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空報訊:在航空工業南京機電製造二部鉗工班,有兩位元老級人物,他們一位叫馬文山,一位叫車魯海,大家都戲稱他們為一輛「馬車」。這輛「馬車」自進廠至今,已為航空事業默默奉獻了40餘載,雖然即將退休,但面對繁重的科研生產任務,他們毅然堅守崗位,勤勤懇懇、任勞任怨超額完成任務,為年輕同事帶好頭、做表率。
馬文山自高中畢業後就進入單位,那年他剛18周歲。第一次接觸車床的他,對車床加工充滿了好奇。一個零件怎麼就在旋轉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個又一個精密零件呢?馬文山在車工崗位鑽研了17年,從普通車床到數控車床都十分精通。後因崗位需求,他轉崗鉗工,鉗工的每一個挫、鋸、磨、鑽孔、攻絲技藝,也都在他一雙巧手的掌握之下。
一次在殼體試漏試驗間,馬文山的徒弟陳旺看著師父一番操作後表示:「師父,交給我吧,這還不簡單啊,您到旁邊喝喝茶休息一會!」馬文山答應了。片刻之後陳旺說:「師父,我安裝好了,準備啟動。」馬文山擺擺手:「小陳,你要是不怕爆油,你就打開閥門試試看!」「不會吧,我不是和您裝的一樣嗎?」馬文山耐心地給徒弟講解道:「第一你裝螺絲的順序錯了,第二你沒有按照規定的扭矩裝緊螺絲,第三要先放氣才能加壓。每一個細節關乎的不僅是產品質量,也是對自身安全的保障啊!」陳旺驚出了一身冷汗:「師父,幸好您沒真去旁邊喝茶,要不今天就出大問題了!」
在南京機電,這種師徒結對「傳、幫、帶」一直是一種紐帶,將師徒兩代人凝聚成一股合力,徒弟們從師父那裡學到的不僅是知識、經驗、工作技能,還有他們對航空事業的執著。
1979年,剛滿16周歲的車魯海就到了南京機電,進入分廠跟著鉗工師傅學習,一幹就是40年。車魯海見證了單位的日益壯大,也見證了祖國航空事業的蓬勃發展。看著無數的精密零部件從自己的手中交付出去,帶領的徒弟們一步步成長為單位的得力幹將,他心中充滿了喜悅和自豪。即將退休的他儘管眼神已經不太好,但對工作依舊一絲不苟。
某型石墨環的研磨加工要求平面度達到0.0006毫米的精度級別,需要藉助某光源設備測量該尺寸。車魯海的徒弟開玩笑道:「師父,您眼睛都快眯成一條線了,測量好了嗎?」車魯海假裝生氣道:「你小子懂個啥,我幹這個的時候你還在玩泥巴呢!去,把我抽屜裡的老花鏡和放大鏡都拿過來。」車魯海戴好自己的「裝備」,仔細觀察測量,非常肯定自己手上的產品尺寸達標沒問題。最後,零件檢驗果然全部合格順利入庫,徒弟們紛紛豎起大拇指。對徒弟們來說,車魯海不僅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前輩,更是工作生活中的良師益友。他常說:「和你們年輕人在一起工作心情愉悅,永葆青春,更顯得自己年輕了。」
長江後浪推前浪,年輕的航空人在奮力前行的路上不能忘了悉心教導過的老師傅們,他們是我們學習的榜樣。航空報國精神,必將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