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1989·2012:民主的悖論與匈牙利的文化戰爭

2021-01-18 光明數字報

    政治轉向完成之後,我們現在必須投入文化奪權。

    ——「更好的匈牙利運動」議員珀爾熱·山多爾

    本報記者康慨報導  掌握了政權不等於掌握了文化,掌握了文化才算是掌握了國家。奧威爾筆下的老大哥明白這一點,匈牙利的極右翼政治家和保守派知識分子們同樣對此心知肚明。他們正在發動一場文化戰爭,其宗旨是佔領媒體、劇院和出版社,用昂揚的口號引領輿論,控制人民的思想。

    1

    1989年之後,像大多數歐洲國家一樣,匈牙利的文化景觀為左傾特色,以自由派觀點為主。然而自右翼黨派在2010年當政,一場爭奪人民思想控制權的戰爭便開始打響。保守派步步緊逼,攻城略地,自由派不得不廣為動員,號召抵抗。

    在首都布達佩斯市中心,距離著名的安德拉什大街不遠,「新劇院」的外牆上設置了一面倒計時牌,提醒著人們,再過多少天,劇院就將被兩位公開反猶的極端民族主義分子接管。馬爾塔·伊什特萬(Márta István)在此擔任藝術總監已長達13年,現在卻只剩下兩齣戲——《唐卡洛》和《魔山》好排,然後他便將被掃地出門。

    「我能做什麼?」馬爾塔對德國周刊《明鏡》說,「沒轍。咱們啥也做不了。」

    馬先生絕非唯一一位最近被清除掉的自由派藝術家。國家歌劇院的總監已經卷了鋪蓋走人,而過去幾個月來,數家省級劇院的主管也被親政府人士取代。傳言說,國家大劇院的同性戀總監將是下一個被清洗的對象。

    總理歐爾班·維克多領導的公民黨(青年聯盟)控制了議會的三分之二多數,這意味著右翼不僅可以重組議會民主,也能重塑整個國家。匈牙利新憲法將於2012年1月1日生效。該國正在全力建設一種新文化,一種與20世紀20年代之前的所謂「大匈牙利」捆綁在一起的文化,意欲以此喚醒人民的國家認同感,哪怕它只是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一個從未實現過的政治訴求。

    在右翼媒體的全力支持下,政府開始對盧卡奇的女弟子、匈牙利目前最著名的在世哲學家、82歲的馬克思主義者黑勒·阿格奈什(Heller Agnes)採取行動,指控她揮霍歐盟撥款。議會廣場上的詩人約瑟夫·阿蒂拉(József Attila,1905-1937)塑像據信也將很快被移除。約瑟夫的世界觀同樣是馬克思主義的,他是一位人道主義者和無產階級詩人,1937年冬天到姐夫家串門時,爬到火車輪子下自殺(但也有專家宣稱,他在火車底下睡覺時發生了意外:火車竟然動了)。新政府認為,約瑟夫這種人不配坐在議會門口。《明鏡》說,這就好比在德國,有人要推倒席勒像,因為他留著長頭髮。

    2

    馬爾塔·伊什特萬在新劇院幹得不錯。劇場贏利,劇目亦獲好評,其中不僅有莫裡哀、奧斯特洛夫斯基、畢希納、席勒和莎士比亞等人的經典,亦有本土劇作家的原創。2011年秋天,當馬爾塔將一份200頁的經營規劃交到市長手中時,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另一份只有20頁、口號連篇、缺乏細節的規劃突然出現,提交者是58歲的配音演員德爾納·捷爾吉,因為替好萊塢明星梅爾·吉勃遜在匈牙利銀幕上發聲而小有藝名,亦曾在極右翼黨派——「更好的匈牙利運動」的群眾大會上朗誦詩歌而取得了政治資本。德爾納聲稱,他準備將新劇院更名為「祖國前線劇院」,並且要終止「墮落的、病態的和自由主義的霸權」。他還提出,請他的朋友丘爾卡·伊什特萬(Csurka István)共同掌管新劇院。

    在匈牙利,人人都知道丘爾卡·伊什特萬。他是著名詩人和舊時代的民族英雄,1956年曾因反蘇而遭逮捕,但亦因與秘密警察合作而變得面目晦澀。1989年後,丘爾卡從詩壇走向政壇,公開鼓吹「大匈牙利」,號召人民從猶太人的掌控中解放國家。他創立了「匈牙利真理與生命黨」,致力於反擊那些「敵視祖國的偽匈牙利人」和「裡通外國者」。

    「裡通外國者」一詞不斷出現於極右翼的政治宣傳中,用以代指自由派知識分子和猶太人。1998年,真理與生命黨通過選舉進入了議會,而後成為現總理歐爾班的政治盟友。

    話說八人評審團看過了配音演員德爾納的經營計劃,其中六位戲劇專家認為,應該將它撕碎,扔進廢紙簍。另兩位——分別代表文化部和布達佩斯市政府,則投了棄權票。但不可思議的事情仍然發生,市長陶爾洛什·伊什特萬選擇了德爾納,回絕了馬爾塔。

    抗議立刻發生了。人們聚集在劇院門前反對德爾納上任,德國大指揮家克裡斯多夫·馮·多納伊取消了前往匈牙利國家歌劇院的演出。柏林藝術學院也致信布達佩斯市政府,抗議「反猶主義者」和「法西斯的代理人」入主劇院。

    3

    77歲的詩人政治家丘爾卡·伊什特萬創辦了自己的媒體——《匈牙利人論壇報》,每周出版。該報最近的一個社論欄目取名為「阿舍爾咖啡館」,對「社會主義-自由主義分子」的攻擊溢於紙端。其名稱來自大師級的電影導演、匈牙利戲劇電影學院院長阿舍爾·陶馬什(Ascher Tamás)。他是丘爾卡的主要攻擊對象,一位猶太人。阿舍爾告訴《明鏡》,20年前,他還是學生,曾滿心景仰地拜訪過丘爾卡,請求將丘老師的一部作品改編為舞臺劇。兩人成了忘年交,互相欣賞。可每當丘老師喝多了,就會「立刻開始對猶太人說三道四」。阿舍爾說,1989年之前,反猶言論一直受到政府壓制,現在他已經習以為常了。

    「我們現在必須採用果斷對策。」52歲的國會議員、「更好的匈牙利運動」主力成員珀爾熱·山多爾表示,「我國病入膏肓,阿司匹林已經不頂用了。」珀爾熱曾因公開穿戴已被取締的法西斯組織「匈衛兵」服裝,而被課以180歐元的罰金。

    「政治轉向完成之後,我們現在必須投入文化奪權。」他宣稱,匈牙利正處於文化戰爭之中,而代表國家概念的文化將取得最後的勝利。他說,國家大劇院就應該弘揚國家文化,可是,他在那兒看過一個噁心劇,男演員們裝扮成匈牙利士兵,竟然對著一幅「大匈牙利」地圖手淫。

    在珀爾熱看來,匈牙利在過去受盡了外族壓迫——先是哈布斯堡王室,然後是蘇聯,現在是自由主義分子。民族主義者和右翼人士始終遭到鎮壓。可是現在,「傷疤揭開了,和平已經不可能了。」他說。

    4

    反擊右翼文化戰爭的人中,不僅有新劇院門前抗議的民眾,也有諾貝爾獎得主凱爾泰斯·伊姆雷這樣著名的匈牙利猶太作家。讀書報曾經報導,早在兩年前,凱爾泰斯80大壽時,便在柏林批評布達佩斯已經「完全巴爾幹化」,乃至其祖國匈牙利的世風,也在過去10年間持續惡化。「極右分子和反猶派甚囂塵上。匈牙利人的舊習,如偽善和壓迫傾向,則更甚以往。」他說。

    這番言論立刻在他的祖國引發強烈反響。有人稱:「每個光榮的匈牙利人都會認為,他是個喪家的流氓。」但著名的文學評論家勞德諾蒂·山多爾(Radnóti Sándor)在《人民自由報》撰文指出,凱爾泰斯的言論所針對的是一種「令人痛苦的、明確無誤的、具有鮮明匈牙利特色的嫉恨政策」。

    凱爾泰斯是奧斯威辛和布痕瓦爾德集中營的倖存者。和他的經歷類似,今年78歲的猶太作家康拉德·捷爾吉 (Konrád Gyorgy)也曾在少年時代僥倖逃脫了奧斯威辛的焚化爐,後來在令人窒息的環境中成長為戰後匈牙利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並於1991年獲得了德國書業和平獎。

    他回憶起多年前,丘爾卡·伊什特萬帶著自己的新書來看他。康拉德讀完後對小丘說,他是個非常有才華的作家。然而今天,詩人政治家丘爾卡正在告訴人民,像康拉德這樣的人在「新匈牙利」將不會再有一席之地。

    5

    匈牙利小說家和歷史學家道洛什·捷爾吉(Dalos Gyorgy)同為猶太人出身,年輕時在莫斯科的萊蒙諾索夫大學研讀歷史,以反王莽的赤眉軍起義(公元18-27年)為畢業論文。回到布達佩斯工作後,1968年,他因「毛澤東主義行為」被定罪為反革命,遭開除出黨,並被禁止發表作品長達19年。在勃列日涅夫統治的後期,蘇東陣營最沉悶的時代,道洛什完成了小說《1985》,手稿幾經輾轉,終在1982年出版於西德。

    旅歐匈牙利語文學翻譯家餘澤民——他也是凱爾泰斯·伊姆雷和另一位大作家艾斯特哈茲·彼得的譯者——漢譯之《1985》,將於2012年1月由北京世紀文景公司發行。應餘先生之邀,道洛什特地為中譯本撰寫了前言。

    「我關注中國發生的一切,我閱讀與之有關的新聞及其偉大的文學作品。」68歲的道先生寫道,「我對中國讀者所抱的願望,跟所有作者對其讀者所抱的願望沒什麼兩樣:請你懷著好奇之心讀這本書,如果可能的話,試著植入自己的歷史。想來,世界歷史之所以有趣,正因為我們所有人都在——都可能在——其中扮演角色。」

    《1985》續寫了喬治·歐威爾的名作《1984》,假託2036年在香港出版。奧威爾原作中的人物,如溫斯頓·史密斯、詹姆斯·奧勃良和裘莉亞·米勒等皆有出場,並分頭回憶。但如果說奧威爾寫的是可怕的預言,那麼道洛什回顧的便是可怕的歷史。話說1985年,大洋國領袖老大哥去世,遺孀老大姐掌權(後自殺),真理部幹事溫斯頓·史密斯受命創辦《泰晤士報文學增刊》,不期演變成風雷激蕩的「倫敦之春」。新話瓦解了,英社被真英社取代,抵制性愛青年聯合會的女會員們竟然塗起了妖裡豔氣的口紅,夫妻生活不再以「現在讓我們來履行黨交給我們的職責吧」為開場白,男成員則獲準每周和有同樣許可的女成員發生兩次婚外性關係(官方名稱為「放鬆活動」),但對特定人群,如在寒冷天氣下工作的男性或擔任重要工作的工程師,則次數上不加限制,至於同性別的軍官,亦可在醫生的監督下發生合法的性關係,而不必像以往被當場擊斃。

    道洛什不光寫喜劇的一面。事實上,他不無深刻地看出,並非人人都能消受倫敦之春。史密斯的清純同事和窩囊鄰居派遜斯便感到自己「自由中毒」。他自殺了。在遺書中,派先生寫道:「我向你們告別,因為我太怕生活了,以至於不怕死神。」

    1990年,《1985》終於在匈牙利出版,但此時,道洛什的同胞們似乎已經不太需要這本書代表他們發言了。他們代表自己。像小說中導致派遜斯自殺的自由一樣,一人一票的民主也產生出了自己的悖論。我們前面提到的作家康拉德·捷爾吉深深地感受到了這一點。他告訴《明鏡》:一個民主選舉出來的政府慢慢地建立起了一種軟性的獨裁制度,這就是今日匈牙利的現實。

    康先生沒有說錯。80年前,正是由於民主制提供的選票,希特勒邁上了通往權力、戰爭和毀滅的坦途。

    民主為啥會變成一個壞東西和多數人的暴政?我實在願意一再重讀何塞·奧爾特加·加塞特的《大眾的反叛》。這裡長話短說。康拉德·捷爾吉仍然住在布達佩斯第二區的一座公寓樓裡,而凱爾泰斯·伊姆雷和道洛什·捷爾吉早已長居德國,他們的不在現場或許有某種象徵意義。以匈牙利如火如荼的文化戰爭為例,究竟是大眾拋棄了精英,還是精英主動失語——該死的,誰知道?!

相關焦點

  • 民粹主義與「民主的悖論」
    隨著討論的深入,在這些誘發民粹主義的民主難題中,人們越來越關注民主的悖論這一最具挑戰性的問題。那麼,到底是什麼樣的民主悖論成為民粹主義興起的深層根源?依卡農範之見,這一悖論常被人指為現代民主本身的複合式結構,其中的兩大支柱——自由主義和人民主權——的張力始終存在。在當代法國思想家羅桑瓦龍看來,這種對峙性衝突早在現代民主肇始之初就已經存在。
  • 匈牙利:導致政治體制變革的三個「累積層」
    在匈牙利,「1956年」已經成為一種符號,它既是「定格」在那個時代的歷史記憶,也是匈牙利政治變革的一面旗幟,更是1989年的先聲,正如前匈牙利社工黨政治局委員波日高伊所說,正是「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催生了1989年的「變革之路」,沒有1956年,就沒有1989年。
  • 《錢學森著作系年》(1985—1986年)
    12月25日上午,在文化部和光明日報社聯合舉辦的「社會主義文化發展戰略問題座談會」作了發言,指出:一切科學理論研究的價值不在於短期的實用,而在於文化建設。科學理論是社會主義文化!沒有科學理論就談不上二十一世界的社會主義文明。[12]其摘要以《我們要展望21世紀》為題發表於《光明日報》1986年1月13日第2版。
  • 匈牙利布達佩斯,號稱「多瑙河明珠」,至今傳承著中世紀民俗文化
    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Budapest),是一座歷史悠久的中世紀古城,擁有「多瑙河上的明珠」和「小巴黎」等諸多美譽,也曾出現在無數電影和小說之中,被描繪成浪漫唯美、古今交織、歲月靜好的代名詞,近年來在東歐地區成為了繼捷克首都布拉格之後,又一座值得遊人細細鑑賞的城市。
  • 中歐班列(武漢)首開匈牙利布達佩斯
    來源:經濟日報12月21日11點10分,編組50輛、滿載武漢、湖北地區企業生產的汽車零配件、機械設備、LED燈、液晶顯示屏等產品的75045次列車從武漢局集團有限公司漢西車務段吳家山站安全開出,經阿拉山口出境,駛往匈牙利布達佩斯,這是中歐班列(武漢)首開匈牙利線路。
  • 匈牙利詩人裴多菲150年前遺骸驗明正身 上海檢驗
    就在過去的一個月裡,他們曾親手觸摸這位匈牙利著名詩人的遺骨,並在上海的實驗室裡為之進行DNA檢驗。至此,整整纏繞匈牙利人26年來的裴多菲之死的謎團似乎已塵埃落定。  究竟,謎團是如何解開的?中國法醫是怎麼為去世100多年的匈牙利詩人驗明正身的?這還要從去年9月一份特殊的申請書說起。
  • 弗朗西斯·福山:民粹主義動搖民主根基
    典型事例如匈牙利總理歐爾班認為居住在匈牙利境內的外國移民不是「匈牙利人」,但將鄰國的匈牙利裔視為「匈牙利人」。在波蘭,標榜白人至上主義的激進種族主義團體勢力大增。第三,領導人將自己視為特定集團的代言人,與該集團成員建立直接聯繫,通過對普通成員的訴求和恐懼感的巧妙利用,誘導他們採取行動。這在多數情況下可能演變為對隸屬於現有組織的精英們的譴責。
  • 《全金屬外殼》:人性悖論,毀滅人性的戰爭
    電影的開頭是以第一人稱的方式來敘述電影的劇情,這也是導演想通過講述越戰中的兩件事來表達了他對戰爭與人性的看法。第一件便是在主角「小丑」所在的新兵隊伍在趕赴越戰前的集訓,一名同胞因為智力稍微有點弱,反應有點慢,加上有點膽小,碰到了一個變態的教官,外加上因犯錯而被所有人排斥圍毆。
  • 匈牙利踢踏舞遇見木洞山歌
    「布達佩斯之春」國際文化交流活動走進巴南匈牙利踢踏舞遇見木洞山歌本報訊 (記者 何洲行)當熱情奔放的匈牙利踢踏舞碰上原生態的木洞山歌會擦出怎樣的火花?5月19日至20日,第二屆中國西部布達佩斯之春巴南行國際文化交流暨2017年巴南區文化遺產宣傳月系列活動在萬達廣場、木洞鎮河街劇場連場舉行,上千市民共同見證了異域文化與我區傳統文化之間的競技。
  • 神奇悖論圖欣賞
    神奇悖論圖欣賞令您眼花繚亂!神奇悖論圖欣賞2007-11-01 09:37出處:作者:legend責任編輯:chenzhenjia>  [小知識]  悖論:是一個邏輯學的名詞。那麼命題B就是一個悖論。當然非B也是一個悖論。簡單的說,悖論就是自相矛盾的命題。      1、瘋狂的螺帽:你知道直鋼棒是怎樣神奇地穿過這兩個看似乎成直角的螺帽孔的嗎?
  • 張鐵志:無殼蝸牛與臺灣民主
    這是1989年,臺灣無住屋運動提出的「蝸牛主義宣言」。 他們說,有些貪心的蝸牛會開始買賣蝸牛殼,它們不肯合理地將多餘的殼讓給它的「同胞」使用,而需索高額的「殼租」或「殼價」。於是很快會出現一些買不起殼的「蝸牛」,一天到晚可憐兮兮地在找它的殼。但是,還好在蝸牛社會裡,蝸牛殼被視為是蝸牛生命中的一部分,事關重大,蝸牛的政府不會視而不見,會趕緊出來主持公道。
  • 科洛弗悖論(一)
    「科洛弗悖論」概念的推測電影背景設定是這樣,未來的人們對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可是地球上的資源已經不能再滿足人類。於是地球上爆發了資源危機,並險些引發戰爭。唯一能阻止戰爭的只有空間站上的粒子加速器,如果實驗成功,粒子加速器成功運轉,那麼它就能讓人們用上源源不斷的資源。
  • 大橘財經:大學、戰爭和民主,美國科技騰飛的秘密究竟是什麼?
    戰爭,戰爭雖然大學的積極影響幫助矽谷成為首屈一指的高科技中心,但對其專業產品需求的一個巨大而意外的衝擊,使得其進一步的擴張和創新成為可能。由於美國軍隊在二戰和韓戰期間的推動,該地區的電子公司名揚全美,強化了早期的優勢。
  • 烽煙燃燒的多瑙河,布達佩斯戰役的插曲,匈牙利人反抗納粹的戰鬥
    1944年的最後一個秋天,蘇軍成功的將戰線推進到了德國的盟友—匈牙利地區,由於匈牙利海軍上將霍爾德被希特勒逮捕,匈牙利與蘇聯的秘密交涉遭到了破壞,蘇軍只得通過軍事手段迫使匈牙利退出戰爭,而實現這一目標的最好辦法就是攻陷匈牙利首府——布達佩斯。
  • 位於北美洲的格陵蘭島,為什麼在1985年就脫離了歐盟(歐共體)?
    1985年,格陵蘭和歐共體正式達成分手協議。地處北美洲的格陵蘭島為什麼選擇在20世紀70年代跟隨丹麥加入歐共體呢?它們在獲得自治權後又為什麼迫不及待地與歐共體選擇分手?此後,丹麥把歐洲的政治制度、文化方式帶到了格陵蘭。從此,格陵蘭與歐洲之間的聯繫日益緊密。但是,丹麥在大西洋地區的活動時刻面臨著北歐勁敵瑞典的競爭。為了爭奪北歐的領導權,丹麥和瑞典進行了長達3個多世紀的鬥爭。19世紀初的拿破崙戰爭,間接成為了丹麥和瑞典鬥爭的戰場。
  • 美軍秘繪海外戰場「人文地圖」 應對「文化戰爭」
    「人文地形小組」部署伊、阿戰場  美國專業防務期刊《國防》近來刊登了一篇題為《「人文地圖」成為重要戰爭工具》的文章,稱美國軍方已經充分認識到經社環境、文化形態、價值觀等人文因素對於贏得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反暴行動的重要性,並已經開始繪製包括諸如地區部落關係、種族淵源、宗教和語言在內的詳盡的「人文地圖」。
  • 【致敬警察前輩】1989-1995年的日照公安
    1989-1995年的日照公安【致敬警察前輩】風雨砥礪中,日照公安事業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是一部可歌可泣的創業史、發展史,在日照大地上,警察前輩們燃燒了青春,留下了歲月的足跡。❖1985年的日照市公安局。
  • 民主也是長牙齒的
    近幾年,中國人對民主的認知有了巨大的進步,這很大程度上歸功於學者們如林達和劉瑜等對美式民主的近距離觀察和細節感受,「民主是一個好東西」儼然成為共識,自由女神般的民主想像主導了人們對民主和民主化的渴望。相比之下,對歐洲的民主——一種高度世俗化的民主生活,以階級合作和協商民主為代表的社會民主,多數中國人仍然缺乏足夠認識。
  • 老子的「道可道」與「羅素悖論」
    以上兩個小故事,是由西方哲學界著名的集合悖論——即「羅素悖論」(Russell's paradox)演變而來。當集合論建立後,數學家們興奮地發現似乎一切數學成果都可建立在集合論的基礎上。但早期的集合論的漏洞導致了「羅素悖論」。「羅素悖論」一提出就在當時的數學界與邏輯學界內引起了轟動。
  • 蘇軍與德軍激戰布達佩斯,擦出火花的羅馬尼亞與匈牙利
    匈牙利海軍上將霍爾蒂也認慫了,他試圖像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一樣,脫離納粹這條破船。於是霍爾蒂在10月宣布匈牙利從前線撤出所有軍隊,成為被德國包圍的中立國。此舉激怒了希特勒,希特勒將這種行為視為背叛,於是立刻命令駐紮在匈牙利的德軍立刻接替霍爾蒂政府,組織匈牙利重新武裝並對抗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