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空報訊:國家逐漸加大對航空的支持力度,但是航空機電系統始終是個盲區,目前的狀態是企業分散、規模小、能力弱,沒有核心競爭力,無法與國際先進水平同臺競技,全國人大代表、中航工業航宇董事長、總經理馬永勝帶來了相關議案:建立「航空機電系統發展專項」,提升我國航空工業發展水平。
馬永勝告訴記者,我國航空工業經歷六十多年的發展,突破全球性的技術封鎖,突破了一大批航空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和前沿技術,我國已躋身於能夠系列化、信息化、體系化發展航空裝備的國家行列。但是與世界航空工業先進的研製能力相比,我國航空機電系統依然存在代差,基本上處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水平,成為繼發動機之後制約飛機整體作戰性能提升的關鍵因素之一。航空機電系統作為飛機的「肌體」,是提升軍用飛機整體作戰性能和安全所必須的關鍵功能系統,它的落後會影響新一代戰機發展,進而影響航空工業的整體發展水平。
對於影響我國航空機電系統發展的主要原因,馬永勝分析認為:經費投入不足,歷史欠帳嚴重,影響基礎技術研究是其一。美國漢勝公司每年僅在電源和環控系統上獲得的研究經費不少於13億人民幣,而我國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間,對航空機電系統的投入總共不到4億元人民幣。由於缺乏經費支撐,許多關鍵基礎技術研究無法安排。基礎條件建設缺乏是其二。長期以來,我國航空機電系統的研製、生產、試驗條件建設主要依靠飛機型號來帶動,而型號研究中投入到機電系統的經費很少,在條件建設上只能進行修修補補、小打小鬧,缺乏航空機電系統基礎條件建設的長遠規劃和系統方案,導致基礎條件建設與國外的差距越來越大,與我國航空工業的整體發展需求相距甚遠。
馬永勝介紹說,近年來,隨著軍用飛機的跨代發展,世界軍事大國的航空機電系統也實現了技術跨越,出現了多點飛機、超高壓液壓、綜合能力管理等新技術,航空機電系統已經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一代飛機平臺多代機電系統已成為飛機系列發展的規律。航空機電系統不僅是在飛機的配套上舉足輕重,對工業增加值和經濟效益的貢獻也不可低估,在現代飛機的成本構成中所佔份額不斷提高,國外新型軍機中機載設備所佔份額已超過40%,國外大型客機中機載設備所佔份額均高於30%;而且航空機電產業發展對中國製造業的技術進步有重要的帶動作用,對中國精密機械製造技術、高性能傳感器技術、液壓傳動技術、高精度測試與計量技術以及專用材料與特種工藝等領域的技術進步有重要的帶動作用。
在已經預見到,航空機電系統將是我國航空工業發展的短板時,我們不能對此視而不見,採取掩耳盜鈴的態度,馬永勝說,國家相關部門必須大力支持航空機電系統這一傳統的機械化領域,儘快制定相關措施,補齊短板,提升我國航空工業整體發展水平。
為此,他建議國家、部隊有關部門儘快出臺「航空機電系統發展專項」,加強頂層設計,提升我國航空機電產業發展水平,以幫助企業縮小與國外航空機電產業發展的差距。航空機電產業的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加強頂層設計,從技術基礎研究入手,統籌規劃,借鑑國外發展經驗,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大投入力度,解決航空機電系統發展中的關鍵技術問題,並加強演示驗證能力建設,提升航空機電技術的可行性和可靠性,爭取早日實現航空機電技術的自主發展,擺脫受制於人的局面,使我國機電系統具有趕超世界先進水平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