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再出發的中國要到哪裡去?將在市場力和創新力上做好文章

2020-12-03 北京日報客戶端
資料圖 新華社供圖

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會長鄭必堅在第三屆「讀懂中國」國際會議上發言指出:

改革開放再出發的中國要到哪裡去?我們的發展目標是透明的、明確的。這就是: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2050年,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說明的是,這不是一個稱霸世界的目標,而是一個發展自己的目標,對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構成威脅。

圍繞這樣的發展目標,改革開放再出發的中國將在全面加強中國人民的生產力、國防力、文化力、社會治理力這四大力的同時,把市場力和創新力提到更加突出的戰略地位上來。

實際上,中國本身就是一個大市場。這個大市場不僅在於存量,更在於增量,在於它所具有的市場力。中國有十幾億人口,有180萬億元儲蓄餘額,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中等收入群體及其形成的巨大消費能力,有8億多網民及其對新型智能市場的巨大推動力,還有由新供給激發出來的嶄新的消費需求,而且還在繼續發展中。同時,這一市場力存在於民間,存在於新生代勞動力的增長中,是一股不可遏制的力量,具有強大的增長力、輻射力、吸引力,也是能夠吸引美國和世界各國新技術的大磁場。這樣的市場力,將是我國持續發展的根本內生動力。

中國正在大幅度調整以城鎮化為重點的現代化戰略,一方面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力爭在2020年按時打贏脫貧攻堅戰;另一方面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吸引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向鄉村流動,帶動農村居民增加收入,全面提高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這樣,一個更大的中國市場將呈現在世界面前。我們有可觀的生產力、強大的國防力、獨特的文化力、舉世無雙的社會治理力,而今再加上一個現代市場力。在中國共產黨全面領導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以這五大力相結合為基礎的中國大市場的發展,本身就是巨大的戰略力量。

與此同時,創新驅動也已經成為中國的國家戰略。創新已經位列中國新發展理念中的第一位。創新人才正在中國茁壯成長。中國近9億勞動者中有超過1.7億人受過高等教育或是具有各類專業技能;每年還有800多萬名大學畢業生、近500萬名中專畢業生,他們蘊藏著巨大的創造潛能,將成長為高素質的勞動力。在創新中形成中國發展新動能,已經成為經濟轉型的亮點。2017年中國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增加值已近13萬億元,相當於GDP的比重為15.7%,比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按現價計算的增速為14.1%,比同期GDP現價增速高2.9個百分點。特別是,中國科技在許多重大項目上正在取得突破。這為中國形成持久的創新力提供了最強有力的支撐。

新舊動能轉換迫切要求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快速成長的中國經濟迫切要求制度改革和創新。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確定的改革方案正在全面落實,改革開放以來最大規模的中央和地方機構改革正在全面推進。中國政府正在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進一步放寬市場準入,提高政策透明度,實行公平公正監管,為各類所有制企業、內外資企業打造一視同仁、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改革開放再出發的中國將在市場力和創新力上做出好文章。

來源:北京日報·理論周刊

作者:吳仁

流程編輯:孫昱傑

相關焦點

  • 艱苦奮鬥再創業 改革開放再出發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黨的十九大站在歷史和全局的高度,擘畫了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的宏偉藍圖,指明了中華航船駛向偉大復興勝利彼岸的前進方向。改革開放再出發,我國將在新的起點上實現新突破。 將改革進行到底 201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四十個年頭。
  • 改革、開放、創新——中國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關鍵詞
    新華社北京12月17日電題:改革、開放、創新——中國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關鍵詞新華社記者2020年即將過去。這一年裡,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成為疫情發生以來第一個恢復增長的主要經濟體,為全球抗擊疫情、經濟穩定復甦提供強勁動力。「未來,中國將如何繼續穩步前進?」世界各國都在關注。
  • 江寧開發區:站上新起點,改革再出發
    5月16日,江寧開發區舉行優化管理運行機制改革動員大會,以「去行政化」的全面改革,吹響改革創新再出發、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號角。    激發活力與動力,改革再出發    江寧開發區綜合實力位居全國第七,一直是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產業發展、科技創新、營商環境一直走在江寧乃至南京最前沿。
  • 與改革開放同頻 與創新發展共振
    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上海改革開放的戰略規劃更為清晰,從「四個中心」到「五個中心」,從保稅區到綜合保稅區再到自由貿易試驗區,上海始終承載著國家使命,承擔著服務長三角、服務長江經濟帶、服務全國的崇高職責,為改革開放經驗複製推廣起到了試驗田的重要作用。
  • 改革開放四十年,我國科技開放創新與自主創新的經驗教訓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發展和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作為科技趕超國家,在某些科技領域,我國逐步具備了一定的高端技術研發能力;在少數領域,甚至已經突破了在美國主導的國際科技創新分工體系下對我國的科技分工定位,觸動了美國主導的科技分工利益。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我國所面臨的國際上的科技封鎖和控制更加嚴厲。因此,自主創新與開放創新一直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科技創新的路徑上需要處理的重大關係。
  • 張志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主流意識形態的創新
    「創新是改革開放的生命」①,中國的改革開放之所以成為一場成功的偉大社會革命,其根源在於,我國在黨的領導下,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在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基礎上、不斷拋棄束縛改革開放的思想偏見和認識誤區,以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來引領改革開放的
  • 人民日報重磅文章紀念改革開放40年:億萬人民的共同事業
    「從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出發,讓百姓有更多成就感和獲得感」「往有利於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方向前進」,新時代的中國從富起來到強起來偉大飛躍的背後,「人民」是歷史性成就的邏輯起點,也是歷史性變革的價值起點。
  • 鵬城展翅再高飛(壯闊東方潮 奮進新時代——慶祝改革開放40年)
    兩尊巍然矗立的雕塑,分明傳遞著這樣的氣息:改革開放是深圳最鮮明的符號。過去的深圳,敢闖敢試、站在改革開放最前沿;今天的深圳,將繼續在新時代改革開放大潮中挺立潮頭、走在最前列,奮力揮寫「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新篇章。
  •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主要的經濟理論創新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主要的經濟理論創新 2019年09月18日 09:13 來源:《學術月刊》2019年第3期 作者:黃少安 字號 內容摘要: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主要的經濟理論創新,是指對既有經濟學理論產生重大衝擊
  • 港澳臺媒:改革開放40年總結寶貴經驗 走更遠的路
    中新網12月19日電 40年前,飽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改革開放的偉大時代。40年後,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接近民族復興的偉大目標。從1978年到2018年,中國改革開放走過了史詩般的40年。港澳臺媒體紛紛發表評論稱,改革開放40年積累的寶貴經驗,是國家和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站在40周年的歷史節點上,將繼續逐夢新的徵程。
  • 五糧液:用經典致敬改革 廣州煥新出發
    這款酒不為懷舊,只為傳承經典,延續繼承「鼓型瓶」經典形象,裝滿五糧液對民族品牌、文化、品質的高度自信,裝滿五糧液的工匠精神和極致釀藝,從廣州這座開放的城市,煥新出發,沿著海上絲綢之路,香醉世界。見證改革,用經典致敬改革廣東是中國經濟第一大省,四川是西部內陸經濟高地。
  • 【光明網專論】中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的歷程、經驗、理論貢獻和發展...
    3、體現思想引領的強大力量,勇於觀念轉換、思想解放、理論創新。「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求真務實,一切從實際出發,總結國內成功做法,借鑑國外有益經驗,勇於推進理論和實踐創新」[14]。處理好理論和實踐的關係,首先要接受先進思想理論的指導,踐行改革開放新思想新理念;同時要解放思想,不斷在改革開放實踐中大膽進行理論探索和創新。
  • 深圳前海特在哪裡(改革開放新地標(前海篇))
    1月26日,站在工地的棧橋上,滿頭銀髮卻精神抖擻的前海管理局局長鄭宏傑笑著對記者說。2010年前,前海正如當年的蛇口小漁村,寂寂無名;如今,她是改革開放新地標。在《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和《深圳市綜合配套改革總體方案》中,要求深圳先行先試,以前海為載體,推進粵港澳現代服務業緊密合作。在前海發展現代服務業,成為我國繼續深化改革開放的戰略選擇,也是深圳特區新時期的新使命。
  • 改革開放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原標題:改革開放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必須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關係。這是對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指導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總結,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指導新時代改革開放的偉大決心和戰略定力。
  • 改革開放與中國的變遷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所指出的:「改革開放是我們黨的一次偉大覺醒」,「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次偉大革命」 。這樣一次「偉大覺醒」和「偉大革命」不會突然發生,必然有其深厚的歷史積澱。要懂得中國為什麼會實行改革開放,改革開放給中國帶來了哪些變化,就必須對新中國成立時的基本狀況和此後的經歷有比較全面的了解。
  • 綠盟觀察|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隆重召開,探討「開放中創新,改革中...
    本屆年會的主題是「開放中創新,改革中轉型」。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輪值主席、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等多位「大咖」參會交流。 三,傳統產業生產的是國計民生的必需品,而目前市場一個基本的共識是下一步經濟發展的熱潮將建立在14億人的大消費基礎上,而傳統企業的轉型升級就有非常大的空間和相當的優勢。他還強調,在11月15日《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的籤署,將成為我國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促進新發展格局提供巨大的助力,將會幫助中國企業進行全球化的發展和布局。
  • 中國信息報發表評論員文章:以開放胸懷砥礪統計奮進
    五年來,中國政府統計以開放的胸懷奮力推進統計的改革創新。面對新形勢下社會各界與日俱增的統計需求,中國政府統計以輿論壓力為動力和助力,緊緊抓住當代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帶來的歷史性機遇,奮力推進統計改革創新。
  • 寫在18個改革開放典型地區調研報告刊發之際
    為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本報將連續刊發由中央政策研究室、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中國特色發展之路課題調研組對全國18個地區的系列調研報告。  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新時期。30年來,全國各地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各自的實際情況出發,創造性地貫徹落實中央的大政方針和決策部署,大膽探索,勇於創新,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走出了各具特色的發展之路。
  • 王建朗:春風過處草木青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近代史研究的創新發展
    與這場偉大革命相適應,中國近代史研究也經歷了重要轉型,呈現繁榮景象,為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提供了思想動力。 改革開放前,中國近代歷史上延續不斷的革命被視為歷史發展的唯一主線,三大高潮(太平天國運動、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和八大事件(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成了中國近代史研究的主要內容。
  • ...上海信託董事長潘衛東:從歷史與未來兩個維度思考金融改革發展...
    潘衛東表示,首先要從歷史的凝望中汲取前行力量。浦東從一無所有、一窮二白到擴大開放尋求突破,形成了「浦東精神」、盤活了改革開放的整個棋局。當金融業面臨機遇與挑戰並存的展業環境,應該追尋浦東開發開放先行者們的創業足跡,堅定改革開放再出發、再奮鬥的信念,更加精準地服務改革發展大局,更加有效地對接地區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