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張智 東莞攝影報導
「你想找份什麼工?長期還是短期?要不要我給你介紹一下?」11月30日,東莞厚街鎮馳生工業區,一位路人剛剛在勞務派遣公司的招聘欄前停下腳步,負責招人的老謝就快速從屋內鑽出來,熱情洋溢地招呼上了。
近幾個月,老謝招人的壓力驟然增大,不僅是合作的老廠派發了大量招聘信息,一些此前沒合作過的工廠,也塞給他不少招聘短期工的宣傳單,要求也極低,「能招來人就行」。
而在距離不遠的厚街勞務大市場,臨時工招聘的單子更是密密麻麻貼了一整面牆,老闆甚至沒有時間和精力來美化潤色一下招聘單,直接A4紙手寫貼在牆上。
「需求量太大了。」厚街勞務大市場的小李說。
11月末,距離過年只有兩個月的時間。按照往年慣例,這並不是一個大肆招人的好時機。然而在世界工廠東莞,一場搶人大戰卻於此時低調地打響,不少工廠親身上陣,在廠區附近的大街小巷拉滿橫幅,貼滿告示,招聘各類普工、臨時工。
「今年上半年,防疫工作壓力大,訂單極度萎縮,我們都覺得自己快要撐不下去了,可能很快就會倒閉。誰知道近幾個月峰迴路轉,訂單暴增,我們需要大量工人,加班加點才能完成訂單。」一家電子器械廠負責人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
在3月復工復產大潮中,曾貼出通知表示要「停工到6月」的工廠,也已經恢復生產,甚至訂單還比去年有所增加。
不過,疫情還是給東莞留下了深深的傷痕,就在東莞溪中路鑫浩源工業園的一路之隔,一整排的商鋪大門緊閉,商標被拆掉,路上沒有行人,只有空蕩蕩的馬路,顯得十分蕭條。
如今的東莞已經沒有了過去「世界工廠」的熱鬧。一些工業園區原來曾是鎮村依賴的「經濟收入」,現在這些工業園區中「廠房招租」的廣告隨處可見。撐過疫情的工廠訂單井噴,撐不過去的,只留下一個個空置的廠房,訴說著曾經的過往。
再現用工荒
東莞厚街,曾經以製鞋聞名。這裡滿到處都是大大小小的鞋廠。有一種說法是,中國出口的鞋百分之八十來自廣東,而廣東鞋又有百分之八十來自厚街。
不過,隨著疫情的影響,厚街的優勢產業幾經更替,當前的厚街,鞋廠已經不是最受工人歡迎的去處了。
「現在只要是過來找工作的,我們都主動給推薦好廠,不滿意再換,只要能留下就行,廠子幾乎沒有任何要求。」老謝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幾年前,東莞的工廠招人都有年齡要求,不少都要求18-25歲,有些還要求是熟練工。但現在,由於現在人員緊張,年齡已經不再是工廠招人的必要條件,不少企業把年齡放寬至40歲,甚至有些40歲以上的熟練工,送到工廠以後也都能留下。很多工廠的招聘要求上,甚至沒有寫年齡限制。
在招聘欄上,五顏六色的招聘告示貼得密密麻麻,一家紙品廠在招聘信息上寫著「男女不限,不用體檢,年齡18-50歲」;鞋廠也在招聘單上寫著「超出12小時另算加班費,每星期可藉資500元」,作為吸引人的手段。
材料包裝廠則更是「躺贏」。受益於周邊工廠的訂單增加,一時之間,紙盒外包裝、塑料包裝的需求量暴增。工人「不需要任何技術,也沒有年齡限制,去了就能做,工資比鞋廠高」,這讓材料包裝廠成了人力市場最強有力的競爭者。
「外包裝廠時薪17元,一天工作11小時左右,一天就有近200元的收入,而且比較穩定,不像有些廠子,時薪高,但是工作量不穩定,到手收入就不穩定。」老謝說。如果願意長期做,平均每月月薪在5000元左右,這個薪酬水平比傳統行業高出一大截。
相較來說,大部分的皮鞋廠仍是按照每天140元的薪酬水平招人,「根本搶不過他們」。
不過,高薪搶人也是無奈之舉,老謝直言,「如果招不到人,他們今年的訂單肯定做不完。」
由於疫情影響,海外生產面臨停滯,中國承擔起了為全世界生產訂單的重任。「現在每個月都有訂單發過來,最遲必須12月底出貨,否則過年都會受到影響。」上述電子器械廠負責人表示。
按照往常的慣例,工廠放假都遠遠早於國家法定節假日,幾乎過年一個月,大量工人就會回鄉,也因此,進入1月,工廠們將陸續進入半過年狀態,生產減緩。這也是各企業大量招聘短工趕訂單的重要原因。
經濟向好
東莞的盛況並不是個例。
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11月,製造業PMI指數錄得52.1%,比上月大幅上升0.7個百分點,創年內新高。
在浙商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李超看來,這意味著經濟環比復甦力度甚至超過大力推動復工復產的3月。
值得注意的是,PMI指數中,新訂單回升1.1個百分點至53.9%,生產指數回升0.8個百分點至54.7%,兩大指數均創三年以來的新高。
外需方面,新出口訂單指數上升0.5個百分點至51.5%,已連續7個月回升,進入秋冬季節,海外疫情再次爆發,每日確診病例、住院人數峰值屢創新高,多國再度封城,復工復產再受拖累,中國供給替代的邏輯繼續加強,11月出口貨櫃價格CCFI或許將會繼續攀升。
「當前訂單飽滿、需求旺盛,疫情期間擠壓的庫存已基本完成去化,10 月末規模以上企業產成品存貨同比+6.9%,較3月份+14.9%的高點已顯著回落。在PPI築底、企業盈利轉正、營業收入逐月改善的背景下,基於較強的需求預期,企業資本開支意願提振,新一輪補庫周期乍現。」李超表示。
與此同時,1-10月份,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50124.2億元,同比增長0.7%,累計利潤同比增速年內首次由負轉正。隨著市場供需關係日益改善,產業循環逐步暢通,工業企業生產經營持續好轉,盈利恢復態勢進一步鞏固。
在李超看來,經濟復甦超出預期。10月工業增加值同比+6.9%,服務業生產指數同比+7.4%,從生產法角度單月模擬的GDP來看,當前經濟增速已超出去年同期水平。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陳巖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