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和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在東風禮堂
冬天的西北戈壁,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候,氣溫達零下十幾度。三歲的小女孩吉利,被爸爸從溫暖的被窩裡抱出來,她真的睜不開睡眼,但是不得不被穿上厚厚的棉衣,帶到冰冷的戈壁灘。她哭著、鬧著,但是爸爸根本不理會。直到一陣震徹心扉的聲響,震動到她幼小的心臟,她看見一陣火光從遠方緩緩升上天空,她聽見人們在轟鳴聲中歡呼。這是吉利第一次看火箭發射,那是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我國第一艘無人飛船神舟一號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
「現在想想,當年的轟鳴聲對三歲的我來說,不是驚嚇,而是一種深深的震撼。」吉利對記者說。
吉利是土生土長的東風人。爺爺是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第一代創業者,爸爸、大伯及兩個姑姑都出生在東風。爺爺是吉利心中最敬仰的英雄。今年,是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近日,爺爺收到由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看著爺爺將獎章掛在胸前,我為他感到自豪。」
爺爺戴上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紀念章
說起吉利的爺爺吉傳賢老人,他可是從抗美援朝戰場走來的英雄。1936年出生,1955年12月由江蘇省沭陽縣應徵入伍,1956年3月8日隨部隊入朝,分配到第二十兵團後勤第五分部,1958年8月24日隨第二十兵團從朝鮮回國。1958年10月進入東風,投身建設我國第一個綜合飛彈試驗靶場,參與修建從清水通往東風的這條軍事專用鐵路。
「我聽爺爺講起過當年修鐵路的故事,在那個缺乏大型器械的年代,爺爺和戰友們用肩膀挑沙石,爺爺說一天最少要挑28立方的石子或沙子。有一個小夥子,最後都挑得吐血了。為了儘快將這條鐵路修通,可以說戰士們是在用生命跟時間賽跑。」吉利說。
爺爺在抗美援朝期間(左一)
「爺爺曾經跟我講起他脫下軍裝的故事,讓我印象特別深。1959年3月,清綠鐵路基本建成通車。一天,連長突然找爺爺談話,『你脫下這身軍裝,改巡道工吧。發你一支槍,5發子彈,另外再加一隻狗。行嗎?』爺爺給連長敬了一個軍禮,說:『行!』於是,爺爺便脫下軍裝,穿上了巡道服,從此開始了巡道生涯。爺爺曾經感慨過,如果當年沒有脫下軍裝,今天會是什麼樣子。但是我從爺爺的話語裡感受到,他從來沒有後悔過。」吉利說,這也許就是中國軍人服從命令聽指揮的特性。
吉利和爺爺奶奶在東風
吉利的爺爺奶奶在東風生活至退休,整整38年。不僅是爺爺奶奶將青春奉獻給了大漠,他們的四個兒女也都為航天事業續寫青春。吉利的爸爸在東風工作的時間最長,他是東風印刷所的第一批職工。
爺爺奶奶與四個子女在東風
吉利對航天事業的熱愛,離不開爸爸的指引。三歲,吉利便被爸爸帶著去現場看火箭發射,那種震動聲一直留在她的記憶中。其後,每一次發射,每一次中心大型活動,爸爸都會帶著吉利參加並為她拍照留念。
2016年暑假,在山東濰坊上學的吉利回到東風。8月16日,又是一個凌晨,吉利和爸爸相約去現場看發射。那是我國第一顆量子科學試驗衛星墨子號的發射。當時,他們只知道是凌晨發射,具體發射時間不清楚。那天,吉利和爸爸凌晨12點就跑到戈壁灘,在距離發射場比較近的地方守候著。
吉利和爸爸媽媽在東風禮堂前
其實,從小到大,吉利已經看過很多次的發射。「每次發射,我都很享受那種震天動地的轟鳴聲,看著火箭直刺蒼穹,內心是無比自豪的,更為爺爺和爸爸感到驕傲。」吉利告訴記者,看完那次發射,第二天早上,她就回學校去了。當時她覺得,以後在外面學習、工作,能到現場看火箭發射的機會越來越少了,所以不管多晚,她都會去看。
第二年,吉利辭掉在濰坊的工作,回到了東風。是為了陪伴家人,也可能是從小在內心深處生根的那顆航天夢的種子發芽了。
吉利在東風小學
2017年,吉利進到東風幼兒園成為一名幼師。作為幼兒園的新教師,她卻被同事調侃為東風幼兒園裡的「老人」,十幾年前她就是從東風幼兒園走出去的。
「被時光移動的小城」,吉利是這樣形容自己生活了20多年的東風航天城的。「20多年來,這座小城的大致輪廓沒有變,東風禮堂還是當年的那個樣子,還能依稀找回小時候的記憶。然而,物是人非。身邊很多人都已經離開了,曾經以為永遠不會分開的人也離開了。」吉利感慨道。
吉利在東風幼兒園(第二排右)
回到東風已經3年多,吉利熱愛自己的工作,也有自己的愛好,她喜歡為孩子們拍照,她說希望能給航天娃的童年留下精彩的鏡頭。
來源 | 我們的太空(ID:ourspace0424)
作者 | 吳雨陽
編輯 | 麻雨潔
郵箱 | ourspace042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