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的危害可能比我們之前想像的還要大,」美國杜克大學教授、崑山杜克大學全球與健康教授張軍鋒7月21日對澎湃新聞表示。
美國當地時間7月17日,以他為通訊作者的論文發表在國際期刊JAMA Internal Medicine(2016年最新影響因子為16.538)上,首次揭示了低濃度臭氧會對心血管系統造成負面影響。
很多人沒有意識到的是,夏天的烈日午後,城市空氣中含有較高水平的臭氧。在中國很多城市,臭氧已成為夏季的首要汙染物。
臭氧(O?)是一種二次汙染物,是一次汙染物——燃燒化石燃料引起的氮氧化物、汽車和化工廠排放的揮發性有機物等,在太陽紫外光的照射下,發生化學反應而得。
早在人類知曉顆粒物PM2.5對人體有危害之前,科學家已經確認,作為強氧化劑的臭氧會對人體的呼吸系統造成傷害。
而張軍鋒團隊的新發現是,臭氧濃度保持在美國環保署要求的空氣品質標準以內時,雖然它不對呼吸系統造成影響,但仍然可能會傷害心血管系統,例如引發心臟病、高血壓和中風。
張軍鋒是國家「****」創新人才,曾在2012年度獲得國際暴露科學學會的最高獎項:傑羅姆·維索羅瓦斯基(Jeremy Wesolowski)大獎。
就具體研究內容而言,張軍鋒團隊在湖南長沙招募了89位健康成年人,職業為白領。通過控制參試者辦公室和家的空氣品質,研究人員發現,暴露在臭氧中累計24小時後,參試者的血小板活化和血壓升高,與臭氧顯著相關。血小板的主要功能是凝血和止血,血小板活化和血栓性疾病相關。
此後,當累計時間延長到兩周時,研究人員得到一致結論。
值得一提的是,張軍鋒告訴澎湃新聞,在該研究中,參試者被暴露的臭氧濃度要低於美國現有空氣品質標準中對臭氧的限值——每日最大8小時平均值0.07ppm。在中國現行的空氣品質標準中,臭氧的一級濃度限值是每日最大8小時平均值100微克每立方米,即約0.05ppm,數值低於美國標準,但二級濃度限值為每日最大8小時平均值160微克每立方米,數值略高於美國標準。(註:一級限值適用於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和其他需要特殊保護的區域,二級限值適用於居住區、商業交通居民混合區、文化區、工業區和農村地區)
張軍鋒認為,目前空氣品質標準中對臭氧指標的設定,多以其對呼吸系統的影響為主要衡量因素,而這一最新結果表明,安全標準的設定應補充考慮到其對心血管疾病風險的影響。
「我們做的是相關性研究,不是直接驗證因果關係,」張軍鋒說,他們的研究採用流行病研究的方法,是為臭氧濃度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聯提供證據,最確鑿的因果關係仍待嚴苛的實驗研究來做判斷。
比起PM2.5,臭氧汙染因為在感官上不那麼明顯,不為多數人所重視。張軍鋒提醒,應對臭氧汙染要從源頭上控制,進行減排。對於個體而言,也不必太驚慌。臭氧可以被建築物、樹木等過濾,如果室外臭氧汙染嚴重,待在室內是個較好的防護措施。
延伸閱讀:臭氧是什麼?
臭氧(O3)又稱為超氧,是氧氣(O3)的同素異形體,在常溫下,它是一種有特殊臭味的淡藍色氣體。在常溫常壓下,穩定性較差,可自行分解為氧氣。
雖然臭氧在平流層起到了保護人類與環境的重要作用,但若其在對流層濃度增加,則會對人體健康產生有害影響。臭氧對眼睛和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對肺功能有影響,較高濃度的臭氧對植物也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