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測溫計——地震波?

2020-11-24 澎湃新聞

隨著疫情防控的常態化,大家可能漸漸習慣了出入公共場所時,工作人員拿著紅外測溫儀,對著你的小手一「嗶」。體溫測量能夠儘早發現發燒症狀,避免病毒擴散。

同樣的,當我的研究對象轉向地球,由於溫室氣體阻礙地球散熱,90%的熱量被海水吸收,測量海洋各部分溫度的升高情況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給「發燒」的地球做出診斷。

2020年9月《science》期刊上發表的《seismic ocean thermotry》一文,吳文波等地球物理學家採用了一種開創性的海水測溫方法——地震學海溫測量。「我們利用重複地震產生的聲波在不同溫度海水中的走時差異,來推出海盆尺度的深海溫度變化」他們如是說,「在2005年到2016年間,我們得到了海溫在一年的、六個月的和十天左右的尺度波動情況;並且推斷東印度洋海域在十年間有變暖的整體趨勢,大大超出先前其他方法的預測結果」

一直以來,海溫的取樣監測都是一個難題在過去20年裡,Argo自動測量剖面浮標(見注處1)相較於傳統的船舶觀測,時間和空間的覆蓋率大大提升。但是2000m以下的深度及海冰覆蓋的區域仍然難以測量。除此之外,至少2006年以前argo測量系統的採樣還較為稀疏,而更為稀疏的船舶採樣還受到儀器定標的限制。

圖1 船舶氣象站

Argo計劃Argo計劃名字起源於希臘神話中勇士伊阿宋(Jason)和阿爾戈英雄(Argonauts)尋找金色羊毛時所乘的船。Argo觀測系統由大量布放在全球海洋中小型、自由漂移的自動探測設備浮標組成。

圖2 Argo浮標的分布示意圖

圖3 浮標結構示意圖

獨闢蹊徑地,這個研究並未將「測溫計」放入海水中。它利用地表臺站接收到震源的T波的走時變化,來探測溫度的變化。「多虧了海水中部的聲波波導,波可以在其中長距離傳播,衰減很少」,這使得較遠的臺站的有明顯的地震波波形記錄,使研究成為可能。

圖4 光纖是一種常見的波導結構,裡層波速較小,光在界面處發生全發射,能量向外散失少

地震的能量大部分以地震波傳播出去。地震波在海底的固液界面處轉換成海洋聲波,海洋聲波在海水低速層中傳播,近岸時再變成地震波最終被臺站接收。由於海水中聲波傳播速度很慢,它在地震P波和S波之後到達,故稱T波(tertiary第三)。如圖五A所示,右下角圓圈處為地震發生位置,左上角三角形處為臺站及其記錄到的地震波信息。海洋中部兩千米位置左右,可以看到淺藍色的聲波低速層。

圖5 研究圖示

基於節能和對水生動物友好的考慮,研究採用天然地震而非人工海洋震源;研究區域選在東印度洋海域,那裡因為板塊俯衝的原因而頻發地震。如圖五所示,B黑點是在目錄的地震,紅點是用於研究的重複地震對。「重複地震對是指震源位置和破裂模式等相近的地震事件」。利用重複地震事件對,排除掉震源位置等對走時的影響,海溫變化引起的微小走時差異才能體現出來。

「我們對近十年間溫度變化的整體趨勢進行擬合,得到了0.0440.002K東印度洋的十年海溫變化;大於Argo氣象數據每十年0.026 ± 0.001 K和ECCO的數據每十年0.039 ± 0.001 K。可以看出T波走時增加了海洋變暖研究的的約束條件。」

這一研究的成功將促進地震學方法在全球海溫變化探測中的進一步應用。

主要譯自《science》期刊原文:

Wenbo Wu,Zhongwen Zhan,Shirui Peng, Sidao Ni, Jörn Callies..Seismic ocean thermometry. Science 18 Sep 2020:Vol. 369, Issue 6510, pp. 1510-1515 DOI: 10.1126/science.abb9519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9/6510/1510.full

圖片來源:

[1]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0/2016-04-countries.png/800px-2016-04-countries.png

[2] https://baike.baidu.com/pic/%E8%88%B9%E8%88%B6%E6%B0%94%E8%B1%A1%E7%AB%99/22149629/0/0eb30f2442a7d9335c5f9b79a64bd11372f001c0?fr=lemma&ct=single#aid=0&pic=0eb30f2442a7d9335c5f9b79a64bd11372f001c0

[3] https://zh.wikipedia.org/wiki/Argo%E8%AE%A1%E5%88%92#/media/File:Argo_FloatInsides.jpg

[4] http://www.htxd.net.cn/?id=980225

參考文獻:

[1] https://cosmosmagazine.com/earth/earth-sciences/shaky-way-to-check-on-ocean-warming/

[2] https://zh.wikipedia.org/zh-hans/Argo%E8%AE%A1%E5%88%92

[3] https://physicstoday.scitation.org/doi/10.1063/1.1292477

撰稿:彭靜萱

美編:麥李婷

相關焦點

  • 當地震來臨時,人能聽到地震波嗎?
    類似的發生一次海嘯,地震引發的振動釋放出的能量被海水吸收,以波的形式向遠處傳播,我們看見海洋表面風平浪靜,但海洋內部卻是波濤洶湧,當遇到海岸時,巨大的能量開始釋放,捲起十幾米高的波浪,撲向岸邊。1950年智利發生了9.5級大地震,地震引發的海嘯傳到了上萬公裡外的日本,日本一千多所住宅被摧毀,800多人死亡。
  • 紅外線人體測溫計方案/APP/晶片/PCBA
    紅外線人體測溫計在近年來受到了越來越多的家長的歡迎,紅外線人體測溫計是屬於非接觸遙測式的溫度測量儀,它是利用檢測鼓膜(相當於下視丘)所發出的紅外線光譜來決定體溫。跟水銀體溫計相比,紅外線人體測溫計最大的好處是方便不肯配合的小寶寶使用,使用的時候只需要拉一下寶寶的耳朵測量,就能迅速知道寶寶的體溫。紅外線人體測溫計對量測人體額溫基準設計,使用非常簡單、方便。
  • 穿越深海的地震聲波可能是新的溫度計
    這是可能的,因為地震產生的地震波通過不同材料時會微妙地改變速度或方向。一份新論文顯示,類似的東西實際上可以測量深海的小溫度變化。使用人造源聲波的想法實際上是幾十年前提出的,但經過一番試驗後消失了。多倫多大學的吳文波(Wenbo Wu)領導的一個團隊意識到,可以以同樣的方式利用地震,從而消除了不斷掀起吊杆以進行測量的昂貴物流,並消除了對海洋生物的影響。
  • 關於測溫計,你應該知道這些……
    簡單來說測溫設備可分成兩大類兩者最大的區別就是是否需要接觸皮膚測1從測量精準度來說接觸式測溫計要高於非接觸式測溫計問題二:為什麼有的測溫計測不準?專家支招測溫計的說明書上會標明測量的距離。如果找不到說明書了,那就按距離5釐米測量,基本都沒問題。另外,如果室內外溫度變化比較大,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儘量等幾分鐘再測量,會明顯提高精準度。測量時應儘量遠離空調出風口等地點。你是不是還想問……1國外品牌的測溫計是否更靠譜?
  • Science:地震波測量深海溫度
    針對該問題,加州理工大學博士後吳文波、助理教授詹中文以及中科院精密測量研究院倪四道研究員聯合物理海洋學家,提出了利用地震T波測量深海溫度變化的新方法,通過T波波速的變化來精確獲取深海海溫變化。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期Science上。
  • Science:地震波測量深海溫度
    針對該問題,加州理工大學博士後吳文波、助理教授詹中文以及中科院精密測量研究院倪四道研究員聯合物理海洋學家,提出了利用地震T波測量深海溫度變化的新方法,通過T波波速的變化來精確獲取深海海溫變化。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期Science上。
  • 大清早感受到了地震S波
    娘倆就這麼看著各種晃,兒子說:「不會是地震吧?」他抱著我的胳膊,我安慰他:「不是,不怕!」心裡想的:「莫非真的是地震了?要不要拉著兒子往樓下跑?問題是六樓跑到一樓,來的及嗎?」轉念又一想,北京不在地震帶上啊,不應該是地震啊!晃的時候,還想起來以前單位組織安全教育的時候,地震模擬,感覺很像啊!算了,不跑了,振動很明顯,也不是特別厲害,等著吧。。。
  • 什麼是地震波?分為哪幾種
    地震波,是由地震震源向四bai處傳播的振動,指從震源產生向四周輻射的彈性波。地震波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表面波,一種是實體波。
  • Geophysics:地震多次波全波形反演
    地震全波形反演不但考慮地震波走時信息,更重要的是考慮地震波的振幅信息,因此在勘探地震學、區域地震學和全球地球物理的研究中得到迅速發展。 傳統的全波形反演(FWI)試圖通過最小化目標函數來找到最佳模型,目標函數被定義為模型預測的數據與觀察到的數據在幅度和相位上的差異。原則上,FWI應適合所有類型地震波,包括直達波、繞射波、回折波、折射波、透射波、反射波、多次波。
  • Geophysics:地震多次波全波形反演
    地震全波形反演不但考慮地震波走時信息,更重要的是考慮地震波的振幅信息,因此在勘探地震學、區域地震學和全球地球物理的研究中得到迅速發展。傳統的全波形反演(FWI)試圖通過最小化目標函數來找到最佳模型,目標函數被定義為模型預測的數據與觀察到的數據在幅度和相位上的差異。原則上,FWI應適合所有類型地震波,包括直達波、繞射波、回折波、折射波、透射波、反射波、多次波。
  • [科學時報]倪四道:與地震波賽跑
    在2009年底的國際著名地球物理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他們又發表了有關利用P波前3秒快速確定震級的算法。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在短短數秒內,可以比較準確估計震級,誤差在0.5個震級範圍內。 汶川大地震發生後,倪四道認為:「汶川地震發生在成都以西100多公裡處,地震面波需要40秒左右才能到達成都。
  • 與地震波賽跑的AI
    2019年6月17日四川長寧6.0級地震序列分布圖(其中三角位觀測臺站、園和五角星為地震)根據四川省應急管理廳公布的最新消息,截至6月18日8時35分,地震已造成12人死亡,受傷134人,地震還造成部分房屋、道路、電力、通訊等設施受損。6級地震發生後,餘震不斷。
  • 「深海魚類」正在浮出水面,這是地震的警告信號嗎?
    深海魚類上升到火環的海面通常與即將發生的自然災害,如海嘯聯繫在一起。但是上升的深海魚類真的是地震即將來臨的警告嗎?神秘的深海魚類出現在火環海岸,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地震的不祥預兆。據傳說,被日語稱為「海神宮殿使者」的皇帶魚將在地震前自己浮出水面並遊向海灘。
  • 日本科學家稱 深海巨型皇帶魚現身並非大地震「前兆」
    在日本民間傳說中,深海巨型皇帶魚的出現是大地震來臨的前兆,但最近發表於《美國地震學會公報》的一項研究顯示,事實也許並非如此。日本東海大學的科學家利用統計分析的方法檢查日本深海魚出現與地震之間的關聯,結果發現在336次深海魚目擊事件和221次地震中,只有一次可能是合理相關的。研究作者Yoshiaki Orihara教授認為,研究結果顯示這兩種現象之間不存在必然聯繫。
  • 日本科學家稱,深海巨型皇帶魚現身並非大地震「前兆」!
    在日本民間傳說中,深海巨型皇帶魚的出現是大地震來臨的前兆,但最近發表於《美國地震學會公報》的一項研究顯示,事實也許並非如此。日本東海大學的科學家利用統計分析的方法檢查日本深海魚出現與地震之間的關聯,結果發現在336次深海魚目擊事件和221次地震中,只有一次可能是合理相關的。研究作者Yoshiaki Orihara教授認為,研究結果顯示這兩種現象之間不存在必然聯繫。
  • 地震時,飛機正飛行到地震位置上方,會不會受到地震波影響?
    坐過飛機的人們都知道,如果一個地方發生了地震,那麼這個地方的飛機絕對會晚點或者推遲,由此來看,地震是會對飛機造成影響的。那麼有人就要問了,如果在地震期間,會對正在飛行的飛機造成影響嗎?首先,讓我們從地震的定義來著手分析一下,大家都知道,地球的內部蘊含著巨大的能量,在地球的板塊交界處會存在很多地殼脆弱的地方,在這樣的地方經常會出現突然巖層斷裂或者破裂,這樣一來其內部的能量就會釋放出來,由此引發地表震動,這就叫地震。而飛行中的飛機是在大氣層中的平流層飛行,十萬八千裡的距離,所以地面的震動並不能影響到正在飛行的飛機。
  • 北京地震震感強烈?當地震波傳來,你將感受到三種波動
    當地震發生,地震波傳播到你的腳下,你會有幾種不同的感覺?首先感受到P波,因為傳播的速度比較快;後來是S波,一般會感到前後,或者左右的晃動。(編者註:汶川地震地震波音頻在視頻中06:36位置)聽見了地震的聲音之後,我們還有一個問題,怎麼樣去看到地震波,或者說把它的信號捕捉下來?這張圖片告訴了我們,中國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發明了能夠對地動有感應儀器的國家,這就是張衡的候風地動儀。但是這個儀器僅僅是能夠感應地動和方向,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地震儀。
  • 紅外線在醫療電子領域的案例匯總,包括成像儀、測溫計等
    紅外光又叫紅外線,它是波長比紅光長的電磁波,具有明顯的熱效應,使人能感覺到而看不見。科學家發現,一定波長的光(可見光或不可見光)照射到某些金屬等材料表面時,金屬等材料會發射電子流,稱為光電效應。
  • 跟地震波搶速度 別怕!地震預警系統比地震快1分鐘
    跟地震波搶速度別怕!地震預警系統比地震快1分鐘  每年的5月12日被定為全國「防災減災日」。今年是第11個全國防災減災日,主題為「提高災害防治能力,構築生命安全防線」。現場活動通過模擬雨花臺區發生5.5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裡,部分房屋受損嚴重,數十人受傷,引發火災、供電中斷、化工廠洩漏、自來水管爆裂等次生災害,供水、供電等生命線工程有部分損壞,附近化工廠有毒氣體洩漏,通訊中斷等災害現場的實景應急演練,增強了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提高了全社會的應急處置能力。記者了解到,2019年以來,南京已發生6次一級以上地震。
  • 雲探訪湖北省地震局 地震預警靠電磁波和地震波賽跑
    明天是5·12全國防災減災日 雲探訪湖北省地震局 地震預警靠電磁波和地震波賽跑 記者體驗地震預警系統仿真實驗平臺 專家介紹核電地震監控系統沙盤模型 楚天都市報記者 李碗容 柯稱 通訊員 在湖北省地震預警模擬與測試實驗室,湖北省地震局高級工程師魏貴春介紹,地震預警主要利用的是兩個時間差,一個是橫波比縱波速度慢,且破壞性地震波主要為橫波;二是電磁波比地震波「跑得快得多」。 當多臺儀器監測到破壞性地震後,預警系統利用縱波數據快速處理並產出地震預警信息,在破壞性地震波到達之前,將預警信息推送給企業或公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