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白毛女頭髮白是因為沒鹽吃,現在的中國人大概是沒這個煩惱了,畢竟中國人的平均每日食鹽攝入量已經達到WHO推薦上限的兩倍了。鹽吃多了,水鈉瀦留,血壓就上去了,心血管風險也隨之增高。
吃鹽多了血壓高,吃鹽少了飯不香,只好用低鈉鹽了。在秘魯進行的一項研究就顯示,使用含25%氯化鉀的低鈉鹽代替食鹽,可以降低51%的高血壓風險。不過中國人的飲食跟秘魯的差異還是蠻大的,起碼咱們沒有羊駝肉吃。而且慢性腎病患者使用含鉀的低鈉鹽有高血鉀的風險,也被排除在了那項研究之外。
近日,新南威爾斯大學的Matti Marklund聯合北京大學等處的科學家,分析了中國食鹽替代與中風研究(SSaSS)的數據,發現如果在中國使用含25%氯化鉀的低鈉鹽替代食鹽,將能每年減少45萬例心血管死亡,減少了11%。即使是慢性腎病患者,使用低鈉鹽代替食鹽也是利大於弊的。這一研究發表在BMJ上[1]。
(來自pixabay.com)
在中國,35~75歲的人中,有45%患有高血壓[2],這可是心血管疾病的頭號危險因素。2015年,大約就有230萬人因高血壓而死,相比1990年增加了89%[3]。據估計,中國大約1/7的心血管死亡可歸因為高鈉攝入,也就是鹽吃多了[4]。
據統計,中國人70%的鈉攝入來自家庭烹飪[5]。減少家庭烹飪的用鹽量,對於心血管疾病的預防至關重要。
低鈉鹽是一種含鈉較少的鹽,一般使用25%~67%的氯化鉀替換掉食鹽中的氯化鈉。使用這樣的鹽大約能降低5mmHg的收縮壓和2mmHg的舒張壓。在中國臺灣進行的一項研究也顯示,使用低鈉鹽與較少的心血管死亡相關[6]。
(來自pixabay.com)
不過低鈉鹽少了鈉卻多了鉀。鉀這個東西,也會帶來一定的風險。尤其是對於慢性腎病患者,腎功能差,吃進去的鉀排不出去就容易造成高血鉀,進而影響神經肌肉的電生理活動,造成心律失常,甚至心臟驟停。更何況高血壓本身就是慢性腎病的危險因素之一。
而且這還不是說慢性腎病患者不用低鈉鹽就能解決的。中國有不少慢性腎病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病情[7]。評估換鹽在中國的收益必須要納入慢性腎病患者!
(來自pixabay.com)
研究人員對中國食鹽替代與中風研究(SSaSS)[8]的數據進行了建模分析。
SSaSS是一項大規模集群隨機試驗,在中國北方遼寧、山西、河北、寧夏和陝西的600個村莊進行,每個村莊大約有35人被納入研究。
研究人員給參與者分發含有30±10%氯化鉀的低鈉鹽,平均氯化鉀含量為25%。低鈉鹽的發放劑量十分充足,除了日常的炒菜做飯,醃製臘肉等等保存食物要用的鹽也被涵蓋在內。
經過大約5年的跟蹤,研究人員發現,使用低鈉鹽大約減少了0.32g的24小時尿鈉,增加了0.77g的24小時尿鉀,降低了2.65mmHg的收縮壓,舒張壓的變化不顯著。
根據這一結果,以及中國慢性腎病患病率、血清鉀對心血管死亡影響等等數據,研究人員對在全國範圍內使用低鈉鹽代替食鹽的收益進行了評估。
評估流程
評估結果顯示,全國範圍內換用低鈉鹽的降壓作用,每年大約可以減少46.1萬例心血管死亡,其中包括20.8萬例卒中死亡和17.5萬例缺血性心臟病死亡,相當於全國心血管死亡的10.9%。此外,換鹽還預計可以每年減少74.3萬例非致命心血管事件,減少6.9%的慢性腎病發病率。
對於全國1720萬慢性腎病患者,換用低鈉鹽的降壓作用預計可以減少3.2萬例心血管死亡,而換用低鈉鹽的高血鉀風險大約會增加1.1萬例額外的心血管死亡,淨減少了2.1萬例心血管死亡。
慢性腎病患者中換用低鈉鹽也是利大於弊的!
全人群和慢性腎病患者中,換鹽都是利大於弊的
論文第一兼通訊作者Marklund表示:「我們的研究表明,以低鈉鹽替代普通鹽進行家庭烹飪的國家計劃,可能會對中國的CVD負擔產生重大影響。」
就是不知道低鈉鹽的味道怎麼樣,希望吃過的小夥伴在評論區分享。
編輯神叨叨
由奇點糕歷時3個月打造的音頻課程《小細胞肺癌8講》重磅上線啦~ 我們用8講的課程,幫您回顧了小細胞肺癌領域近30年來的重要探索和進展。只需80分鐘,即可縱覽小細胞肺癌領域的前沿學術進展。
參考文獻:
1. MARKLUND M, SINGH G, GREER R, et al. 2020. Estimated population wide benefits and risks in China of lowering sodium through potassium enriched salt substitution: modelling study. BMJ [J], 369: m824.
2. Lu J, Lu Y, Wang X, et al. Prevalence, awareness, treatment, an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in China: data from 1· 7 million adults in a population-based screening study (China PEACE Million Persons Project)[J]. The Lancet, 2017, 390(10112): 2549-2558.
3. Cheng S, Claggett B, Correia A W, et al. Temporal trends in the 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the Atherosclerosis Risk in Communities Study[J]. Circulation, 2014, 130(10): 820-828.
4. Mozaffarian D, Fahimi S, Singh G M, et al. Global sodium consumption and death from cardiovascular causes[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4, 371(7): 624-634.
5. Du S, Wang H, Zhang B, et al. Dietary Potassium Intake Remains Low and Sodium Intake Remains High, and Most Sodium is Derived from Home Food Preparation for Chinese Adults, 1991–2015 Trends[J].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2020.
6. Newberry S J, Chung M, Anderson C A M, et al. Effects of dietary sodium and potassium intake on chronic disease outcomes and related risk factors[J]. 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 (AHRQ), 2018.
7. Wang F, Zhang L, Wang H. Awareness of CKD in China: a national cross-sectional survey[J]. American Journal of Kidney Diseases, 2014, 63(6): 1068-1070.
8. Huang L, Tian M, Yu J, et al. Interim effects of salt substitution on urinary electrolytes and blood pressure in the China Salt Substitute and Stroke Study (SSaSS)[J]. American Heart Journal, 2020.
頭圖來自pixabay.com
本文作者 | 孔劭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