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色多彩即有毒」。
小編覺得這大概是老師教我們的知識裡誤解最大的地方了——因為這句話最大的用處僅僅是應用於野外的蘑菇上。
野外鮮豔的蘑菇/來源:Bing
不同的物種擁有不同的體色,有些物種甚至因為體色的鮮豔,而被許多人認為是有毒物種,例如今天我們的主角,常年因生活在沙漠被許多新手認知為角蜥也就算了,更慘的是,竟然因為體色多變而曾被誤認為有毒。
然而,即使它被冠上了那麼多莫須有的名頭,它依然只是一隻無辜且行動遲緩的魔蜥(Moloch horridus )
魔蜥本尊/來源:Bing
澳洲魔蜥,原產地在澳大利亞,也是澳洲沙漠中特有的一種蜥蜴,它和入門爬寵鬃獅蜥有著某些聯繫,但和角蜥卻沒有任何的關係。成年澳洲魔蜥體長(含尾巴)可達到21釐米,雌性通常會比雄性更大一些。它們的壽命也非常的長,大約在20年左右。
魔蜥本尊/來源:Bing
澳洲魔蜥並不像其他蜥蜴那樣,遇到危險跑的飛快。它的行動非常遲緩,並且由於行動遲緩,它甚至僅能靠吃螞蟻為生。
作為生活在澳洲沙漠裡又行動緩慢的它,自然會受到許多天敵的威脅。所以魔蜥擁有了兩種保護自己的方式。
一種,就是我們前面提到的,變色,也就是擬態。魔蜥的變色方式就像變色龍一樣,會因為四周環境的變幻而變化不同的顏色,所以它時常也會因為變幻多種顏色而被人誤認為它是有劇毒的生物。
與四周環境相像的魔蜥/來源:Bing
而剩下的那種就比較厲害了,它與其他動物最大的區別就是,它擁有「兩個頭」,除了正常的頭之外,在它的頸部有一顆肉瘤,這顆肉瘤無論是從形狀還是大小,都非常像它的頭部。
眾所周知,捕食者在捕食蜥蜴時,一般會咬住蜥蜴的腦袋——大多數蜥蜴最脆弱的地方,然後在逐漸吞下。於是當魔蜥遇到捕食者時,它首先會低下頭將真正的頭部包於前腳之中,而後露出它頸部那顆形似頭部的肉瘤來引誘捕食者攻擊。當捕食者攻擊錯誤的位置時,它在伺機逃脫。
戰鬥狀態下的魔蜥/來源:Bing
這種方法可以說是瞞天過海,在蜥蜴中自然也是獨它一份的。
作為愛好沙漠蜥蜴的新手,入坑時常犯的錯誤就是會將角蜥和魔蜥混為一談,這裡小編淺談一下兩者的差別。
首先,它們的地理位置完全不同,角蜥分布於美國、墨西哥等地,而魔蜥如小編上文所說,它是澳大利亞的特有種,目前並沒有在別的地方出現。
其次,角蜥的尾巴較短且體長大約在12.5釐米左右,而魔蜥的尾巴較長,並且體長大約在21釐米。
魔蜥的身體/來源:Bing
再者,角蜥的自曝方式為眼睛噴出鮮血,且它的脖頸出沒有肉瘤,而魔蜥的眼睛並不會噴血,且脖頸處的肉瘤是它唯一的保命方式。
噴血的角蜥/來源:Bing
魔蜥頸部的肉瘤/來源:Bing
還有最關鍵的一點,角蜥的身材平扁,並且呈卵圓形,而魔蜥的身材則更為纖細。如果讀者們對這句話沒有概念,可以看下圖,大約是這樣的。
角蜥和魔蜥的平面圖/來源:Facebook
可能看完了上面的介紹,有些爬友有些蠢蠢欲動想養一隻試試,小編這裡還是勸各位不要輕易嘗試了。
因為作為一隻澳洲特有且非常挑食,只吃螞蟻的蜥蜴,養殖起來是相當困難的。
- The end -
本文內容版權(文字、圖片)歸珍寶堂爬蟲所有,未經本號授權,任何媒體、企業、個人不得轉載、連結、轉帖或以其它方式商用;已經獲得本號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珍寶堂爬蟲」。違反上述聲明的,本號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掃描圖中二維碼關注珍寶堂爬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