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深海的地震聲波可能是新的溫度計

2020-10-03 不畏復不憂

蘇門答臘地震可用於追蹤印度洋的變暖。

Diego Garcia環礁上的地震儀(左)可以計算蘇門答臘附近地震(右)的海洋溫度。

地球物理學表明,精確的測量和少量的建模可以產生奇蹟,就像向我們展示了地球內部的詳細結構一樣,儘管它實際上無法被埋在數百公裡的巖石下面。這是可能的,因為地震產生的地震波通過不同材料時會微妙地改變速度或方向。一份新論文顯示,類似的東西實際上可以測量深海的小溫度變化。

使用人造源聲波的想法實際上是幾十年前提出的,但經過一番試驗後消失了。多倫多大學的吳文波(Wenbo Wu)領導的一個團隊意識到,可以以同樣的方式利用地震,從而消除了不斷掀起吊杆以進行測量的昂貴物流,並消除了對海洋生物的影響。

實際上,地震釋放的地震波有幾種類型,每種的行為都有所不同。P波(P是"主要",因為它是第一個到達的P)類似於聲波,它沿與前進方向相同的方向壓縮巖石。因此,在該波到達海底或地面的地方,巖石的行為就像是巨大的揚聲器,在空氣或水中產生非常低頻的聲波。

同樣的過程也可以反向進行。假設緊鄰海岸線的海底下發生地震。海底運動可以產生聲波,該聲波在海盆中傳播並重新進入相對海岸的海底巖石。實際上,這是可以通過地震儀檢測到的,因為振動到達的時間非常晚,因為波浪在水中傳播的速度比在巖石中傳播的速度慢得多。當它在一次和二次地震波之後出現時,這種奇怪的聲散流子被稱為三次或T波。

T波的行進速度對水溫敏感,隨著溫度升高,水的速度會降低。(稍微複雜的是,它也對鹽濃度或電流運動的變化稍微敏感,但是研究人員說溫度效應佔主導地位。)地震儀足夠靈敏,可以檢測到很小的時間差異,因此可以測量很多變化。低於1°C。

但是要計算變化,顯然您至少需要進行兩次測量。這意味著您需要的地震與之前的地震幾乎相同-研究人員稱之為"中繼器"。但是,這些地震沒有必要很大,因此,這並不像您想像的那樣困難。

It's no problem atoll


這是兩次幾乎相同的地震的示例,但是T波到達第二次地震的時間稍長一些,因為海洋溫度更高。

如果印度洋的這一部分要升溫到1°C,那麼來自這些地震的T波將需要5.4秒更長的時間才能到達此地震儀。觀測到的變化雖然較小,但是卻是連貫的-與其他更傳統的數據集相似,有一個年度周期和一個逐漸變暖的趨勢。

這個"地震海洋測溫"計算的趨勢是稍微大一點,雖然。研究人員將自動Argo浮標陣列的估算值與NASA的ECCO數據集進行了比較,後者將來自不同來源的數據進行了組合。在同一時期,該地區的Argo升溫趨勢為每十年0.026°C,而ECCO則為每十年0.039°C。地震估計為每十年0.044°C。


這是地震溫度記錄(藍色)如何基於浮標和衛星等物體的測量結果與兩個數據集對齊的方式。

這並不是要宣布一個最佳估計值。

旨在證明該技術似乎有用。完全獨立地測量溫度變化本身很有價值。而不是依靠浮子來進行有限的點測量,例如,它可以對整個水量中的平均溫度變化進行積分。那是獨一無二的。

它還測量了難以進入的海洋深處,並且根據您使用的T波的特定頻率,該深度可能有些可調。

研究人員提到,利用較小的地震,水下麥克風(水聽器)可能更加敏感。(已經有很多助聽器支持核禁試條約。)但是,也許最有趣的是,這種技術可以使現有的地震儀數據變得更加有用。因此,使用確定的方法,就有可能去尋找歷史測量值,而不僅僅是將來的測量值。而且,在不部署新儀器的情況下獲取數據通常比部署新儀器便宜得多。

事實證明,物理學可以告訴您很多信息,如果您的儀器足夠精確並且知道如何使用它們。

相關焦點

  • 深海測溫計——地震波?
    隨著疫情防控的常態化,大家可能漸漸習慣了出入公共場所時,工作人員拿著紅外測溫儀,對著你的小手一「嗶」。體溫測量能夠儘早發現發燒症狀,避免病毒擴散。「我們利用重複地震產生的聲波在不同溫度海水中的走時差異,來推出海盆尺度的深海溫度變化」他們如是說,「在2005年到2016年間,我們得到了海溫在一年的、六個月的和十天左右的尺度波動情況;並且推斷東印度洋海域在十年間有變暖的整體趨勢,大大超出先前其他方法的預測結果」一直以來,海溫的取樣監測都是一個難題在過去20年裡,Argo自動測量剖面浮標(見注處1)相較於傳統的船舶觀測,
  • Science:地震波測量深海溫度
    Argo觀測網的實施極大地提高了全球海洋溫度監測能力,但仍存在諸多局限性:Argo只能採樣2000米以上的海水,對於佔全球海洋體積一半以上的深海則無能為力;海洋中存在大量小尺度(百公裡級)渦旋,Argo觀測網密度不足以分辨這類複雜的動力學過程,進而可能導致整體觀測模型的偏差;此外,Argo觀測網於2000年左右啟動,早期浮標數量較少,觀測密度低,更早時期則沒有任何觀測數據。
  • Science:地震波測量深海溫度
    Argo觀測網的實施極大地提高了全球海洋溫度監測能力,但仍存在諸多局限性:Argo只能採樣2000米以上的海水,對於佔全球海洋體積一半以上的深海則無能為力;海洋中存在大量小尺度(百公裡級)渦旋,Argo觀測網密度不足以分辨這類複雜的動力學過程,進而可能導致整體觀測模型的偏差;此外,Argo觀測網於2000年左右啟動,早期浮標數量較少,觀測密度低,更早時期則沒有任何觀測數據。
  • 穿越時空的溫度計,揭秘七千萬年前恐龍的體溫
    但誰都不能帶著溫度計穿越回六千六百萬年前,找一隻霸王龍測一下(找到它估計也不會很配合)。所以之前,科學家們主要是通過恐龍的其他生理特徵和形態結構,側面研究恐龍是不是內溫性動物。隨著研究深入,很多證據都支持恐龍可能具有中溫性,乃至內溫性。但由於缺乏直接的數據,對恐龍溫度調節狀況的描述,一直處於一個很模糊的狀態(詳見文章:《恐龍是溫血動物,還是冷血動物?》
  • 聲波可以攜帶質量?
    他們發現,在聲子(聲波的量子單位)與引力場的相互作用中,聲子在運動時會傳輸質量。現在,Nicolis與另外兩名理論家將這種研究擴展到一些更熟悉的物質,例如普通的液體或固體中,得到的結果幾乎與之前相同:一個長1秒、功率為1瓦特的聲波,攜帶的質量大約為0.1毫克。
  • 跨井地震聲波CT技術系統及其應用效果
    雷振英米宏澤(中國地質科學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學勘查研究所)摘 要:本文敘述了跨井地震聲波CT技術系統的測量方式、數據採集和數據預處理以及CT正反演的基本方法,列舉了在工程勘察和油氣田開發中的應用實例,顯示出井中聲波CT成果為查明目標體的位置和圈定目標體的形態是有效的。同時也顯示了井中聲波CT技術作為一種精細勘查手段,具有開發潛力和應用前景。
  • 「地震聲波」可以告訴我們答案
    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與中國科學院合作,在印尼海域執行長達12年的地震聲波測量海溫實驗,證實了該方法的可行性。研究團隊將論文發布在《Science》期刊上。
  • 聲波
    在真空狀態中因為沒有任何彈性介質,所以聲波就不能傳播了。  傳播原理  揚聲器、各種樂器以及人和動物的發音器官等都是聲源體。地震震中、閃電源、雨滴、颳風、隨風飄動的樹葉、昆蟲的翅膀等各種可以活動的物體都可能是聲源體。它們引起的聲波都比正弦波複雜,屬於複合波。
  • 氣候變化:地震「駭客」揭示了海洋變暖的規模
    科學家們發現了一種利用海底地震聲波測量海洋變暖的方法。研究人員說,該研究的原理是聲音在溫暖的水中傳播得更快。該小組研究了印度洋在10年內因震顫發出的聲音數據。隨著全球變暖導致海洋變暖,科學家們看到了聲波的速度在增加。他們的新方法顯示印度洋的年代際變暖趨勢遠高於先前的估計。
  • 科學家20+年做一件事,只為深海的通信方式變得更酷!
    人類對太空的觀察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利用天文望遠鏡就可以直接觀察太空的情景,而在海底則不行,傳統的微波通信方式不能適應水下環境,當前的深海無線通信主要以水聲傳輸為主。進入21世紀以來,迫於開採技術限制和陸地資源的日益緊缺,世界各國紛紛加速了對深海的探索和利用,國際競爭也日益激烈。隨著深海探測技術如海底觀測網、載人水下潛器、水下機器人的發展,深海科學研究形成的數據量急劇增加,這對於通信設備的傳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當地震來臨時,人能聽到地震波嗎?
    類似的發生一次海嘯,地震引發的振動釋放出的能量被海水吸收,以波的形式向遠處傳播,我們看見海洋表面風平浪靜,但海洋內部卻是波濤洶湧,當遇到海岸時,巨大的能量開始釋放,捲起十幾米高的波浪,撲向岸邊。1950年智利發生了9.5級大地震,地震引發的海嘯傳到了上萬公裡外的日本,日本一千多所住宅被摧毀,800多人死亡。
  • 常識積累:聲波
    傳播介質 除了空氣,水、金屬、木頭等彈性介質也都能夠傳遞聲波,它們都是聲波的良好介質。在真空狀態中因為沒有任何彈性介質,所以聲波就不能傳播了。地震震中、閃電源、雨滴、颳風、隨風飄動的樹葉、昆蟲的翅膀等各種可以活動的物體都可能是聲源體。它們引起的聲波都比正弦波複雜,屬於複合波。地震產生多種複雜的波動,其中包括聲波,實際上那種聲波本身是人耳聽不著的,它的頻率太低了(例如1Hz)。
  • 利用海底地震所投射的聲波為測量海洋暖化提供了新方法
    利用海底地震所投射的聲波為測量海洋暖化提供了新方法(SILAS BAISCH/UNSPLASH)(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EurekAlert!:利用海底地震所投射的聲波,研究人員展示了從一種基本被遺棄的測量全球海洋變暖方法(即海洋地震測溫法)所得到的新收穫。本研究的作者證明,這種方法很有希望會擴大我們觀察海洋暖化的速度和模式及其對氣候變化作用的能力;他們用此方法測試了東印度洋,揭示了超越先前估測的長達10年的暖化趨勢。
  • 日本科學家稱 深海巨型皇帶魚現身並非大地震「前兆」
    在日本民間傳說中,深海巨型皇帶魚的出現是大地震來臨的前兆,但最近發表於《美國地震學會公報》的一項研究顯示,事實也許並非如此。日本東海大學的科學家利用統計分析的方法檢查日本深海魚出現與地震之間的關聯,結果發現在336次深海魚目擊事件和221次地震中,只有一次可能是合理相關的。研究作者Yoshiaki Orihara教授認為,研究結果顯示這兩種現象之間不存在必然聯繫。
  • 日本科學家稱,深海巨型皇帶魚現身並非大地震「前兆」!
    在日本民間傳說中,深海巨型皇帶魚的出現是大地震來臨的前兆,但最近發表於《美國地震學會公報》的一項研究顯示,事實也許並非如此。日本東海大學的科學家利用統計分析的方法檢查日本深海魚出現與地震之間的關聯,結果發現在336次深海魚目擊事件和221次地震中,只有一次可能是合理相關的。研究作者Yoshiaki Orihara教授認為,研究結果顯示這兩種現象之間不存在必然聯繫。
  • 聲波最大速度上限算出
    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為光波的傳輸速度設定了上限:300000千米/秒,但科學家一直不清楚其「孿生兄弟」——聲波在固體或液體中傳播時是否也有速度上限。英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進展》雜誌中指出,他們發現了聲波迄今最大速度上限:約36千米/秒,了解這一值有望讓材料科學等多領域受益。
  • 一種新的物理學理論認為穿越蟲洞旅行是可能的
    在一對常春藤聯盟科學家進行的一項新研究中,標準模型之外的物理學的存在可能意味著那裡存在蟲洞,這些蟲洞不僅足夠大,可以穿越,而且對於希望從A點到B點到達的人類旅行者來說,是完全安全的。這包括負能量的存在,這在經典物理學中是不允許的,但在量子物理學領域可能存在負能量。他們聲稱,卡西米爾效應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其中量子場在沿閉合圓傳播的同時產生負能量。「但是,這種影響通常很小,因為它存在於量子級別。在我們以前的論文中,我們意識到,這種影響對於帶大磁性電荷的黑洞會變得相當大。新的想法是使用帶電的無質量費米子的特殊性質。電子,但質量為零)。
  • 上海天文臺在電離層地震學研究中取得進展
    近期,金雙根帶領團隊在電離層地震學取得了重要的研究進展,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GNSS大氣地震學概念,為監測和預報地震提供了新的可能手段。「我們利用GNSS觀測資料獲得了全球大地震的電離層擾動及其傳播特徵,發現了電離層擾動主要是由地震破裂後引發大氣聲波和重力波向上傳播引起的。」金雙根解釋道。
  • 「深海魚類」正在浮出水面,這是地震的警告信號嗎?
    深海魚類上升到火環的海面通常與即將發生的自然災害,如海嘯聯繫在一起。但是上升的深海魚類真的是地震即將來臨的警告嗎?神秘的深海魚類出現在火環海岸,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地震的不祥預兆。據傳說,被日語稱為「海神宮殿使者」的皇帶魚將在地震前自己浮出水面並遊向海灘。
  • 日本沿海頻現罕見深海魚 民眾擔心地震或海嘯先兆
    原標題:日沿海現罕見深海魚引民眾擔心 此前多次大地震前這類魚被衝上岸日本本州北部沿海地區的漁民一周內接連發現三條罕見的深海魚類,消息傳開後引發不安,民眾擔心此為地震或海嘯的先兆。此前多次災難如2011年東日本大地震發生前,也有多條這類魚被衝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