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新元古代「雪球地球」冰蓋的動態變化特徵

2020-12-06 光明網

成冰紀(~720-635 Ma)以全球性冰期事件為特徵,沉積學、古地磁學和地質年代學研究表明在該時期至少發生了兩次地球從兩極到赤道幾乎完全被冰封的「雪球地球」事件,即較早的斯圖特冰期(Sturtian Glaciation, ~720-660 Ma)和較晚的馬裡諾冰期(Marinoan Glaciation, <654-635 Ma),在中國分別以長安冰期和南沱冰期稱之。

  「雪球地球」假說認為,當冰蓋從兩極擴張到一個關鍵緯度之後,由於冰反照率的緣故冰蓋將勢不可擋地急速侵入赤道區域,導致全球冰封。而由於全球冰封之後風化作用幾乎停滯,二氧化碳的消耗大大減少,來自火山等的二氧化碳不斷積累,最終超過一定閾值之後溫室效應會導致「雪球」的快速瓦解。

  這一假說得到了地質年代學和地球化學等諸多研究的證實,但關於「雪球地球」中冰蓋的動態特徵長期以來仍存在爭議。爭議的焦點在於部分學者認為全球冰封會導致水循環的極大減弱,從而冰蓋應該是僵硬不動的。然而,大量的沉積記錄,比如垂向的沉積相變、波痕構造、冰下排水構造等,表明冰蓋是活躍而多變的,有人據此推斷當時可能存在開放水域,並非嚴格的「雪球地球」狀態。那麼,該時期的冰蓋是否具有動態屬性,而「雪球地球」的氣候模型下冰蓋是否可以活動多變呢?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胡春林在導師、研究員朱茂炎的指導下,對貴州和湖南地區四條剖面中的鐵絲坳/東山峰組(斜坡相區的長安冰期沉積)進行了沉積巖相和相組合分析,並對下伏地層的變形構造進行了研究。巖相分析結果表明,研究區域的鐵絲坳/東山峰組由4種巖相組成,沉積於近端冰海環境(靠近冰蓋接地線)。其沉積過程可分為5個階段:第1階段記錄了冰蓋與下伏地層的相互作用,下文提到的冰川構造變形即發生在這一階段;第2-4階段代表了冰蓋的前進-後退-前進過程,第5階段為最終冰消期。亦即是說鐵絲坳/東山峰組沉積記錄了至少兩次冰川進退過程,說明該時期的冰蓋是不穩定的。鐵絲坳/東山峰組底部的變形構造可自上而下分為5個變形區(Z1-Z5),從Z1到Z5顯示出逐漸減弱的變形特徵,表明造成變形的應力來自上覆冰蓋的運動。其中Z2變形特徵在現代的冰川變形中未曾報導,研究人員將其解釋為極高應力下的產物,並推斷造成此種變形的冰蓋需有極大的質量(即厚度),比如「雪球地球」級別的冰蓋。但這種變形構造僅僅是一種地區性現象還是可以推廣到全球通用模型還有待更多地區的研究來論證。沉積巖相變化和冰川變形構造特徵均表明長安冰期的冰蓋是不穩定的、富於動態變化的。但冰蓋進退旋迴並不一定意味著開放水域的存在或幾次離散的冰期,更有可能是冰蓋有一定程度的減薄和退卻,但並未迎來最終消融。這種模式與連續變化的巖相特徵和高強度的冰下變形特徵更加吻合,也更符合數值模擬的預測。該研究成果已於近期發表在國際地學期刊《古地理,古氣候,古生態》(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上。此項研究受到中科院戰略先導專項(B)的資助。

鐵絲坳-東山峰組的沉積過程模式圖

小寨(A)和五河(B)剖面的變形構造及圖解(C)

冰下變形模式:A.塑性變形; B.脆性變形; C.本研究

[ 責編:戰釗 ]

相關焦點

  • 中國古生物學家發現新元古代「雪球地球」冰蓋動態變化特徵
    中新網南京1月22日電 (楊顏慈)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22日發布消息,該所博士研究生胡春林在導師朱茂炎研究員的指導下,對貴州和湖南地區四條剖面中的鐵絲坳/東山峰組進行了沉積巖相和相組合分析,並對下伏地層的變形構造進行了研究,發現新元古代「雪球地球」冰蓋動態變化特徵。
  • 「雪球地球」是啥?雪球地球時期,地球真的有那麼冷嗎?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最近,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研究發現,「雪球地球」時期全球並未完全冰凍,而是存在開闊海域,且這個過程中的氣候變化是動態的。這一研究成果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前寒武紀研究》上。
  • 中美科學家精確測定「雪球地球」結束時間
    新華社南京3月19日電(記者王珏玢)記者從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周傳明研究員領導的新元古代研究團隊與美國科學家合作,通過對我國華南地區兩段地層的高精度年齡測定,精確測出了距今6億多年前斯圖特(Sturtian)冰期和馬裡諾(Marinoan)冰期的結束時間。
  • 7億年前,誰讓「雪球地球」解凍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周傳明研究員領導的新元古代研究團隊,通過對華南成冰紀兩段地層的高精度年齡測定,精確限定了成冰紀斯圖特冰期和馬裡諾冰期的結束時間,為新元古代冰川消融的瞬時性和全球等時性提供了直接證據。該研究發表於國際地學著名期刊《地質學》上。  被稱為「雪球地球」這一地質史最嚴重冰室氣候事件是如何發生的?
  • 7億年前「雪球地球」如何解凍?科學家找到證據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周傳明研究員領導的新元古代研究團隊,通過對華南成冰紀兩段地層的高精度年齡測定,精確限定了成冰紀斯圖特冰期和馬裡諾冰期的結束時間,為新元古代冰川消融的瞬時性和全球等時性提供了直接證據。該研究發表於國際地學著名期刊《地質學》上。被稱為「雪球地球」這一地質史最嚴重冰室氣候事件是如何發生的?歷史上地球還遭遇過哪些比較嚴重的冰室氣候事件?
  • 7億年前誰讓「雪球地球」解凍?科學家發現秘密所在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周傳明研究員領導的新元古代研究團隊,通過對華南成冰紀兩段地層的高精度年齡測定,精確限定了成冰紀斯圖特冰期和馬裡諾冰期的結束時間,為新元古代冰川消融的瞬時性和全球等時性提供了直接證據。該研究發表於國際地學著名期刊《地質學》上。
  • 國內研究團隊新成果:7億年前誰讓「雪球地球」解凍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周傳明研究員領導的新元古代研究團隊,通過對華南成冰紀兩段地層的高精度年齡測定,精確限定了成冰紀斯圖特冰期和馬裡諾冰期的結束時間,為新元古代冰川消融的瞬時性和全球等時性提供了直接證據。該研究發表於國際地學著名期刊《地質學》上。
  • 研究稱:地球曾是一個「雪球」
    因此,現在通常所說的「雪球地球」事件更多地指司圖特和馬林諾這兩次冰期,在這兩次冰期之間也存在著長達數千萬年的相對溫暖的「間冰期」。在我國的「南華大冰期」中,也能夠看到前後兩次冰期,時間上恰好與司圖特冰期和馬林諾冰期相對應。  近年來,地質學家們對新元古代冰期沉積物中的火山灰進行了大量研究,利用火山灰中鋯石的鈾和鉛同位素的比值進行年齡測定。
  • 7億年前的「雪球地球」
    影片主要講述了北半球因溫室效應引起冰山融化,地球進入第二冰河期,龍捲風、海嘯、地震在全球肆虐的故事。實際上,像這樣的全球冰凍並非只出現在科幻故事中。有足夠的證據表明,現實世界的確發生過如此令人難以想像的宏大事件,這就是著名的「雪球地球」假說。「雪球」(snowball)正是我們的地球在7億年前的樣子——從極地到赤道,到處都是冰蓋,氣溫下降到零下50℃以下。
  • 人類如何應對雪球事件(雪球地球)?看後真的驚呆了!!
    一、概念雪球事件(或雪球地球):是為了解釋一些地質現象而提出的概念,主要認為在新元古代時候曾經發生過一次嚴重的冰川,以至於地球上的海洋全部被凍結,僅僅在厚達兩公裡的冰層下存有少量因地熱而融化的液態水。這個假說已經提出有幾十年了。加州理工學院地質教授Joseph Kirschvinck於1992年首度使用「雪球地球」這個詞。
  • 南京古生物所編著圖書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院士周志炎主編,研究員馮偉民、研究員許漢奎和副研究員傅強編著的大型科普讀物《遠古的悸動——生命起源與進化》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是國務院設立的國家科學技術獎5大獎項之一。
  • 【中國科學報】新元古代晚期古海洋仍存在海水分層和間歇氧化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偉和研究員周傳明等人發現新元古代晚期古海洋仍存在海水分層和間歇氧化,相關科研論文於2017年1月在線發表在國際地學期刊Geobiology上。  王偉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大氣含氧量的增加和古海洋的氧化與早期生命起源和多細胞生物演化聯繫密切。」
  • 全世界都是雪,只因地球變雪球,看看曾出現兩次「雪球地球」事件
    「雪球地球」事件的發生與晚前寒武紀(新元古代末期)整個地球系統的重大變化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它絕不是一個孤立的冰川事件。與整個顯生宙的冰川作用不同,新元古代冰川推進到赤道及其附近的海面。儘管對這一罕見冰川現象有不同的假說與解釋,但是越來越多研究者把它們與「雪球地球」聯繫起來,與Rodinia超大陸的裂解、超級地幔柱的活動及古地磁真極漂移一起來考慮。
  • 科學網—新元古代晚期古海洋仍存在海水分層和間歇氧化
    本報訊 近期,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偉和研究員周傳明等人發現新元古代晚期古海洋仍存在海水分層和間歇氧化
  • 雪球地球是如何煉成的?
    地球是否像電影中所描寫的那樣變成白色地球?事實上,在地球的成長過程中確實經歷過這樣的冷凍期,而且不止一次。科學家將地球在過去地質歷史中有一度相當長時間內,從北極到南極,包括赤道在內均被冰雪所覆蓋的地球,稱為雪球地球。
  • 中科院南京古生物所等發現生物固氮的最早化石證據—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早期生命研究團隊博士龐科等,在安徽省壽縣新元古代約8億年前的碳質膜化石中發現了具有多細胞和細胞分化的「
  • 《流浪地球》裡全球冰凍是真的 7億年前,地球就是個大雪球!
    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郎鹹國博士、北京大學沈冰教授等人在《自然 通訊》上發表的了文章《雪球地球促進動物演化》,該項成果近期獲2018年度古生物學十大進展。  記者 於丹丹  「雪球地球」狀態持續了數千萬年  我們的家園地球,從外太空俯瞰就像一個藍色的星球,因為地球表面71%被湛藍的海水覆蓋。
  • 「雪球地球」氣候一直是寒冷的嗎?還真不一定
    原標題:「雪球地球」一定冷嗎?還真不一定在距今6-7億年前的成冰紀,地球經歷了兩次全球性的冰川事件,分別為斯圖特(Sturtian)冰期和馬裡諾(Marinoan)冰期。
  • 災難推動生物演化:6億年前,雪球地球後出現複雜生命體
    (PS:目前正在長期更新地球演化系列文章,歡迎大家關注。)一、 雪球地球事件在距今7-6億年前,地球經歷了長時間的極寒狀態,在這個期間,地球溫度極低,厚厚的冰蓋幾乎覆蓋整個地球,這讓地球看起來就好像是一個打雪仗用的雪球一樣,因此被稱為雪球地球。
  • 南京古生物所等揭示華南三疊紀-侏羅紀之交植被與氣候變化
    我國華南四川盆地上三疊統-下侏羅統地層發育連續,化石豐富,為深入研究三疊紀-侏羅紀轉換時期陸地生態系統的變化奠定了基礎。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博士李麗琴、研究員王永棟,挪威奧斯陸大學教授Wolfram Kürschner,愛爾蘭都柏林大學博士MichaRuhl,以及瑞典自然歷史博物館教授Vivi Vajda等合作,對四川盆地東北緣宣漢七裡峽剖面須家河組-珍珠衝組開展孢粉植物群的系統深入研究,恢復並重建三疊紀-侏羅紀之交的古植被演替和古氣候變化,探討該轉折時期陸地植被、氣候變化與中大西洋火山活動事件等的潛在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