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go Garcia環礁上的地震儀(左)可以計算蘇門答臘附近地震(右)的海洋溫度。
地球物理學表明,精確的測量和少量的建模可以產生奇蹟,就像向我們展示了地球內部的詳細結構一樣,儘管它實際上無法被埋在數百公裡的巖石下面。這是可能的,因為地震產生的地震波通過不同材料時會微妙地改變速度或方向。一份新論文顯示,類似的東西實際上可以測量深海的小溫度變化。
使用人造源聲波的想法實際上是幾十年前提出的,但經過一番試驗後消失了。多倫多大學的吳文波(Wenbo Wu)領導的一個團隊意識到,可以以同樣的方式利用地震,從而消除了不斷掀起吊杆以進行測量的昂貴物流,並消除了對海洋生物的影響。
實際上,地震釋放的地震波有幾種類型,每種的行為都有所不同。P波(P是"主要",因為它是第一個到達的P)類似於聲波,它沿與前進方向相同的方向壓縮巖石。因此,在該波到達海底或地面的地方,巖石的行為就像是巨大的揚聲器,在空氣或水中產生非常低頻的聲波。
同樣的過程也可以反向進行。假設緊鄰海岸線的海底下發生地震。海底運動可以產生聲波,該聲波在海盆中傳播並重新進入相對海岸的海底巖石。實際上,這是可以通過地震儀檢測到的,因為振動到達的時間非常晚,因為波浪在水中傳播的速度比在巖石中傳播的速度慢得多。當它在一次和二次地震波之後出現時,這種奇怪的聲散流子被稱為三次或T波。
T波的行進速度對水溫敏感,隨著溫度升高,水的速度會降低。(稍微複雜的是,它也對鹽濃度或電流運動的變化稍微敏感,但是研究人員說溫度效應佔主導地位。)地震儀足夠靈敏,可以檢測到很小的時間差異,因此可以測量很多變化。低於1°C。
但是要計算變化,顯然您至少需要進行兩次測量。這意味著您需要的地震與之前的地震幾乎相同-研究人員稱之為"中繼器"。但是,這些地震沒有必要很大,因此,這並不像您想像的那樣困難。
這是兩次幾乎相同的地震的示例,但是T波到達第二次地震的時間稍長一些,因為海洋溫度更高。
如果印度洋的這一部分要升溫到1°C,那麼來自這些地震的T波將需要5.4秒更長的時間才能到達此地震儀。觀測到的變化雖然較小,但是卻是連貫的-與其他更傳統的數據集相似,有一個年度周期和一個逐漸變暖的趨勢。
這個"地震海洋測溫"計算的趨勢是稍微大一點,雖然。研究人員將自動Argo浮標陣列的估算值與NASA的ECCO數據集進行了比較,後者將來自不同來源的數據進行了組合。在同一時期,該地區的Argo升溫趨勢為每十年0.026°C,而ECCO則為每十年0.039°C。地震估計為每十年0.044°C。
這是地震溫度記錄(藍色)如何基於浮標和衛星等物體的測量結果與兩個數據集對齊的方式。
旨在證明該技術似乎有用。完全獨立地測量溫度變化本身很有價值。而不是依靠浮子來進行有限的點測量,例如,它可以對整個水量中的平均溫度變化進行積分。那是獨一無二的。
它還測量了難以進入的海洋深處,並且根據您使用的T波的特定頻率,該深度可能有些可調。
研究人員提到,利用較小的地震,水下麥克風(水聽器)可能更加敏感。(已經有很多助聽器支持核禁試條約。)但是,也許最有趣的是,這種技術可以使現有的地震儀數據變得更加有用。因此,使用確定的方法,就有可能去尋找歷史測量值,而不僅僅是將來的測量值。而且,在不部署新儀器的情況下獲取數據通常比部署新儀器便宜得多。
事實證明,物理學可以告訴您很多信息,如果您的儀器足夠精確並且知道如何使用它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