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煮好米飯,有一個我認為相對靠譜的經驗公式:米佔50%+電飯煲佔25%+操作技巧佔25%=一碗好米。也就是說,想煮好一碗米飯,需要從鍋、米和技巧三方面入手。
25%的鍋
這幾乎是一個公認的真理——土鍋大灶做出來得柴火飯最好吃,受熱均勻和火力旺這兩點是普通中低端電飯煲無法模擬的優勢。即使是在電飯煲技術如此發達的日本,也還是有執著使用土鍋大灶認真煮飯的人,比如前幾年名聲大噪的「煮飯仙人」村嶋孟。
在家生火搭灶顯然沒有操作性,於是日本人開發了壓力IH電飯鍋,模擬柴火灶的這兩大優勢。IH電磁加熱技術指的是電飯鍋底部和周圍都帶電磁加熱,低端電飯鍋採用底盤加熱,加熱不均勻,底部的飯快熟,上部的飯慢熟,而立體加熱的電飯鍋煮出來的飯粒粒都膨脹,鬆軟,除此之外,壓力控制技術,提升了沸點,煮出米飯晶瑩剔透粒粒分明,不流失營養。
當然,至今有許多人不相信一個近萬元的電飯煲能做出比百元電飯煲更好的味道。
50%的米
鍋很重要,但是在貴的電飯煲也不可能把超市的陳米煮出珍珠般的光澤和來自黑土地的清香,米本身自然是更重要的「內因」。
選一款適合自己的米
今天我們只討論最常食用的粳米和秈米。粳米(常見的東北大米)通常粗短,而秈米(常見的泰國香米)較細長。粳米中澱粉的直鏈澱粉含量一般在16-21%左右,秈米中澱粉的直鏈澱粉含量一般在21%-26%左右,直鏈澱粉含量越高大米的粘度就越低,硬度越大,這也就解釋了東北大米軟糯,而泰國香米粘度低的特點。
軟還是硬,每個人自己的口味選擇,但通常我們推薦,用於炒飯的米最好是直鏈澱粉高的米,平時煮飯大多數人還是偏好直鏈澱粉低的米。
選一款好米
看腹白:大米腹部常有一個不透明的白斑,一般含水分過高、收後未經後熟和不夠成熟的稻穀,腹白較大,我們應該儘量挑選腹白小而少的米。
看硬度:大米粒硬度是由蛋白質的含量決定的,米的硬度越強,蛋白質含量越高,透明度也越好,一般新米比陳米硬。
看爆腰:爆腰是由於大米在乾燥過程中發生急熱現象後,米粒內外失去平衡造成的。爆腰米食用時外爛裡生,營養價值降低。
25%的技巧
淘米
1. 淘米要用冷水,淘洗過程中用手輕輕攪拌幾下,讓水流自然地淘洗米粒,而不要用手去搓揉,否則不僅會使米粒碎裂,還會破壞其中的蛋白質和B1。
2. 倒去大部分淘米水再繼續加水淘洗,如此往復3次左右,直至淘米水相對清澈,如下圖的程度。
3. 將淘洗過的大米用濾網控幹,靜置約10分鐘,這個過程非常重要但容易被忽略。
浸泡
水量
加水不足,米飯偏硬,彈性和黏性都不足;加水量過多,米飯軟爛黏糊,沒有嚼勁。每個家庭有自己的約摸估計的偏方,但是如果要用嚴謹的態度煮出完美的米飯,我們需要更精確的數值。蒸煮秈米時,最適加水量為米重的1.6-1.7倍,蒸煮粳米時,最適加水量則是米重的1.3-1.4倍。
時間
一般來說,不管是粳米還是秈米,浸泡時間在30分鐘左右最好。如果是剛打下來的新米,可以浸泡時間短一些,如果是陳米,則需要加長時間,另外,夏天浸泡的時間短一些,冬天浸泡的時間長一些。
燜飯
米飯煮好後最好不要立即起蓋,燜制至鍋內氣壓回到室內氣壓,即能正常打開電飯鍋之時,這個過程能使米飯中的澱粉繼續糊化,這段時間大約需要10分鐘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