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子發現40周年回顧:中國科技大門初開的歲月

2021-01-18 中國科學報

作者 | 倪思潔


40年前,1979年9月3日,《物理評論快報》發表了一篇4頁紙的論文,報告了美籍物理學家丁肇中領導的Mark-J實驗組發現膠子的證據。 


40年後,2019年9月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前所長陳和生感慨:「那是中國科學技術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裡程碑。」 


二者如何聯繫到了一起?作為歷史的親歷者,陳和生向《中國科學報》講述了那篇論文和論文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1977年8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丁肇中,帶著妻子和女兒回國訪問。 


那是一個特殊的年代,「文革」已經結束,科研人員看到了中國科技重新起步的希望。但是,壓抑仍未退去,科研人員一邊摩拳擦掌一邊又遲疑不定。


8月17日,剛復出不久的鄧小平同志接見了丁肇中和他的家人,並指出,科學是老老實實的事,一點不能弄虛作假,我們一定要搞好科學研究,科學技術是人類共同創造的財富,學會先進的東西才能超過先進。


鄧小平向丁肇中提出了一個建議——派遣中國物理學家到丁肇中在德國漢堡的實驗組參加粒子物理實驗,培養高能物理實驗研究人才。 


「我們這次來中國參觀,看到大家很有幹勁,都想把科技搞上去。我相信中國這麼大、人口這麼多、搞科研的歷史這麼久,一定會出人才,會很快趕上科學先進水平。」丁肇中說。 



會見結束後,丁肇中開始積極推動國際交流事宜。1978年1月,由高能物理學家唐孝威領導的中國物理學家團隊,到達德意志同步加速器中心(DESY),參加丁肇中在佩特拉(PETRA)正負電子對撞機上的Mark-J實驗。


「這是『文革』結束後,中國科學技術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的裡程碑。此後,大批中國訪問學者和留學生開始到西歐、日本和美國等發達地區和國家學習,對中國科學技術的改革開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陳和生說。


1979年4月,第二批中國科研人員來到了丁肇中實驗組。陳和生就是其中之一。 


1978年,陳和生順利考上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生。當時,恰逢丁肇中應鄧小平請求為中國培養高能物理人才。


鑑於第一批中國科研人員年齡偏大,丁肇中決定從新招收的研究生中選。他還專門派實驗組裡的科研人員為這些研究生開設了培訓班,使他們在國內就可以進行粒子物理實驗和英語訓練。


陳和生記得,一起參加國內培訓的共有20多名同學,有些人聽說丁肇中工作作風嚴厲而退卻。


最終,1979年4月,從沒走出過國門的陳和生與14位同學一起來到了Mark-J實驗組。


這不僅成為了陳和生一生的轉折點,也成了中國高能物理學科的轉折點。 


「在丁肇中組裡工作很累,跟國內某些懶懶散散、無所事事的工作氛圍反差很大。」在丁肇中手下工作的那段時間,陳和生從來沒有在午夜12點前結束工作。 


歷史證明,這份嚴格的確為中國高能物理培養出了不少人才。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最近3任所長——鄭志鵬、陳和生、王貽芳,都曾在丁肇中實驗組工作和學習過。 



在德國漢堡,中國科研人員參加了Mark-J探測器的設計、建設、運行。他們的工作重點之一,是尋找當時備受高能物理學界關注的膠子的存在證據。 


物質由分子組成,分子由原子組成,原子由電子和原子核組成,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質子、中子由夸克組成。


可是,夸克是怎麼聚到一起組成質子和中子的呢? 


半個世紀前,科學家曾預言,夸克之間有一種相互作用,這種作用像膠水一樣把夸克「粘」到一起,他們因此給這種作用力起了個名字——膠子。 


預言畢竟只是種想像,科學家們開始尋找膠子存在的證據。Mark-J實驗組就是這群科學家中的一支隊伍。 


1979年8月,Mark-J實驗組發現了三噴注現象。


科學家們知道,正負電子對撞之後,撞出的高速夸克束流會形成兩個背向而行的噴注,可是第三個噴注是什麼?


根據理論模型,他們猜測,這可能是膠子存在的證據。


於是,他們在計算機上模擬出有膠子和沒有膠子的各種情形,並將數據模擬結果與實驗結果進行對照,最終確認了第三個噴注來源於膠子的發射。 


1979年9月,Mark-J實驗組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了他們發現膠子的結果——《佩特拉對撞機上的三噴注事件發現及量子色動力學檢驗》。 


DESY實驗室時任主任赫維格·肖珀教授曾評價:「人們以非常令人信服的方式注意到Mark-J的實驗數據與輻射膠子假設的一致性,從而排除了夸克反夸克模型的版本……Mark-J第一個從統計意義上發現了『三噴注』模式。」


  1995年,因為發現膠子,陳和生和實驗組的紐曼教授一起,代表Mark-J實驗組,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的歐洲物理學會高能物理大會上,接受了歐洲物理學會授予的特別獎。 


如今,距離膠子發現已過去40年,但對於中國來說,膠子的發現具有比發論文和獲獎更重要的歷史意義。「從Mark-J實驗組回來後,中科院高能物理所開始參照國際高能物理研究的方式方法,建立起了屬於中國自己的高能物理研究平臺,也為此後我國研製第一個大科學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培養了大批人才。」陳和生說。


《中國科學報》 (2019-09-03 第3版 綜合)


 請按下方二維碼3秒識別

相關焦點

  • 比發論文和獲獎更有歷史意義——丁肇中小組發現膠子40周年回顧
    二者如何聯繫到了一起?作為歷史的親歷者,陳和生向《中國科學報》講述了那篇論文和論文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1977年8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丁肇中,帶著妻子和女兒回國訪問。那是一個特殊的年代,「文革」已經結束,科研人員看到了中國科技重新起步的希望。
  • 中國—挪威漁業科技合作40周年學術論壇成功舉辦
    10月29日,為回顧中國-挪威漁業科技國際密切合作40年走過的歷程,全面系統總結中國-挪威在漁業科技領域長期合作取得的豐碩成果,深入探討新時期中挪漁業科技合作的重點。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和挪威海洋研究所共同主辦的「中國-挪威漁業科技合作40周年學術論壇」以遠程視頻會議的形式成功舉辦。
  • 科學網—相對論重離子對撞與夸克膠子等離子體(摘要)
    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冒亞軍教授在《2008科學發展報告》上發表題為「相對論重離子對撞與夸克膠子等離子體」的文章,對位於美國紐約長島的布魯克海文實驗室(BNL)的相對論性重離子對撞機(RHIC)及夸克膠子等離子體(QGP)的研究進行了較為詳細的介紹。
  •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喜迎建所40周年
    作者:戶華為  2018年是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日前該所舉辦了系列紀念活動。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副校長朱信凱,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清史研究所名譽所長戴逸,美國科學與人文學院院士唐納德·沃斯特,日本大學副校長加藤直人,臺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王明珂,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李中清,德國法蘭克福歌德大學教授阿梅龍,文化和旅遊部清史纂修與研究中心主任崔建飛,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副館長李國榮,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李伯重,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所黨委書記夏春濤,《歷史研究》主編李紅巖及海內外校友共二百餘人參加系列活動
  • 中國深度——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成就述評之四
    新華社北京9月4日電 題:中國深度——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成就述評之四新華社記者 董瑞豐3658米,國產鑽井平臺的最大作業水深,「可燃冰」噴薄而出;7018米,中國探鑽新紀錄,地球母親的「心跳」在此律動;10767米,洋底下潛的新標杆,萬米深海從此打開大門。
  • 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紀念成立40周年
    舉報   助力水電清潔能源高質量發展  ——中國水力發電工程學會紀念成立
  • 感動山東40人40事 | 曾呈奎:培育出正宗中國海帶 被科學界譽為...
    齊魯網12月18日訊改革開放40年以來,山東大地湧現出大批感人事跡、社會公認影響深遠的典型人物和最具影響力的事件。12月16日,山東省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感動山東人物和最具影響力事件名單公布。12月16日晚,「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山東省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感動山東人物和最具影響力的事件頒獎典禮在山東廣播電視臺1200平米演播大廳舉行。
  • 盒子科技榮獲「致敬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創新企業」
    盒子科技榮獲「致敬深圳經濟特區成立40周年——創新企業」       盒子科技:從技術到生態的創新圖譜   8 月 6 日,全域零售創新定製服務商盒子科技榮獲
  • 40部電影回望改革開放40年來的光輝歲月
    本報訊 ,「偉大曆程——改革開放40周年主題影展」昨天在天山電影院正式開幕。本次影展將持續三個月,共覆蓋全市16個區的25家影院,用40部電影帶領觀眾回望改革開放40年來的光輝歲月。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在這期間,中國電影不僅自身經歷了巨大的發展,更以見證者的身份參與其中,共同書寫了40年的滄桑巨變,在銀幕上留下了一個個時代變遷的烙印。本次影展將通過電影放映、專家講解等各類電影活動,為影迷講述一個個書寫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故事。
  • 比利時楊森公司投資中國西部25周年回顧
    比利時楊森公司投資中國西部25周年回顧 2004年06月19日 13:10
  • 珀金埃爾默進入中國40周年, 來看看你所不知道的小秘密
    如果將珀金埃爾默與中國市場的攜手比作一場婚姻的話,2018年將迎來這段佳緣的第40個年頭,也就是俗稱的紅寶石婚。40年來,珀金埃爾默與中國一路偕行,從不疑走到不惑,從不忘初心走到願得始終,從某種角度看,這場攜手雖無風花雪月,卻也無敵浪漫。
  • 深圳特區40周年 金融科技企業順勢而為
    2020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40年時間,深圳從曾經的邊陲漁村演進成為亞洲第五大城市、完成了全球第十一位金融中心城市的華麗蛻變。在敢為人先的改革開放中,深圳書寫了一部充滿活力、改革創新的奮進史。
  • 我們一起走過致敬改革開放40周年紀錄片觀後感心得體會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黨的性質宗旨決定了改革開放的價值取向是最大限度滿足人民的利益要求;同時黨的獨特優勢即理論優勢、政治優勢、組織優勢、制度優勢和密切群眾聯繫的優勢也決定了只有黨能夠擔當起領導改革開放的歷史重任。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所述,「改革開放之初,我們黨發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號召。
  • 在宇宙誕生的最初10微秒內,夸克和膠子充滿了整個宇宙時空!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實驗和理論研究,對發現這種原始物質的熱湯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天在基於加速器的實驗室實驗中重新創造了這種熱湯。要在這樣的實驗中發現夸克-膠子等離子體,觀測奇異的奇夸克非常重要,如果夸克-膠子等離子體被創造出來。
  • 慶祝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世界郵票上的中國藝術名家陳錦祥全球首發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1978年,中國共產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中國共產黨用改革開放的偉大宣示把中國帶入一個嶄新的時代。這是一次偉大的轉折,這是一次嘹亮的喚醒,古老的中國,推開了一扇眺望世界、變革求新的大門。
  • 在宇宙誕生的最初10微秒內,夸克和膠子充滿了整個宇宙時空!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實驗和理論研究,對發現這種原始物質的熱湯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天在基於加速器的實驗室實驗中重新創造了這種熱湯。要在這樣的實驗中發現夸克-膠子等離子體,觀測奇異的奇夸克非常重要,如果夸克-膠子等離子體被創造出來。那麼很容易通過膠子之間的碰撞產生奇異現象。
  • 2019年第六屆中國分析儀器學術年會(ACAIC)暨分會成立40周年紀念...
    」(ACAIC),本次年會宗旨為:聚集分析儀器界政、產、學、研、用科技工作者,總結年度科技成果及產品技術進展,盤點新興技術方向,展望新的應用領域,促進分析儀器界產、學、研、用交流與合作。  此外,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也將於2019年迎來自己的40歲生日,為此特定於學術年會同期舉辦隆重的紀念活動,回顧分會發展歷史,追溯我國分析儀器發展歷程並發布相關珍藏版書冊,以及表彰近些年為分會工作開展和發展做出重要貢獻的單位及個人。  熱忱歡迎業界人士積極參會,誠邀分會新老朋友親臨共賀!
  • 你家大門是左開門還是右開門,開對了嗎?
    因為他在建房之初就是讓我去看的地基,而且再三叮囑過他,裝大門時記得通知我,因這關於門在風水與建築關係中有四兩房屋千斤門之說。其實在建房之初我就在腦海中有了安裝大門的思路,現在再結合他發給我的具體圖片,略加調整後就把大門方案發給了他。
  • 夸克膠子等離子體「整體極化」理論獲證
    最新發現與創新  宇宙在最初誕生的百萬分之幾秒內以「夸克膠子等離子體」的形式存在,這種類似「電漿」的狀態被認為是固體、液體、氣體之後的第四種物質形態。  分子由原子構成,原子由電子和原子核組成,而原子核中的質子和中子由更細微的夸克通過強作用力組成,這種強作用力通過膠子傳遞。通常情況下,夸克被約束在中子、質子內,無法獨立存在。通過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的相對論性重離子對撞機,科學家們讓兩個金原子核在接近光速下對撞,利用其對撞溫度比太陽表面溫度高出3億多倍的條件,釋放出夸克和膠子,從而獲得「夸克—膠子等離子體」。
  •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舉辦紀念建所四十周年系列活動
    12月1日,為紀念建所四十周年,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舉辦了系列紀念活動。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副校長朱信凱,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清史研究所名譽所長、一級教授戴逸,以及來自海內外的嘉賓、校友、在校學生等共二百餘人參加了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