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發論文和獲獎更有歷史意義——丁肇中小組發現膠子40周年回顧

2021-01-18 科學網

作者 | 倪思潔


40年前,1979年9月3日,《物理評論快報》發表了一篇4頁紙的論文,報告了美籍物理學家丁肇中領導的Mark-J實驗組發現膠子的證據。


40年後,2019年9月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前所長陳和生感慨:「那是中國科學技術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裡程碑。」


二者如何聯繫到了一起?作為歷史的親歷者,陳和生向《中國科學報》講述了那篇論文和論文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1977年8月,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丁肇中,帶著妻子和女兒回國訪問。


那是一個特殊的年代,「文革」已經結束,科研人員看到了中國科技重新起步的希望。但是,壓抑仍未退去,科研人員一邊摩拳擦掌一邊又遲疑不定。


8月17日,剛復出不久的鄧小平同志接見了丁肇中和他的家人,並指出,科學是老老實實的事,一點不能弄虛作假,我們一定要搞好科學研究,科學技術是人類共同創造的財富,學會先進的東西才能超過先進。


鄧小平向丁肇中提出了一個建議——派遣中國物理學家到丁肇中在德國漢堡的實驗組參加粒子物理實驗,培養高能物理實驗研究人才。


「我們這次來中國參觀,看到大家很有幹勁,都想把科技搞上去。我相信中國這麼大、人口這麼多、搞科研的歷史這麼久,一定會出人才,會很快趕上科學先進水平。」丁肇中說。



會見結束後,丁肇中開始積極推動國際交流事宜。1978年1月,由高能物理學家唐孝威領導的中國物理學家團隊,到達德意志同步加速器中心(DESY),參加丁肇中在佩特拉(PETRA)正負電子對撞機上的Mark-J實驗。


「這是『文革』結束後,中國科學技術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的裡程碑。此後,大批中國訪問學者和留學生開始到西歐、日本和美國等發達地區和國家學習,對中國科學技術的改革開放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陳和生說。


1979年4月,第二批中國科研人員來到了丁肇中實驗組。陳和生就是其中之一。


1978年,陳和生順利考上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生。當時,恰逢丁肇中應鄧小平請求為中國培養高能物理人才。


鑑於第一批中國科研人員年齡偏大,丁肇中決定從新招收的研究生中選。他還專門派實驗組裡的科研人員為這些研究生開設了培訓班,使他們在國內就可以進行粒子物理實驗和英語訓練。


陳和生記得,一起參加國內培訓的共有20多名同學,有些人聽說丁肇中工作作風嚴厲而退卻。


最終,1979年4月,從沒走出過國門的陳和生與14位同學一起來到了Mark-J實驗組。


這不僅成為了陳和生一生的轉折點,也成了中國高能物理學科的轉折點。


「在丁肇中組裡工作很累,跟國內某些懶懶散散、無所事事的工作氛圍反差很大。」在丁肇中手下工作的那段時間,陳和生從來沒有在午夜12點前結束工作。


歷史證明,這份嚴格的確為中國高能物理培養出了不少人才。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最近3任所長——鄭志鵬、陳和生、王貽芳,都曾在丁肇中實驗組工作和學習過。



在德國漢堡,中國科研人員參加了Mark-J探測器的設計、建設、運行。他們的工作重點之一,是尋找當時備受高能物理學界關注的膠子的存在證據。


物質由分子組成,分子由原子組成,原子由電子和原子核組成,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組成,質子、中子由夸克組成。


可是,夸克是怎麼聚到一起組成質子和中子的呢?


半個世紀前,科學家曾預言,夸克之間有一種相互作用,這種作用像膠水一樣把夸克「粘」到一起,他們因此給這種作用力起了個名字——膠子。


預言畢竟只是種想像,科學家們開始尋找膠子存在的證據。Mark-J實驗組就是這群科學家中的一支隊伍。


1979年8月,Mark-J實驗組發現了三噴注現象。科學家們知道,正負電子對撞之後,撞出的高速夸克束流會形成兩個背向而行的噴注,可是第三個噴注是什麼?根據理論模型,他們猜測,這可能是膠子存在的證據。


於是,他們在計算機上模擬出有膠子和沒有膠子的各種情形,並將數據模擬結果與實驗結果進行對照,最終確認了第三個噴注來源於膠子的發射。


1979年9月,Mark-J實驗組在《物理評論快報》上發表了他們發現膠子的結果——《佩特拉對撞機上的三噴注事件發現及量子色動力學檢驗》。


DESY實驗室時任主任赫維格·肖珀教授曾評價:「人們以非常令人信服的方式注意到Mark-J的實驗數據與輻射膠子假設的一致性,從而排除了夸克反夸克模型的版本……Mark-J第一個從統計意義上發現了『三噴注』模式。」


1995年,因為發現膠子,陳和生和實驗組的紐曼教授一起,代表Mark-J實驗組,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的歐洲物理學會高能物理大會上,接受了歐洲物理學會授予的特別獎。


如今,距離膠子發現已過去40年,但對於中國來說,膠子的發現具有比發論文和獲獎更重要的歷史意義。


「從Mark-J實驗組回來後,中科院高能物理所開始參照國際高能物理研究的方式方法,建立起了屬於中國自己的高能物理研究平臺,也為此後我國研製第一個大科學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培養了大批人才。」陳和生說。


《中國科學報》 (2019-09-03 第3版 綜合)


合作事宜:market@stimes.cn

投稿事宜:tougao@stimes.cn

相關焦點

  • 膠子發現40周年回顧:中國科技大門初開的歲月
    3日,《物理評論快報》發表了一篇4頁紙的論文,報告了美籍物理學家丁肇中領導的Mark-J實驗組發現膠子的證據。 40年後,2019年9月3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前所長陳和生感慨:「那是中國科學技術對外開放的一個重要裡程碑。」 二者如何聯繫到了一起?作為歷史的親歷者,陳和生向《中國科學報》講述了那篇論文和論文背後鮮為人知的故事。
  • 丁肇中:中國有很多世界一流實驗物理科學家
    11月7日,83歲的美籍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丁肇中在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國際戰略研討會上,回顧了40年來與中國科學家合作的物理學研究成果。「中國有很多世界一流的實驗物理科學家。他們有想像力、有發展新技術及領導國際合作的經驗和能力。他們可以主持最前沿的實驗物理研究,繼續為人類知識作出重要貢獻。」
  • 膠子對質子質量的直接貢獻為80%以上
    初步結果表明,膠子對質子質量的直接貢獻為80%以上。研究人員稱,測量在以前未探索過的能量區域進行,有望開闢新研究領域。        J/ψ介子由一個粲夸克和一個反粲夸克組成,由光子—質子碰撞產生,因此攜帶有質子中膠子的信息。夸克是一種基本粒子,質子和中子都由夸克組成;而膠子讓夸克「偎依」在一起。J/ψ介子由丁肇中等團隊發現。1976年,丁肇中等人因此榮膺諾貝爾物理學獎。
  • 科學家首次測定:膠子對質子質量的直接貢獻為80%以上
    初步結果表明,膠子對質子質量的直接貢獻為80%以上。研究人員稱,測量在以前未探索過的能量區域進行,有望開闢新研究領域。J/ψ介子由一個粲夸克和一個反粲夸克組成,由光子—質子碰撞產生,因此攜帶有質子中膠子的信息。夸克是一種基本粒子,質子和中子都由夸克組成;而膠子讓夸克「偎依」在一起。J/ψ介子由丁肇中等團隊發現。1976年,丁肇中等人因此榮膺諾貝爾物理學獎。
  • 膠子對質子質量的直接貢獻為80%以上—新聞—科學網
    美國物理學家在新一期《物理評論快報》雜誌撰文稱,他們藉助光子
  • 丁肇中受聘擔任國科大名譽教授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丁肇中今日受聘擔任中國科學院大學名譽教授,並為學生們帶來題為《發現J粒子實驗》的學術報告。白春禮高度評價了丁肇中的科研貢獻,並結合中科院率先行動計劃,強調了基礎科學和原始創新的重要性,論述了國際交流合作、科研與教育融合及人才培養對於促進科研事業發展的積極作用,表示中國科學院將不斷探索新的體制機制和管理模式,推進符合中國國情的現代科研院所科研製度建設。1974年11月10日,丁肇中領導的實驗組發現新的基本粒子,丁肇中把這個新粒子命名為「J」粒子。
  • 丁肇中說了這樣一句話
    丁肇中在此次研討會上的演講主題是「與中國科學家合作40年的成果」,演講快結束時,他話鋒一轉。丁肇中在中國科學院前沿科學國際戰略研討會上作報告。劉園園 攝「我的大多數實驗,受到很多人反對。理由是:實驗沒有物理意義;實驗極困難,不可能成功。」 丁肇中說。
  • 丁肇中團隊稱或已發現暗物質
    (AAAS)年會上,美國麻省理工物理學家丁肇中領導的研究團隊對外宣布,他們的阿爾法磁譜儀(AMS)發現了弱相互作用大質量粒子(WIMP)存在的證據,6個科研小組達成了一致意見,都贊同是探測到WIMP,而WIMP就是一種暗物質的候選體。
  • 丁肇中教授,歡迎回家!
    1976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發給丁肇中教授與BurdonRichter,以表彰他們發現一種新的重質量基本粒子的開創性貢獻。丁肇中教授將這個新粒子命名為J粒子,質量為3.1GeV,是當時已知最重的基本粒子。
  • 諾獎得主丁肇中自嘲:在南京上學時成績不好,怕學校曬成績
    讓他獲諾獎的研究  曾用了5噸肥皂  1976年,丁肇中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從此揚名,他曾發現一種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這種新粒子的發現,證明了宇宙中有新的物質存在。但其實,早年研究「J粒子」時,他並不被人看好。  上世紀70年代,物理學家認為所有的粒子都是由3種夸克組成。為了尋找新的夸克,丁肇中決定建立一個高靈敏度探測器。
  • 日照歷史上的今天 | 7月12日 丁肇中回鄉!(文末有福利)
    原創 日照日報社 日照日報 來自專輯日照歷史上的今天今天是2020年7月12日星期日歷史上的今天日照市發生了哪些大事呢?丁肇中教授在談到對日照新印象時這樣說,這與之前讚譽「日照的沙灘,夏威夷所不及」又進了一個層次。相關連結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自1985年起,丁肇中教授曾先後八次返鄉,每一次回來,對故鄉日新月異的變化,都有新的感受。
  • 丁肇中雖生美國,是中科院外籍院士,卻在諾貝爾獎典禮上說中國話
    用行動來詮釋"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國界",用盡畢生所學推動我國科技能力的發展,他傾其所有力量為祖國培養科技人才,展示一個中國科學家的責任和擔當,展現一個中國人真正的愛國精神。他雖生於美國,卻用實際行動告訴世人什麼是家國情懷,何為赤子之心,他就是中科院外籍院士——丁肇中。
  • 在宇宙誕生的最初10微秒內,夸克和膠子充滿了整個宇宙時空!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實驗和理論研究,對發現這種原始物質的熱湯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天在基於加速器的實驗室實驗中重新創造了這種熱湯。要在這樣的實驗中發現夸克-膠子等離子體,觀測奇異的奇夸克非常重要,如果夸克-膠子等離子體被創造出來。
  • 最有機會超越楊振寧的物理學家,在獲得諾獎時,全程用中國話演講
    在輾轉到了重慶之後,丁肇中先生進入四川教育學院附屬嘉陵實驗小學學習,此後又跟隨父母來到了臺北,此後從初中到高中成績都非常優異,在上大學的時候考入了國立成功大學的機械工程系。在畢業後,丁肇中先生想繼續攻讀數學和物理,在選擇上,他選擇了美國密西根大學。因為歷史的原因,當時我國的科學教育還並不強大,所以丁肇中先生選擇了出國留學。
  • 在諾獎上用中文發表演說,世界科學界評價:他最有機會超越楊振寧
    因為歷史的原因,當時我國的科學教育還並不強大,所以丁肇中先生選擇了出國留學。 從1956年開始,丁肇中先生進入了密西根大學學習,在三年的時間裡獲得了密西根大學的數學和物理學學士學位,並隨後又獲得了密西根大學物理學博士。
  •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公布,三位科學家因發現C肝病毒獲獎
    此次獲獎的是:Harvey J. Alter,Michael Houghton,Charles M. Rice。獲獎理由:因發現C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而獲獎。1953年弗朗西斯·克裡克和詹姆斯·沃森在 Nature 雜誌發表了題為「核酸的分子結構--DNA的一種可能結構」的論文,該論文被譽為:「生物學的一個標誌,開創了新的時代」,該論文的發表也標誌著分子生物學時代的到來,從此生物學和醫學的發展突飛猛進。
  • 在宇宙誕生的最初10微秒內,夸克和膠子充滿了整個宇宙時空!
    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實驗和理論研究,對發現這種原始物質的熱湯起到了重要作用,今天在基於加速器的實驗室實驗中重新創造了這種熱湯。要在這樣的實驗中發現夸克-膠子等離子體,觀測奇異的奇夸克非常重要,如果夸克-膠子等離子體被創造出來。那麼很容易通過膠子之間的碰撞產生奇異現象。
  • 「一問三不知」的華裔科學家丁肇中,讓中文首次響徹諾獎頒獎典禮
    在美國的大學不支持他,他就跑到了德國做這個實驗,用了整整八個月的時間,證明了之前哈佛大學世界級專家「電子有體積」的實驗和結論是錯誤的。作為實驗物理學家,丁肇中做過無數的實驗,不少實驗顛覆了以往物理學的基本知識。當然,丁肇中最著名的實驗還是1974年發現J粒子的實驗。這個實驗的難度有多高?他戲稱是「北京下雨時每秒有100億個雨滴,他要從中找出一個紅色的雨滴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