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極星大氣網訊:這幾天華北地區遭遇的高溫天氣,還給人們帶來了一個「副產品」——臭氧汙染。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的數據顯示,19日15時,北京市空氣品質指數AQI為139,空氣品質輕度汙染,首要汙染物為臭氧。同一時間的數據顯示,東北地區的吉林省長春市、長三角的浙江省杭州市、地處西南的四川省成都市等多個地方,均出現臭氧汙染。根據預測,未來幾天,京津冀、長三角等地區的臭氧汙染還會持續。
好不容易告別了秋冬季節的PM2.5,又來了個臭氧汙染。這略顯低調的臭氧汙染究竟是怎麼回事?
臭氧是一種藍色、有刺激性的氣體,跟大家熟知的氧氣是「親兄弟」。眾所周知,太陽輻射的紫外線對生物有很強的殺傷力。幸運的是,距地球表面25至50公裡處有一層臭氧層。儘管臭氧層在地球表面並不太厚,但它卻能大量吸收太陽輻射出的紫外線,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紫外線的傷害。因此,臭氧層也被譽為是地球的「保護傘」。
專家指出,與高空中的臭氧層不同,由於臭氧具有的強氧化性,近地面的臭氧則是一種有害氣體,甚至會成為「健康殺手」。較低濃度的臭氧具有很好的殺菌效果,已經廣泛應用在很多領域。但如果空氣中的臭氧濃度過高,很容易引起上呼吸道的炎症病變,出現咳嗽、頭疼等症狀,還會對皮膚、眼睛、鼻黏膜產生刺激。
臭氧汙染是從哪來的?環保部副部長趙英民告訴記者,臭氧汙染不是汙染源直接排放產生的,而是排放到空氣中的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VOCs),在空氣中進行複雜的光化學反應產生的。
「近期華北地區的高溫天氣為臭氧的生成提供了更便利的條件。」天津市環境監測中心主任鄧小文說,大氣中的氮氧化物主要來自機動車、發電廠、燃煤鍋爐和水泥爐窯等;揮發性有機物主要來自機動車、石化工業排放和有機溶劑的揮發等。
其實,臭氧汙染並不是最近才出現的新問題。北京市一年約五六十天臭氧超標,主要集中在夏季。南方地區臭氧超標也主要集中在夏秋季節。
中科院大氣所的有關專家介紹,與秋冬季節大氣汙染以細顆粒物為主不同,夏季空氣汙染的元兇多為臭氧。臭氧汙染是各地治理PM2.5過程中會伴隨產生的,兩者是「按下葫蘆浮起瓢」的關係。因為隨著PM2.5濃度降低,空間透明性好了,輻射強、紫外線強,是生成臭氧的條件。
臭氧汙染來了,我們應該怎麼辦?
趙英民表示,臭氧的形成機理十分複雜,控制難度大。目前包括發達國家在內,臭氧汙染也是尚未完全解決的大氣汙染問題。
「大氣十條」要求控制臭氧生成的前體物,就是VOCs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對臭氧汙染問題,我國已經採取了三方面行動:部署PM2.5和臭氧的協同控制;出臺VOCs的治理政策標準;大幅度削減氮氧化物排放。
但趙英民同時指出,我國近幾年臭氧汙染顯現,說明當前氮氧化物和VOCs控制力度不匹配,氮氧化物減排雖然取得了積極進展,但VOCs目前還沒有得到有效控制,仍亟待加強。下一步,針對這些問題,我國將對工業源、移動源、生活源等多類汙染源綜合施策,在改善PM2.5同時遏制臭氧的汙染。
監測數據顯示,臭氧汙染一般在凌晨較低,上午開始攀升,到中午達到較高水平,並持續至傍晚,夜間濃度逐漸降低。
專家表示,由於公眾對臭氧的了解不夠,同時臭氧汙染往往在風和日麗的時候發生,更容易被人們忽視,從而埋下健康隱患。不同於PM2.5的預防,佩戴口罩對臭氧預防無效。專家建議,公眾尤其是兒童、老人等體弱和敏感人群,在午後兩三點臭氧汙染最嚴重的時候儘量避免戶外活動。室外臭氧濃度高時,應減少室內通風換氣次數。
北極星環保網聲明:此資訊系轉載自北極星環保網合作媒體或網際網路其它網站,北極星環保網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