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呼吸:動態圖揭示地球植被一年中的變化

2020-11-25 cnBeta

北京時間5月24日消息,據國外媒體報導,利用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衛星應用和研究中心(Center for Satellite Applications and Research,STAR)近期發布的圖像,數據可視化愛好者納迪爾·布雷默(Nadieh Bremer)製作了一張令人震撼的動態圖,向我們揭示了地球植被在2016年的變化情況。

布雷默表示,這張動態圖包含了5萬個周期,並且都需要根據「不同的大小、顏色和透明度」分別進行動態化,最終的結果展現了世界各地令人驚嘆的植被差異。他將這一項目稱為「呼吸的地球」(A Breathing Earth),採用常態化差值植生指標(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製作了這張動態圖。NDVI指數又被稱為綠度,其數值越大,表明植物生長越多。圖中黃色區域指示的是植被健康較差,或者該地區普遍乾旱、貧瘠,比如某一片沙漠。深綠色區域則表明植被生長十分繁盛。

數據可視化愛好者納迪爾·布雷默(Nadieh Bremer)製作了一張令人震撼的動態圖,向我們揭示了地球植被在2016年的變化情況。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衛星應用和研究中心利用索米國家極地軌道夥伴衛星(Suomi National Polar-orbiting Partnership,SNPP)上的可見光紅外成像輻射儀套件(visible infrared imager radiometer suite, VIIRS)對地球植被進行每周一次的觀察。

一年之內,不同半球的植物都經歷了生長和衰退的周期變化。「上面這張地圖中的動態變化涵蓋了2016年的所有52周,對這些季節性周期進行了可視化,」布雷默在項目介紹中寫道,「北半球植物生長季節的出現和衰退尤其明顯。」

「不過,關注地球不同地區時,也會觀察到不一樣的周期和季節差異;非洲南部、巴西和紐西蘭的周期變化就與北半球截然相反,又比如印度在七月的雨季開始之前,會變得越來越乾燥,」布雷默補充道,「對過去一年的觀察越多,你就會發現越來越多的小細節。」

「綠度可以用來估計植被的萌生和衰退,預測生長季節和物候學現象的開始,」布雷默解釋道,「對於沒有植被的區域(沙漠、高山等),綠度數值指出了地表的環境特徵。」

這並非此類數據第一次被用於製作這樣的動態地圖。2015年,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發布了一張類似的動態圖,他們利用衛星數據,展示了一年12個月內地球陸地和水體的生命周期變化。

NASA採用動態色塊指示陸地植物生長的變化,並結合了海洋中浮遊植物的葉綠素濃度變化。這類動態圖展示了地球生命得以存在的過程,地球本身看起來就像是一個生命體。

「所有生物都依賴於植物的周期生長,以此獲得食物、氧氣和更多東西,」布雷默說,「儘管人類已經開始影響這些周期,但壯觀的植被景觀將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繼續存在千萬年的時間。」

相關焦點

  • 地球環境所揭示中亞伊犁盆地黃土記錄的全新世溼度變化
    地球環境所揭示中亞伊犁盆地黃土記錄的全新世溼度變化 2020-09-09 地球環境研究所 【  近日,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科研人員在中亞伊犁盆地半乾旱區選取塔勒德(TLD)、肖爾布拉克(XEB)和昭蘇(ZS)三個全新世黃土剖面,開展高密度(10cm間距)石英OSL測年和古氣候替代性指標磁化率、粒度和色度測試(5cm間距),揭示全新世伊犁盆地半乾旱區溼度(有效水分)變化,並探討其可能的動力學機制。
  • 研究揭示氣候變化如何促使古人類走出非洲
    研究揭示氣候變化如何促使古人類走出非洲 來源:中國氣象報社   發布時間:2020年02月05日17:23
  • 研究發現:氣候變化改變了青藏高原高寒草地植被生長的季節動態
    新華社蘭州2月18日電(記者張文靜)由蘭州大學草地農業生態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賀金生教授課題組牽頭的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氣候變化對高寒草地植被生長格局的影響機制。賀金生介紹,近50年來,青藏高原經歷著兩倍於全球平均的升溫過程以及顯著的降水格局變化。
  •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新元古代「雪球地球」冰蓋的動態變化特徵
    這一假說得到了地質年代學和地球化學等諸多研究的證實,但關於「雪球地球」中冰蓋的動態特徵長期以來仍存在爭議。爭議的焦點在於部分學者認為全球冰封會導致水循環的極大減弱,從而冰蓋應該是僵硬不動的。然而,大量的沉積記錄,比如垂向的沉積相變、波痕構造、冰下排水構造等,表明冰蓋是活躍而多變的,有人據此推斷當時可能存在開放水域,並非嚴格的「雪球地球」狀態。
  • 山東省植被覆蓋度變化與氣候因子相關性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在2005—2015年的10年間,山東省植被覆蓋度在整體上呈現增長趨勢,植被覆蓋度與氣候因子無論是在月動態變化還是季動態變化都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正相關性,植被NDVI的季度走向與降水和溫度的季動態變化趨勢幾乎一致,並且溫度對植被生長的影響大於降水對植被生長的影響。本文的研究驗證了植被覆蓋度的變化與氣候因子的變化有一定的關係。
  • 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生態系統和氣候變化相互作用機制
    青藏高原高寒生態系統對氣候變化敏感,又會對氣候系統產生反饋,是多圈層耦合過程中的關鍵因子。闡明青藏高原植被活動與氣候的相互作用機制,對理解全球變化背景下青藏高原多圈層如何相互作用,並進一步影響青藏高原及其周邊區域氣候格局至關重要。
  • 武漢植物園在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溫室氣體釋放影響的研究中取得進展
    研究土地利用變化對土壤溫室氣體釋放的影響對評估陸地生態系統碳動態有重要作用。  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土壤生態學課題組博士生張倩和助理研究員吳君君在研究員程曉莉的指導下,以丹江口庫區農田、灌叢和森林為對象,進行為期一年的土壤呼吸及其同位素的測量。研究結果表明,造林顯著增加土壤呼吸,造林顯著增加了土壤有機碳的數量和質量,從而使土壤呼吸增加。
  • NASA衛星監測到的地球震動頻率,按照元會運世系統計算發現奧秘
    在幾年前,NASA衛星拍攝到地球,在短短的三個小時內出現了十多次的震動,疑似心臟跳動的反應,地球會不會真的是一個生命體呢?(下圖為衛星監測地球表面植被一年四季的變化動態圖)科學界有一種這樣的說法,地球是一個生命體。石油就是它的血液,巖石便是肌肉,如果按照中國傳統中醫的說法,土壤才是肌肉,巖石應該是骨頭,石油對應血液是對的。
  • 大氣中氣體成分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嗎?
    但是,近年來,由於其對氣候變化和全球變暖的直接影響,更多地關注了大氣及其組成部分,尤其是溫室氣體。對大氣中溫室氣體濃度的關注以及不同季節中氣候事件的增加,已經引起了關於季節對地球的影響的許多新問題。更具體地說,不同氣體的濃度是否隨季節而變化?
  • 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新元古代「雪球地球」冰蓋動態變化特徵
    中新網南京1月22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2日發布消息,該所博士研究生胡春林在導師朱茂炎研究員的指導下,對貴州和湖南地區四條剖面中的鐵絲坳/東山峰組進行了沉積巖相和相組合分析,並對下伏地層的變形構造進行了研究,發現新元古代「雪球地球」冰蓋動態變化特徵。
  • 地質地球所等揭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
    揭示熱帶地區在地質時期氣候變化過程中的季節性水文變化特徵和機制,有利於理解全球水文格局演變及其引發的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發展規律,其也是目前全球古氣候學界研究的焦點之一。1997年,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與德國國家地球科學研究中心合作,對湖光巖瑪珥湖進行了鑽探(圖1)。地質地球所研究員呂厚遠團隊與雲南師範大學合作,基於22個AMS14C測年結果,獲得了湖光巖瑪珥湖B孔6萬年以來的兩組高解析度、彼此獨立的氣候-植被代用指標記錄。
  • NASA從宇宙視角發現中國,地球夜景圖展示武漢變化信息
    其中一組照片是地球夜景圖下的中國變化,通過疫情中武漢、合肥之間城市燈光的亮度對比,描述了自然災害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以及從宇宙視角能夠看到的變化,和其背後隱藏的能源、交通、人口流動等經濟和社會信息,或許可以作為我們學習和借鑑的參考。地球夜景圖是NASA通過衛星拍攝地球夜間陸地上人類活動及海洋中船隻燈光,通過技術處理後合成的宇宙視角圖像。
  • 上海光源BL13W線站首次揭示昆蟲呼吸時氣囊的各向異性收縮特性
    上海光源BL13W線站首次揭示昆蟲呼吸時氣囊的各向異性收縮特性 2016-10-09 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華南三疊紀-侏羅紀之交植被與氣候變化
    我國華南四川盆地上三疊統-下侏羅統地層發育連續,化石豐富,為深入研究三疊紀-侏羅紀轉換時期陸地生態系統的變化奠定了基礎。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博士李麗琴、研究員王永棟,挪威奧斯陸大學教授Wolfram Kürschner,愛爾蘭都柏林大學博士MichaRuhl,以及瑞典自然歷史博物館教授Vivi Vajda等合作,對四川盆地東北緣宣漢七裡峽剖面須家河組-珍珠衝組開展孢粉植物群的系統深入研究,恢復並重建三疊紀-侏羅紀之交的古植被演替和古氣候變化,探討該轉折時期陸地植被、氣候變化與中大西洋火山活動事件等的潛在聯繫
  • 天眼看全球土壤碳排放時空變化格局丨觀天測地
    通常來講,地球系統由大氣圈、水圈、陸地表層、生物圈和固體地球(巖石、地幔和地核)組成。其中,碳循環是地球系統物質和能量循環的核心,是陸地表層-生物圈-大氣圈相互作用的紐帶。陸地生態系統碳循環及其對全球變化的響應研究一直是國際地球物理學界廣泛關注的前沿問題。
  • 德媒:研究顯示地球植被吸碳能力下降
    據德國《科學畫報》網站12月21日報導,人類不斷向大氣層排放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導致地球升溫。為了評估該問題的未來趨勢並規劃必要措施,人們進行了大量計算並建立了模型。地球植被吸收了大量二氧化碳,因此在生態系統中發揮著排水渠般的作用。報導稱,這是因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一種基本要素:植物通過吸收光能把氣孔從空氣中吸收的二氧化碳合成為碳化合物,由此構成食物鏈的基礎。眾所周知,二氧化碳濃度升高能促進植物生長,繼而能增強植被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
  • 清華大學黃善金組揭示自交不親和花粉管中微絲動態變化的分子基礎...
    該研究利用活體成像的方法揭示了自交不親和花粉管微絲骨架動態變化的分子基礎,並綜合遺傳學和生物化學等手段發現villin蛋白參與其中控制微絲骨架的動態變化。圖1. S蛋白處理和鈣離子通透劑處理引起花粉管類似的微絲骨架變化,再現罌粟花粉管自交不親和反應研究人員首先發現擬南芥花粉管在PrpS蛋白的處理下微絲骨架發生劇烈重排,並逐漸形成點狀的結構。
  • 太陽活動的減少會讓地球發生什麼變化,光是氣候變化?影響什麼?
    對於地球上的動植物以及人類來說,最最重要的東西莫過於陽光了,也就是太陽,對於地球來說太陽是所有生命不可缺少的,它的地位和生命的源泉水一樣重要。要知道這其中的連帶關係可就太多了,動物人類需要呼吸,呼吸就要消耗氧氣,消耗氧氣就會產生二氧化碳,產生二氧化碳就需要植物來淨化。而植物必須要進行光合作用才能夠產生氧氣,並且茁壯成長,很難想像如果說太陽出了什麼問題,會對地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 青藏高原草地植被生長面臨的大氣乾旱脅迫加劇
    近日,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汪濤課題組發表了有關青藏高原草地植被的相關研究成果。  氣候變暖可導致大氣水汽壓差增加、大氣乾旱化趨勢增強。當大氣水分虧缺時,植物往往通過降低葉片氣孔導度抑制光合作用,還有可能通過增強蒸散發作用加劇土壤乾旱,使植被生長面臨更加嚴峻的大氣乾旱脅迫。青藏高原是氣候變暖最強烈的區域之一。
  • 【驚嘆】谷歌地圖帶你一秒內看地球32年的變化
    其實每一天,地球的表面都在發生著各種變化…植被的變化,冰川,河流的變遷…只是這樣的變化太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