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熱夏季裡,很多地方的監測數據顯示,臭氧已代替PM2.5成為大氣首要汙染物。專家表示,由於臭氧具有極強的氧化性,當濃度超標時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一系列不良影響,尤其對兒童、老人以及患有呼吸系統疾病的人危害更為明顯,需及時做好健康防護,在臭氧汙染嚴重時儘量減少外出。
與PM2.5相比,臭氧汙染更具隱蔽性,特別是少雲無風的晴朗天氣下,最容易出現臭氧汙染。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張遠航教授表示,近些年來,人類社會排放的各種汙染物,尤其是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等增多,導致近地面大氣臭氧濃度不斷升高,加之光化學煙霧頻繁發生,使臭氧濃度超標,對人體健康和生態系統危害甚大。
據介紹,臭氧能與生物體系中的不飽和脂肪酸、酶中的巰基、氨基及其他重要的蛋白質發生反應,短暫暴露在高濃度臭氧中,會引起咳嗽、喉部乾燥、胸痛、黏膜分泌增加、疲乏、噁心等症狀。長時間接觸則會明顯損傷肺功能,影響呼吸道結構,引起炎症,改變透氣率,甚至導致死亡。
一項始於1977年的研究,對3091名27~87歲成年非吸菸的美國人進行了長達15年的追蹤。結果顯示,經常接觸臭氧的男性,肺部出現了損害的症狀。另外,肺癌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也與長期暴露在臭氧下有密切關係。
專家指出,形成臭氧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等前體物質,對人體和生態系統同樣有害,如對人體呼吸道組織器官的損耗很;對一些植物的生長機能有很強的約束力,使葉子變黃、枯萎、生長力下降、產量下降等嚴重的生態後果。
兒童、老年人或者某些疾病患者對臭氧更加敏感,危害更大。據新華社報導,臭氧的比重約為空氣的1.66倍,常常聚集在下層空間,所以個頭小的兒童是最直接的受害者。
美國南加州的科學家曾做過調查,發現出生時體重較輕的孩子或是早產兒,受臭氧影響的機率更大。如果孕婦在懷孕期間接觸臭氧,出生的寶寶可能會先天瞼裂狹小(也叫先天性小眼症,一般是懷孕3個月時胎兒眼球發育不理想所致)。
另外,還有研究顯示,對患有哮喘病、肺氣腫和慢性支氣管炎的人來說,即使暴露在低濃度的臭氧中,也可能對健康產生明顯的危害。
避免外出是最有效防護措施
人們應該如何防範臭氧汙染帶來的危害呢?
張遠航表示,針對臭氧汙染,目前尚沒有明確的個人防護措施。
據他介紹,戴口罩對阻擋臭氧毫無用處,室內空氣淨化器同樣不起作用,有些淨化器本身還會產生臭氧,使用不當會造成二次汙染。
因此,專家表示,儘可能避免外出,是目前躲避臭氧汙染最有效的方式。
據中科院有機地球化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資料介紹,臭氧的時間性和季節性都很明顯。
臭氧汙染一般從每年4月份開始,一直持續到10月份,其中6~8月濃度最高。從一天來看,隨日照增強,臭氧濃度不斷增加,在下午1點左右出現峰值,下午2~3點持續高值,到傍晚5點左右隨著太陽輻射減弱,臭氧濃度逐漸降低。
因此,張遠航建議,一旦臭氧濃度出現超標,應儘可能減少外出,尤其是兒童、老年人及心臟病、呼吸系統疾病患者,更應避免戶外活動。
對於都市裡的很多上班族來說,天氣晴好時,午飯後都會抓住機會出去散散步健身。對此,專家表示,夏季午後進行戶外散步健身有可能弄巧成拙,臭氧汙染會帶來健康危害,應儘量不要外出,尤其減少劇烈的戶外運動。
歐盟實行公眾報告制度
歐盟2002年2月頒布了地面臭氧汙染控制指令,確定了統一的地面臭氧環境質量標準(見下表),並制定了地面臭氧汙染監測技術規範和向公眾報告制度,確定了中長期控制地面臭氧汙染的行動準則。
網址:http://www.ce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