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貽芳:站在未來看中國科學

2021-01-13 騰訊網

【出品:科學中國人 來源:我是科學人】宇宙從何而來?物質的本源又是什麼?這樣的問題,距離一個普通人似乎過於遙遠。但對於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工作的王貽芳來說,尋找微觀世界的真相,是他幾十年來從未間斷的工作。在他看來,探索物質最深層次的結構,對一個國家的基礎科學影響巨大。

為了能揭開物質本源的秘密,身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王貽芳一直在積極籌劃著一個超大規模的項目,那就是建設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在2012年9月,他提出了這一設想,然而讓他始料未及的是,這一耗資巨大的項目,竟然引發了一場關乎社會民生的大討論。

粒子物理的研究往往花費巨大,歐美日等國家和地區常常聯合起來,共同投入。美國這樣的超級大國,也曾在建設超導超級對撞機的過程中半途而廢。王貽芳心中非常清楚,引發爭論的除了錢之外,還有別的原因。

觀念的差異,利益的衝突,讓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的概念在提出的那天起,就被推向了風口浪尖。當然,這些觀點沒有動搖王貽芳推動這一項目的決心,因為從進入粒子物理研究領域開始,他親眼見證了人類一步一個腳印的進步,不斷理解物質的本源,他堅信這一領域的突破終將引領未來科學的方向。

相關焦點

  • 王貽芳:未來會讓我們無法想像 | 未來科學大獎五周年專欄
    科學改變未來,我們正在路上!今天,2019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獎者王貽芳院士給大家分享科學之於未來的意義。王貽芳:科學或者說基礎科學研究在人類社會發展和文明進程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從認識自然、了解自然到利用和發展它,每一次進步,都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文明的跨越,可以說科學是社會發展的最根本動力。回看世界歷史,沒有科學作為基礎,就沒有兩次工業革命,科學的發展推動了西方文明及其國家的崛起。
  • 王貽芳捐出未來科學大獎獎金 建「上帝粒子工廠」基金
    圖/未來科學大獎組委會在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報告會和採訪環節,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貽芳介紹了江門中微子實驗的最新進展,他表示,中微子研究前途光明,10年內中微子振蕩、20年內中微子質量、30年內無中微子雙β衰變等問題都能得到解決。
  • 南大校友王貽芳獲得未來科學大獎!未來是否期待獲得諾獎?接受...
    揚子晚報訊(記者 楊甜子)剛剛,2019未來科學大獎獲獎者在北京揭曉。邵峰榮獲「生命科學」獎,王貽芳、陸錦標獲「物質科學」獎, 王小雲獲「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其中,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是南京大學校友。
  • 中國高能物理走上世界舞臺,《閃耀的平凡》探訪科學巨擘王貽芳
    本期節目觀察者歐生·優麗來到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與高能物理學家王貽芳、曹俊以及溫良劍對話,了解中國粒子物理學研究走上世界舞臺背後的中堅力量。美國《科學》雜誌將之列入2012年全球十大科學突破,王貽芳和他的團隊獲得了累累殊榮,其中包括被稱為科學界"第一巨獎"的基礎物理學突破獎。這一重大發現被譽為"中國本土迄今為止最重要的物理學成果",還榮獲2016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就在去年王貽芳又捧獲了2019年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中國的高能物理研究走到了世界前列。
  • 王貽芳院士獲2019未來科學大獎:他所做的研究,可能顛覆我們對世界...
    邵峰榮獲「生命科學」獎,王貽芳、陸錦標獲「物質科學」獎, 王小雲獲「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  其中,王貽芳是南京大學校友,《新華日報科技周刊》科學顧問。  未來科學大獎設立於2016年1月17日,是中國大陸第一個由科學家、企業家群體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獎項。設「生命科學獎」「物質科學獎」「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等三大獎項,單項獎金100萬美元。
  • 王貽芳:物質科學不強,其他科學不可能強
    在9月7日揭曉的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項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成為得主之一,將與另一位得主、他的合作者陸錦標分享總共100萬美元的獎金。此時,距他2012年在大亞灣反應堆中微子實驗發現「第三種中微子振蕩模式」,時隔7年。
  • 用「宮鬥」解讀楊振寧王貽芳對撞機之爭,是把科學庸俗化
    幾個月後,一篇名為《楊振寧的最後一戰》的熱帖傳遍網絡,作者從科學和時局的角度細緻分析了楊振寧與王貽芳的對撞機之爭,然而細細咂摸,文章通篇通俗、接地氣的熱鬧之下卻隱隱夾雜著一股濃濃的「宮鬥」意味,近乎將一場科學之爭描述成了「保守派」楊振寧的造神論證,而那些支持建對撞機的科學家則被打為「激進派」,更像因私人好惡與名利糾纏去浪費人類資源的「敗家子」。
  • 邵峰、王貽芳、陸錦標、王小雲獲獎,2019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11月...
    現場,邵峰、王貽芳、陸錦標、王小雲4位科學家獲頒2019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上,眾多科學界「明星」匯聚在閃光燈下暢所欲言,展示科學成果,傳播科學精神,凝聚科研力量,帶給現場觀眾以及無數科學愛好者源於科學世界的光和熱。 未來科學大獎讓中國科學站在世界舞臺中央2019未來科學大獎頒獎典禮在當天下午如期舉行。
  • 王貽芳:「中國衝擊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他主導的大亞灣實驗,去年成功發現新的中微子振蕩模式,入選《科學》雜誌評選的當年世界十大科學突破。這位中科院高能物理所所長,最近和幾位科學家入選「萬人計劃」領軍人物,一些媒體將其稱為「中國衝擊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衝擊諾獎是標題黨做的事,」在近期一次集體採訪中,王貽芳對媒體說,「大家期待中國科學界出一兩個諾貝爾獎,我理解;但這應該是對科研管理部門的要求,而不是對科學家個人的要求。」
  • 王貽芳與楊振寧之爭:中國該不該花360億建大型對撞機
    王貽芳院士簡介王貽芳是中國高能物理得領軍人物,他在大亞灣發現了第三種中微子振蕩方式,大亞灣中微子實驗成果入選《科學》年度十大突破,發現前兩種中微子振蕩方式得科學家都已經獲得了諾貝爾獎,所以,王貽芳也被全球物理學界認為在未來幾十年裡極有可能獲得諾貝爾獎。
  • 對話王貽芳:聽一堵牆在說什麼
    一個中國物理學家在CERN有沒有可能去主導最主要的實驗?王貽芳:可以做到,但是沒有做到。科學的競爭不是說你只要投力氣就行了,一個人也可以成為領袖,100個人也可以完全說話不管用。科學靠的是腦子,比你的經驗,比你的能力,比各方面的見識。另外還需要國家的投入,沒有經費貢獻,也不可能。
  • 王貽芳:就看誰能搶先
    該戰略提出,基於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希格斯(Higgs)工廠」是「優先級最高的未來對撞機項目」,並期望建設能量儘可能高的質子對撞機。目前,國際上「希格斯工廠」項目有三個——由中國物理學家在2012年9月提出的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超級質子對撞機(CEPC-SPPC)、日本正積極爭取的國際直線對撞機(ILC),及CERN規劃的未來環形對撞機(FCCee)。
  • 王貽芳院士:為什麼中國要探究中微子實驗?
    此外,最近量子波動速讀的出現,更像是一個騙局,就是說小朋友們學習了這個以後,一本10萬字的書可能只要1到3分鐘快速看完,您怎麼看?王貽芳:我先回答第二個問題,大家能夠信這個,這就說明我們公眾的科學素養有待提高,對科學缺乏最基本的認識。
  • 王貽芳獲評「影響中國」2018年度科技人物
    12月15日下午,「影響中國」2018年度人物榮譽盛典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行。
  • 王貽芳:中國已經到了投資百億科學裝置的時候 不建就會落後
    中國要不要建百億量級的大型科學裝置,又該如何去建一直是科學家激烈爭辯的話題。早在2012年,中國高能物理學界就討論建設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的建設,但遭到了楊振寧等科學家的反對。反對理由是超大撞機造價昂貴,必將大大擠壓其他基礎科學的經費,而且對於尋找「超對稱粒子」沒有幫助。
  • 王貽芳:中國已經到了投資百億科學裝置的時候 不建就會落後
    中國要不要建百億量級的大型科學裝置,又該如何去建一直是科學家激烈爭辯的話題。早在2012年,中國高能物理學界就討論建設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CEPC)的建設,但遭到了楊振寧等科學家的反對。反對理由是超大撞機造價昂貴,必將大大擠壓其他基礎科學的經費,而且對於尋找「超對稱粒子」沒有幫助。
  • 全國人大代表王貽芳:大型對撞機首批關鍵部件已亮相
    王貽芳:由於經費削減,位於懷柔科學城的高能同步輻射光源項目和在四川稻城的高海拔宇宙線觀測站,都有較大的資金缺口。另外還有相對比較小的項目。這嚴重影響工期,影響出成果。關鍵工藝設備研製滯後,將影響重大項目的工藝和科學目標的達成,在國際科技競爭中失去先機。
  • 王貽芳:物理學正處於拐點 超大對撞機一定要建
    未來的世界,是科技在改變生活;未來的中國,科技在重塑增長。2012年,以王貽芳為代表的科學家提出在中國建造超大對撞機,這一提議受到知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的極力反對。今年9月,就這一預計將花費上千億人民幣的大項目,楊振寧和王貽芳在輿論上掀起公開論戰。預言:超大對撞機的建造,將使中國高能物理研究走在世界前列。未來30—50年,必將產生極具價值的科研成果。
  • 演講預告 | 王貽芳:為什麼我們需要一個大型對撞機?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長王貽芳辦公椅正後方的牆上,掛著一幅字,來自他的忘年交黃永玉先生,上書「觸類旁通」。 藝術、歷史書……這些話題一閃而過,他更願意談論那些「看不見的研究對象」。 「我們研究的是物質的最基本的結構,用通俗的話,就是研究基本粒子,這些最小單元最終構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世界。
  • 基礎物理突破大獎: 揭秘王貽芳與大亞灣中微子實驗
    看看這個2016年"科學突破獎"基礎物理學獲獎項目介紹視頻:近年來,國際中微子研究競爭激烈,王貽芳團隊憑藉什麼成就摘得這一桂冠?他是如何據理力爭,保住了中國在國際合作中的主動權? 中微子是否會繼續諾獎輝煌?讓我們走近王貽芳,走近大亞灣,走近中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