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從哪裡來
——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側記
■解放軍報記者 汪 娜 通訊員 羅裡威
排隊走進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湖北省漢川市人武部幹事陶成龍是為了尋找一個答案:「在那個『最寒冷的冬天』,在陌生的異國戰場,面對武裝到牙齒的敵人,志願軍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從哪裡來?」
這是「鏖戰長津湖」復原場景:零下30多攝氏度的寒冬裡,身著薄棉衣、腳穿膠鞋的志願軍戰士巋然不動——他們被凍成了冰雕。
這個實景與其他1900餘件文物及展品、540張照片等,一同亮相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主題展覽。
「電話員同志:保證電話暢通,爭取在戰鬥中立功!」「通信同志:保證文件口信迅速送到,爭取立功!」「爆破手同志:爆破一輛坦克立一大功,二輛坦克二大功,連續三輛立特功!」……在展廳一角,陶成龍在志願軍第50軍149師447團印發的傳單前站立許久。
政治工作是我軍的生命線。在朝鮮戰場,志願軍創造性開展思想政治工作,極大地激發了廣大官兵克服困難、戰勝強敵的頑強鬥志,湧現出近6000個功臣集體和30多萬名英雄功臣。
在一次機動防禦戰鬥中,447團官兵與美軍第25師兩個團激戰11個晝夜,打退敵人輪番進攻,斃傷俘敵1400餘人,被授予「白雲山團」錦旗。如今,這面英雄旗幟陳列在展館裡。
第82集團軍某旅1營火力連也有這樣一面光榮的旗幟,該連前身是志願軍第66軍196師586團1營機炮連。該連在第二次戰役中創造出一個連隊擊退韓軍「王牌部隊」一個團的卓越戰績,被授予「鐵血山英雄連」稱號,集體立大功。
行至思想政治工作展廳,遊客透過玻璃櫥窗可以看到10封志願軍戰士決心書。記者走近細看,泛黃的決心書上字字鏗鏘——「我只要有一口氣都不讓敵人一寸土,堅決守著陣地」「我有決心、信心,敢叫敵人只能活著來,不能活著去」……
「在戰場上有過怕死的想法嗎?」採訪中,記者遇到了抗美援朝老兵郭進才。「我們沒有一個人是怕死的!傷亡隨時都可能發生,但大家不會因此而害怕,反而人人都殺紅了眼,戰鬥決心更加堅定。」坐在輪椅上的郭老話語鏗鏘有力。
走出軍事博物館,陶成龍的步履堅定而從容。他說:「習主席講,『中國人民不惹事也不怕事,在任何困難和風險面前,腿肚子不會抖,腰杆子不會彎,中華民族是嚇不倒、壓不垮的』。一旦向死而生的民族血性被點燃,便會勢如破竹,勢不可擋。我在這裡找到了答案。」
(解放軍報北京11月4日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