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水河侯家坪,位於陝南漢陰漢陽鎮東南約兩公裡處,距離石蒿路約500米。
這是一枚典型的珊瑚蟲化石,是在侯家坪一個叫後崖的河灘上被發現的。它的原體是一塊呈長方形的鵝卵石。這枚卵石長約14釐米,寬約10釐米,高約7釐米,重約 克。讓人驚奇的是,我們用肉眼就可以清晰地觀察到:在如此小的石頭上,大小不等的珊瑚蟲竟分布多達200多隻。
它們的身體大多呈圓筒狀,最長的約有4釐米,最小的不到1釐米;也有的呈圓形,直徑約0.5釐米。仔細審視,它們的紋理分明,層次清楚。置於眼前片刻,猶如無數條珊瑚活體在石頭上蠕動遊移,令人嘆為觀止,浮想聯翩。
古生物化石形成常識告訴我們:遠古生物死亡以後,被迅速掩埋在地下,皮肉很快腐爛消失,而 骨、角、齒等硬體部分則在經歷一番「石化作用」後,變 成 了 石 頭模樣。同時,這些硬體的原來成分也被後來的礦物質所替換。這樣的古代生物遺骸被稱為" 化石"。
遠古生物能保存下來變成化石並被人發現的機會,可謂九牛一毛。有人估計,一萬個生物死亡以後,大概只有一個能保存為化石。因此,每一塊化石都有自己不平凡的歷史。
為什麼珊瑚蟲形成化石的可能性大一些呢?
這是因為聚居生活集體死亡形成化石的首要條件是生物的大量死亡,而大量生物死亡的前提是大量生物聚居在一起。以珊瑚蟲為例,它們集群生活,對於生活環境條件,比如海水的含鹽度、水溫和深度等,有大體一致的要求,如果這些基本生活條件發生改變,就有可能導致珊瑚蟲的集體死亡。因此,對於珊瑚蟲來說,形成化石的可能性就大一些。
那麼在漢水之畔的侯家坪大量發現了珊瑚蟲化石,這又向人們說明了什麼呢?難道遠古時期的侯家坪是一片海嗎?
鬥轉星移,滄海桑田。我們面前是實實在在的秀美的富水河,它譁譁地流淌著;我們腳下是養育我和我的先輩們的厚實的土地,它正在長出青青的禾苗。
可是億萬年前,這裡究竟發生了什麼?這真是一個難解之謎!
但我確信,這些化石都是不同尋常的石頭,是研究地球歷史、生物發展史的重要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