節畸形,如果治療不完全奏效,在10-20年間會造成嚴重的運動殘疾。
而在我國,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在病程10-15 年和大於15 年的致殘率分別為48.1%和61.3%。也就是說,在病齡15年以上的患者中,至少60%的人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殘疾。
另外,多項研究表明,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發生惡性腫瘤的風險會增加,尤其是發生淋巴細胞增生性疾病(比如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風險。
所以,類風溼性關節炎也被稱為「不死的癌症」。
既然,類風溼性關節炎如此可怕,那麼有效的治癒方法是什麼?
4
能不能被治癒?
目前還沒有辦法根治類風溼,但不能根治不代表不能控制。
類風溼性關節炎很明顯的特徵是出現四肢關節對稱性症狀,如關節腫痛、晨起關節僵硬(持續時間至少30分鐘)等典型表現。
出現以上情況,就要及時去醫院檢查,如果確診,一定要積極配合醫生,定期調整治療方案,按時複查,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
5
日常生活中該如何預防?
主要的預防措施包括禁菸、控制體重、適當運動。肥胖和吸菸除了會引起類風溼,還可能明顯加重病情。
最後,提醒大家:
1.一定要禁菸;
2.出現多關節對稱性腫痛、晨起關節僵硬要及時到醫院風溼免疫科就診;
3.確診後要積極配合治療,適當鍛鍊,定期複查。
來源:科普中國
責編:郝多
編審:陳衛平 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