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氧汙染的背後有多複雜?

2020-12-08 中國環境

  臭氧在這個夏天,成為繼PM2.5之後社會討論熱度最高的名詞,收穫了「在天成佛,在地成魔」這一形象的雙面比喻。平流層臭氧為地球罩上了一層保護傘,人們為南極臭氧層空洞的奔走呼籲言猶在耳,而對流層臭氧卻成為人類健康的「隱形殺手」,讓人避之唯恐不及。

  那麼,我們真的清楚臭氧汙染和其背後的生成轉化機制嗎?我國的臭氧汙染應對目前處於什麼水平?這些問題在北京地球村環境教育中心近日主辦的大氣治理研討會上引起了專家學者的熱烈討論,請看報導。

  「7月上半月,全國大部分地區擴散條件總體一般,空氣品質以良至輕度汙染為主,首要汙染物以臭氧為主。」大暑將至,在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的全國空氣品質預報會商中,臭氧毫無意外成為空氣汙染的「主角」。

  但在生態環境部發布的重點區域2019-2020年秋冬季環境空氣品質目標完成情況中,有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數據:在本不應是臭氧高發期的秋冬季,337個地級及以上城市臭氧濃度上升了2.8%。

  機理研究:「越研究就越發現我們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

  「秋冬季同樣出現臭氧濃度高值是一個新問題,也是我們最近正在研究的重點。」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研究員陸克定深耕大氣自由基化學領域多年:「臭氧的生成機理簡單來說就是NOx和VOCs在氣溫上升、光照增強的條件下發生快速光化學反應。美國鹽湖城地區的產油盆地臭氧濃度在冬季能高達幾百微克/立方米,這說明臭氧生成過程中,溫度控制的是其轉化速率,而不是決定條件,陽光照射產生的大氣自由基所提供的大氣氧化性才是臭氧生成的核心驅動力。」

  「中國氣象局數據表明,2019年至2020年冬季,全國平均氣溫為-2.25攝氏度,山東、江蘇、安徽、浙江、廣東和上海6省(市)更是經歷了史上最暖冬季,這說明氣候變化、全球變暖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臭氧的生成。」能源基金會環境管理項目主任劉欣說。

  「臭氧汙染機理的明晰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一開始我們知道NO對臭氧有滴定作用,弄清了人為源排放,隨後又逐漸認識到植物源也能排放大量VOCs(能夠起到防衛、傳粉、交流等作用,森林是排放主體)。而NO對臭氧的滴定作用導致過去有些安裝在臨街樓頂的監測點位出現臭氧濃度『窪地』,形象來說,就是機動車排放的NO將臭氧『吃掉』了。」

  這是否意味著機動車排放的NOx對城市臭氧汙染治理是件好事呢?「這麼想就錯了,大氣是自由流動的,機動車能夠同時排放VOCs和NOx兩種前體物,並且其排放的NOx不只是固定在點位附近,而是擴散到近地面的各個角落。只要遇到VOCs,就能累積產生臭氧,某些臨街點位的臭氧濃度下降了,整體濃度卻在不斷反應增加,所以城市機動車減排十分有必要。」陸克定說:「這背後的二次反應轉化紛繁複雜,越研究就越發現我們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目前秋冬季臭氧還有很多未知來源,大氣汙染防治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需要更堅實的科技支撐。」

  協同減排:大氣汙染的複合型汙染特徵的必然要求

  科學減少NOx和VOCs排放來實現臭氧和PM2.5汙染協同治理是目前各領域的共識,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疫情期間重汙染天氣的形成。

  劉欣說:「社會經濟活動極低的背景使NOx排放大幅降低,削弱了其滴定作用,導致臭氧快速累積。高濃度臭氧又增強了大氣環境的氧化性,加劇大氣中的其他光化學反應,如SO2,NOx、NH3和VOCs轉化為硫酸鹽、硝酸鹽、銨鹽和二次有機氣溶膠等二次細顆粒物(PM2.5)等。」

  他進一步解釋道,現在的大氣汙染具有明顯的複合型特徵,臭氧和二次PM2.5同根同源,一體兩面,根本原因是多種汙染物的高強度排放。

  對於單個企業,其各種排放首先要確保達到排放標準要求,其次要根據所在地環境空氣品質水平,針對控制特徵汙染物的要求開展強化減排。如一個地區PM2.5超標,則企業一次顆粒物和各種可轉化為二次顆粒物的SO2、NOx、VOCs等都應加大減排力度。如臭氧超標,則應加大NOx、VOCs減排力度,並根據臭氧生成的敏感性分析(NOx控制區還是VOCs控制區)進一步加大某種汙染物減排力度。

  對一個地區來說,如NOx和VOCs減排力度與臭氧生成貢獻比例不一致,則有可能會促進一些化學反應,造成NO2和顆粒物濃度改善但臭氧反彈的情況出現。

  紮實應對:「我對我國的臭氧治理前景很有信心」

  臭氧汙染在部分地區已經從夏季攻堅任務升級為全年攻堅難題。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賀克斌認為,全世界面對3個共同的複合汙染難題,即酸雨、PM2.5和臭氧,我們已經基本解決了酸雨的問題,正在努力解決PM2.5的問題,並且取得了明顯進展,臭氧的挑戰正在逐漸凸顯。

  「『十三五』時期針對NOx有總量減排要求,但VOCs沒有。《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藍天保衛戰中均未提及臭氧汙染協同控制的目標、路徑和措施,因此,『十四五』在大氣環境目標的設定上要更強調這兩個方面。」賀克斌告訴記者。這也與生態環境部大氣司司長劉炳江明確的「在『十四五』規劃中針對臭氧的兩項前體物設計減排目標」方向相一致。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陸克定補充道:「對流層臭氧除了人為源、植物源之外,還有一個天然來源,那就是平流層臭氧在一些下沉氣流的驅動下向地表輸送,進而造成臭氧濃度超標現象。這可以標記為災害性天氣,卻不好從某地當日臭氧濃度的『總帳』中扣除,因為區域輸送與植物源相類似,我們應當對自身提出更高要求去抵消這種不利影響。」

  「實際上,我國目前臭氧汙染的基礎研究水平在世界上居於引領地位。」陸克定向記者講述了他的親身經歷:「全球對流層臭氧評估委員會10位關鍵性指導委員中,中國佔兩席;近年來,韓國首爾臭氧濃度日趨惡化,他們的環保工作人員專程到北京向我們請教治理思路。疫情期間,義大利米蘭環保局也寫郵件給我,請教我們在北京開展二次汙染防控方面的經驗,並發送監測數據請求給予指導。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背後的原因是我們在臭氧研究領域有近50年的研究積累,有系統的頂層設計和充足科研投入,各級政府又特別重視關注,使得我們同時具有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和最落地的解決方案,所以我對我國的臭氧治理前景非常有信心。」陸克定笑著說。

  普通人如何參與到臭氧治理過程中?

  劉欣:市民可從自身做起,對於生活源主動減排:減少機動車上路行駛,更多採用公交出行;實施夜間加油,減少日間陽光強烈時油氣揮發,選擇油氣回收設施正常、沒有汽油味道的加油站;家裝採用水性塗料,減少溶劑型塗料使用。農村居民不再使用散煤和木柴等固體燃料取暖、做飯,降低燃燒過程中的NOx和VOCs排放。

  陸克定:對於政府來說,要尊重科學規律,持續強化公信力。對於市民來說,首先要理解和支持政府的決策,其次是要樹立可持續發展和綠色生活的意識,不要輕視生活中的小事。現在正在推行的垃圾分類表面上看和臭氧沒有關係,但是做好垃圾分類能夠讓更多資源進入可循環利用的軌道,間接減少工廠生產新產品所產生的排放,為臭氧汙染防治提供有力支持。

相關焦點

  • 機動車排放的NO能將臭氧「吃掉」?生成臭氧汙染的背後究竟有多複雜?
    那麼,我們真的清楚臭氧汙染和其背後的生成轉化機制嗎?我國的臭氧汙染應對目前處於什麼水平?這些問題在北京地球村環境教育中心近日主辦的大氣治理研討會上引起了專家學者的熱烈討論,請看報導。陸克定說:「這背後的二次反應轉化紛繁複雜,越研究就越發現我們知道的只是冰山一角,目前秋冬季臭氧還有很多未知來源,大氣汙染防治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需要更堅實的科技支撐。」1784年之前,VOCs主要來源於自然界排放,1784年之後,人為源排放量大增,使得自然界內部的沉降還原循環被打破。
  • 科學精準防治臭氧汙染
    來源:中國環境報圖集 近年來,臭氧在我國多地已經成為影響夏季環境空氣品質的重要因素。臭氧汙染治理工作的複雜性和艱巨性決定了臭氧汙染治理亟須強化科學支撐。如何科學治理臭氧汙染?目前,各地在科學治理臭氧汙染方面還有哪些工作要做?
  • 臭氧汙染 如何防治
    核心閱讀高空臭氧能阻擋紫外線、保護地球生物,而近地面臭氧則對生態環境構成汙染。近年來,隨著空氣品質標準的修訂,臭氧汙染逐漸為人關注。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我國臭氧汙染超標程度相對較輕、總體可控。臭氧汙染從何而來,又該如何防治呢?
  • 又來了個臭氧汙染?你說的是臭氧層嗎?
    北極星大氣網訊:這幾天華北地區遭遇的高溫天氣,還給人們帶來了一個「副產品」——臭氧汙染。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的數據顯示,19日15時,北京市空氣品質指數AQI為139,空氣品質輕度汙染,首要汙染物為臭氧。同一時間的數據顯示,東北地區的吉林省長春市、長三角的浙江省杭州市、地處西南的四川省成都市等多個地方,均出現臭氧汙染。
  • 臭氧汙染危害有多大?
    專家表示,由於臭氧具有極強的氧化性,當濃度超標時會對人體健康產生一系列不良影響,尤其對兒童、老人以及患有呼吸系統疾病的人危害更為明顯,需及時做好健康防護,在臭氧汙染嚴重時儘量減少外出。  與PM2.5相比,臭氧汙染更具隱蔽性,特別是少雲無風的晴朗天氣下,最容易出現臭氧汙染。
  • 「臭氧超標」加劇部分地區空氣汙染
    從汙染成分看,PM2.5汙染下降,臭氧汙染比例逐漸增大。  據專家介紹,臭氧是一種藍色、有刺激性的氣體,由於臭氧具有的強氧化性,如果空氣中的臭氧濃度過高,很容易引起上呼吸道的炎症病變,出現咳嗽、頭疼等症狀,還會對皮膚、眼睛、鼻黏膜產生刺激。
  • 合肥:裝上「監視器」 讓臭氧汙染無處逃
    近年來,隨著顆粒物汙染的逐漸改善,臭氧(O3)已成為影響合肥空氣品質優良率的首要汙染物,其中6月至9月臭氧汙染尤為突出。合肥市廬陽區開展臭氧汙染防治攻堅專項行動,打響「藍天保衛戰」。臭氧對空氣優良天數的影響已僅次於PM2.5。為有效改善臭氧汙染,合肥市廬陽區積極研究部署臭氧汙染防治攻堅專項行動,從源頭替代、無組織排放管控、末端治理、園區和集群綜合整治、排口規範化標準化和臭氧汙染溯源分析等方面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確保臭氧汙染可防可控。究竟什麼是臭氧汙染?它是如何形成的呢?
  • 臭氧汙染治理 聽聽專家怎麼說
    曾在歐盟聯合研究中心做訪問學者,擔任世界衛生組織空氣汙染專家,為杜塞道夫應用科技大學應用數學教授、波恩大學副教授。每到夏季,臭氧都成為中國多地的首要汙染物。夏季臭氧汙染在其他國家或地區是否廣泛存在?歐洲在臭氧汙染預警和治理方面有哪些做法?效果如何?中國環境報記者採訪了斯德哥爾摩環境研究所迪特˙施韋拉博士。
  • 聽院士講臭氧汙染_藝文志_中國環境
    全國部分城市六項汙染物的逐年變化趨勢(*會議現場拍攝,圖片質量不佳敬請見諒)  只有真正地意識到問題的來源,有了好的對策才能有好的治理成效,美國自清潔空氣行動後,直到今日大約花費了30-40年的時間來治理臭氧,目前我國也遇到了同樣的問題,但是有著前者的經驗與教訓,通過學習與探索,我堅信我們可以用更短的時間去解決臭氧汙染的挑戰。
  • 今年以來全國臭氧汙染明顯加重,咋回事?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大氣室高級工程師孟曉豔接受《環境與生活》雜誌記者採訪時說,從2013年以來,三大重點區域(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中,京津冀和長三角臭氧濃度有顯著的逐年上升趨勢,特別是2017年上升最為顯著;珠三角在2013年至2016年的前5個月的臭氧汙染總體平穩,但2017年有大幅上升。
  • 美國空氣汙染有多嚴重?科學家:臭氧破壞嚴重,觸目驚心!
    據2017年美國LUNG(肺)協會「空氣品質」報告稱,美國有超過1.25億人生活在空氣汙染嚴重的地區,而實際情況更加觸目驚心...美國空氣品質報告封面該報告於4月19日發布,綜合歸納了2013年至2015年美國各地空氣品質的數據,重點介紹兩種主要汙染物:顆粒(PM2.5)和臭氧濃度。
  • 臭氧汙染!過去20年中,臭氧汙染水平有所增加 罪魁禍首是人為
    研究人員在一項新研究中發現,在過去的20年中,北半球的臭氧汙染有所增加,這是第一項使用商用飛機收集的臭氧數據的研究。過去20年中,臭氧汙染水平有所增加 罪魁禍首全是人在這項新研究中,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環境科學研究合作研究所(CIRES)的科學家研究了北半球的臭氧水平,一種汙染地球低層大氣的溫室氣體。(這不同於地球大氣層中存在的臭氧層,它保護著我們星球上的生命。)
  • 高溫天臭氧指數爆表 成因複雜治理難度大
    而在北京,臭氧汙染持續的時間尤其長。根據北京市環境保護監測中心數據,從7月1日開始至今,北京空氣的首要汙染物均是臭氧。而「臭氧爆表」,也成了朋友圈刷屏的新關鍵詞。那麼,如此嚴重的臭氧汙染,到底會對人體產生什麼危害呢?  什麼是臭氧汙染?  臭氧是一種藍色、有刺激性的氣體,跟大家熟知的氧氣是「親兄弟」。
  • 臭氧汙染來了,地球「保護傘」為何變成健康殺手?
    但京津冀周邊、汾渭平原、蘇皖魯豫交界地區臭氧濃度卻相對較高,此外,成渝、廣東等地臭氧濃度同比也有所升高。近年來,我國大部分地區空氣品質得到了改善,但臭氧汙染卻逐步顯現。專家分析,我國臭氧汙染之所以在近幾年逐漸加重,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是隨著近些年來對PM2.5等顆粒物的治理,部分地區大氣通透性明顯改善,更充足的光照給臭氧的形成創造了條件,但這只是客觀原因,另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國各種大氣汙染物的減排比例不協調,因此對PM2.5和臭氧進行協同治理已成為改善空氣品質的關鍵。
  • 我市四措施控制臭氧汙染
    臭氧為何連續超標,汙染情況如何,危害有多大,如何治理?重慶日報記者分別採訪了市環境科學研究院氣研所副所長李振亮、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大氣室主任蔣昌潭、市環保局大氣環境保護處副調研員楊鳳,全面解讀臭氧的「那些事兒」。
  • 全國多數城市臭氧濃度總體緩慢上升 臭氧汙染可防控
    從9月1日起,廣東省開展為期3個月的臭氧汙染防治專項行動。  與PM2.5等汙染物逐小時監測發布不同,臭氧是否達標要看全天中最大8小時的平均值。「臭氧汙染水平的計量之所以採用日最大8小時平均值,也就是一天中最大的連續8小時濃度均值,是因為臭氧對於人體、植物的影響有一個非常明顯的閾值,採用24小時平均的話,高濃度的影響會被低濃度掩蓋。」雷宇說。
  • 「於無聲處」的健康殺手——臭氧汙染
    然而,在5月底至6月初,如果有人留心查看空氣品質測報,會發現華北、華中、黃淮甚至長三角地區,都出現過中度以上的空氣汙染。  有媒體說,這都是「臭氧」惹的禍。臭氧汙染究竟是什麼?其危害真的比PM2.5還要大嗎?  臭氧何時當「反派」  臭氧(O3),是氧氣(O2)的同素異形體。
  • 藍天下的汙染:臭氧來襲
    在距地球表面20至50公裡的高空平流層中,被平均厚度約3釐米的臭氧薄層所包圍。它可以吸收陽光中的大部分紫外線,並保護地球上的生命不受損害。但是,在地面附近,臭氧是一種汙染物。儘管其危害無法與PM2.5相提並論,但每年在全球範圍內造成超過100萬人死亡和數百億美元的農作物損失。
  • 民生智庫 | 四項措施應對臭氧重汙染天氣
    原創 環境水務研究中心 民生智庫 收錄於話題#智庫觀點21個自2013年《大氣汙染防治行動計劃》推進以來,我國大部分地區的大氣汙染狀況得到了明顯的改善提升。以北京市為例,2013年,北京市全年重汙染天數共58天,佔全年的15.9%,平均每周有一天重汙染。
  • 警惕臭氧汙染 對健康的危害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9日在參加廣東團全體會議作發言時,一方面為我國大氣汙染防治工作「點讚」,另一方面,也提醒防治大氣汙染眼睛不能只盯著霧霾,還要警惕臭氧等汙染對人體健康的危害,「天氣晴朗」未必是空氣汙染少。 霧霾對人體的危害包括生理和心理 霧霾對健康到底有多大的影響?鍾南山認為要有一個客觀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