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細胞培養過程中,支原體感染發生率達到63%,因而細胞培養過程中被支原體汙染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當細胞(特別是傳代細胞)被支原體汙染後,細胞內的DNA、RNA及蛋白表達發生改變,而細胞的生長率一般並未發生顯著的影響,因而細胞被支原體汙染一般難以察覺。
支原體汙染普遍存在,據美國數據統計,細胞發生支原體汙染的機率在70%以上。同時,由於支原體直徑很小,僅在180nm~350nm之間,只有通過電鏡才能看到,不易被實驗者肉眼發覺,支原體汙染逐漸成為一個普遍存在的問題。本文締一生物為您分析細胞培養:關於支原體汙染的危害。
支原體汙染的危害
支原體汙染是個循序的過程,普通抗生素對其無效。因此,支原體汙染有多煩人,相信實驗人都領教過了。
1、細胞狀態不佳,生長速度慢,實驗無法推進。
2、細胞內DNA、RNA及蛋白表達發生改變,影響實驗結果,導致實驗數據不準確,時間、經費的浪費。
<!--[if !supportLists]-->3、<!--[endif]-->一株汙染的細胞成為實驗室的汙染源,對工作區域以及培養箱和液氮罐造成汙染,進而汙染其他細胞,導致其他細胞繼發性汙染,實驗受影響,數據無法重複,預期結果出不來。
實驗者可選用對支原體特效的抑制劑,通過對細胞的前期處理,中期加藥,逐步通過4代左右的培養,從而將支原體汙染徹底清除,確保試驗順利推進,結果準確。全世界此類試劑眾多,北京締一生物周圍的實驗人做過很多嘗試,其中效果最確切且性價比很高的當屬德國Minerva公司的ZellShield®支原體祛除劑。
組織細胞培養工作中,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預防支原體的汙染:
控制環境汙染;嚴格實驗操作;細胞培養基和器材要保證無菌;在細胞培養基中加入適量的抗生素。
當細胞被支原體汙染後若由於材料的特殊性必須保留可以採用一定的抗生素進行處理,對支原體最有抑制活性抗生素是四環素類、大環內酯類等。目前,市場上已有了新一代支原體抗生素M-Plasmocin,能有效的殺滅支原體,又不影響細胞本身的代謝,而且處理過的細胞不會重新感染支原體。另外,配合支原體檢測試劑盒可以幫助儘快發現支原體的汙染。
細胞株若受到細菌、真菌、支原體、或是特定病毒等之汙染時,會嚴重的影響實驗的結果。而細菌、真菌等之微生物汙染時,較易自培養基等的外觀變化察覺。但是若受到支原體之汙染時,細胞之外觀較無明顯變化,但是其汙染會造成細胞之生長速率緩慢、細胞產生病變之型態改變等等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