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速度有多快?「地震聲波」可以告訴我們答案

2020-09-24 十輪網

通過地震,人類可以了解全球暖化的程度。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與中國科學院合作,在印尼海域執行長達12年的地震聲波測量海溫實驗,證實了該方法的可行性。研究團隊將論文發布在《Science》期刊上。

地震會產生聲波,可藉由速度變化計算海溫

溫室氣體會將熱量保留在地球上,產生所謂的溫室效應,而那些保留的熱量,高達90%被海洋吸收,因此科學家也會以海洋溫度變化作為暖化指標。

目前科學家主要使用探測船與衛星觀測海洋溫度,然而探測船只能測量特定地點的海洋溫度,範圍很小;衛星的觀測範圍比較廣,但僅能測量到淺層的海溫。目前人類最精準的海溫探測器為Argo,它可以測量到水下2000米的溫度,然而全球只有大約4000個Argo,觀測範圍很有限。

早在1979年,科學家就有用聲波測量海溫的想法。由於聲波的傳播速度會隨著溫度改變,因此能通過聲波的時間差計算海溫。當時的做法,是在海中置入聲波產生器,並在陸地上設置傳感器,但是聲波產生器的成本很高,而且人工聲源也有幹擾海洋生物(例如海豚)等疑慮,因此沒有被廣泛採用。

然而「地震」也會產生聲波。這種波不是震波,而是一種低頻率的聲波,會通過海水傳播。論文第一作者,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後地質物理研究員Wenbo Wu認為,地震聲波能成為測量海溫的方式。

地震聲波沒有深度限制,能填補傳統觀測方式的缺口

因此在2004年,研究團隊前往印尼的Nias,進行長達12年的地震聲波觀測實驗。Nias位於印澳板塊與巽他板塊的交界。在2004到2016年間,研究團隊搜集4,272比規模超過3.0的地震資料,其中2,047對地震有相同的震源,通過比對相同震源的地震聲波差異,研究團隊計算海水溫度的變化。

研究團隊發現,該海域以每10年增加華氏0.08度(攝氏0.044度)的速度增溫,高於Argo探測器測量的華式0.047度(攝氏0.026度)。研究團隊表示,Argo受到測量深度等限制,地震聲波的準確度較高。此外,Wu認為,雖然華式0.08度與0.047度之間的溫差不大,但海洋是龐大的水體,就算溫度僅微小增加,吸收的熱量還是很驚人。

夏威夷大學諾阿分校(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的海洋學家Bruce Howe表示,研究人員也能透過歷史地震資料,追溯過去的海溫變化。然而Howe認為難度很高,因為過去的地震儀並沒有現在的精確。

目前學界也在研究收集地震聲波的方式。普林斯頓大學地質物理學家Frederik Simons正在執行地震監測項目MERMAID,將水聽器集成到現有的海洋監測儀器中。但該做法的最大挑戰在於準確定位儀器。Wu表示,若能破除這些障礙,就能填補Argo與衛星的觀測缺口,讓海溫觀測更準確,更能了解全球暖化的狀況。

參考資料

《Science》、《Scientific American》、《BBC News》

相關焦點

  • 利用海底地震所投射的聲波為測量海洋暖化提供了新方法
    利用海底地震所投射的聲波為測量海洋暖化提供了新方法(SILAS BAISCH/UNSPLASH)(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EurekAlert!:利用海底地震所投射的聲波,研究人員展示了從一種基本被遺棄的測量全球海洋變暖方法(即海洋地震測溫法)所得到的新收穫。本研究的作者證明,這種方法很有希望會擴大我們觀察海洋暖化的速度和模式及其對氣候變化作用的能力;他們用此方法測試了東印度洋,揭示了超越先前估測的長達10年的暖化趨勢。
  • 全球暖化 臺灣發燒
    自從八○年代末期,全球暖化這個詞彙登上國際舞臺後,二十年之間,從環保、政商到娛樂界,沸沸揚揚地把氣候暖化炒熱為「道德議題」,儼然發展為信眾最多的「主流新宗教」。 集兩千多位頂尖科學家的研究精華,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研究小組(IPCC)在最新出爐的報告中諄諄告誡,地球持續升溫,擋也擋不住。
  • 什麼是全球暖化?
    全球暖化  這裡提出一見需要注意的事情,全球暖化是溫室效應所帶來的後果,而非溫室效應的另一含義,溫室效應的含義是溫室氣體的排放超過一定的平衡值(即地球可正常"消化"的數量單位),而溫室效應的產生,其中一個惡果即是全球暖化.全球暖化導致冰川加速溶解,海平面上升,人類可居住地減少等負面反應.
  • 聲速有多快
    說到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大家一定會脫口而出:340m/s,而聲音在固體中的傳播則更快,比如已知的堅硬物質金剛石中,聲音的傳播速度能達到18km/s。聲波可以通過不同的介質,如空氣或水,並在不同的介質中以不同的速度傳播。通常來說,聲音在固體中的傳播速度比液體快,而液體中的傳播速度又比氣體快。
  • 穿越深海的地震聲波可能是新的溫度計
    地球物理學表明,精確的測量和少量的建模可以產生奇蹟,就像向我們展示了地球內部的詳細結構一樣,儘管它實際上無法被埋在數百公裡的巖石下面。這是可能的,因為地震產生的地震波通過不同材料時會微妙地改變速度或方向。一份新論文顯示,類似的東西實際上可以測量深海的小溫度變化。
  • 全球海洋暖化加速 海水升溫威脅海洋生態系統
    中新網1月12日電 據美國《世界日報》報導,科學家警告,全球海洋暖化的速度比先前所想的快上許多,顯示氣候暖化狀況真的很糟糕,因為多出來的熱能幾乎全由海水吸收。發表在《科學》期刊的最新研究指出,目前海洋升溫的速度比聯合國委員會5年前估計的至少快上了40%。研究同時指出,海洋溫度已經連續數年刷新紀錄。資料圖片:全球海洋暖化加速,海水升溫威脅海洋生態系統。
  • 【聯合•氣象】布達佩斯是暖化速度最快的十大城市之一 氣候變化將嚴重影響布達佩斯
    全球暖化也是加劇這種現象的原因。現在世界上有54%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到了2050年,這一比例可能會增加至25億人。密集而炎熱的城市有可能為醫療和財政構成問題。氣候中心創建了一個網上互動平臺,展示預測到了2100年年底某些城市的高溫情況,預期報告也挺可怕的。最壞預測平均溫度將增加4.8攝氏度。一些城市的地理特徵和隔熱材料可能會有更炎熱的天氣。
  • 聲波
    在真空狀態中因為沒有任何彈性介質,所以聲波就不能傳播了。  傳播原理  揚聲器、各種樂器以及人和動物的發音器官等都是聲源體。地震震中、閃電源、雨滴、颳風、隨風飄動的樹葉、昆蟲的翅膀等各種可以活動的物體都可能是聲源體。它們引起的聲波都比正弦波複雜,屬於複合波。
  • 聲波最大速度上限算出
    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為光波的傳輸速度設定了上限:300000千米/秒,但科學家一直不清楚其「孿生兄弟」——聲波在固體或液體中傳播時是否也有速度上限。英國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進展》雜誌中指出,他們發現了聲波迄今最大速度上限:約36千米/秒,了解這一值有望讓材料科學等多領域受益。
  • 北極正在形成新的氣候系統,全球暖化並非未來,我們可以做什麼
    導讀:大家好,我是小二黑,據相關資料顯示,北極已經正在形成新的氣候系統,那麼全球暖化的現象也已經不是未來的事情了,而北極無冰狀態出現的時間也將會遠遠提前,我們究竟可以做什麼呢?接下來一起來看一下。然而現在,全球暖化現象已經讓北極冰川快速融化,使北冰洋的冰川一步一步與亞歐大陸和美洲大陸失去連接
  • 北極正在形成新的氣候系統,全球暖化並非未來,我們可以做什麼
    導讀:大家好,我是小二黑,據相關資料顯示,北極已經正在形成新的氣候系統,那麼全球暖化的現象也已經不是未來的事情了,而北極無冰狀態出現的時間也將會遠遠提前,我們究竟可以做什麼呢?接下來一起來看一下。
  • 全球暖化否定說
    持此說的人士、集團或組織,大致包含有以下行為:否認人為導致氣候變化的現象、否認全球暖化乃因人類行所產生、默認有氣候變化現象的科學證據,但拒絕採取任何抑制全球暖化現象之措拖[1]。這些活動根據各種不實的證據,利用工業界資助的美國少數科學家和保守派媒體,來否認全球暖化。這些活動與媒體,公開指稱全球暖化是騙局,但根據統計,超過90%質詢全球暖化現象的論述,都是由右翼智囊團所出,而相關團體或個人因為這些全球暖化否定活動,加起來每年約有9億美金的收入[13][14]。
  • 全球暖化格陵蘭冰層持續融化 研究指已無法逆轉
    愈來愈多人關注全球暖化,但問題可能已無法挽回。一項新研究指出,位於北極圈內的格陵蘭(Greenland)的冰層持續融化,無論全球以多快的速度降低溫室氣體排放,情況都無法逆轉。如果該地的冰層全部融化,全球海平面將會上升 6 米左右,足以淹沒全世界許多岸邊城市。
  • 北極快速暖化永凍土融化……」全球無人能倖免地球「發燒
    北極多處屢創高溫,讓永凍土融化、野火燎原,公共建設崩塌,海冰也大幅消失;科學家預測,北極野火恐破壞泥炭地與永凍土並釋放大量碳,住在地球他處的人也無法倖免於全球大「發燒」。華盛頓郵報報導,俄羅斯伊爾庫次克州政府官員表示,今年春季野火比往年早也更猛烈;而今年夏季預計會更幹更熱。地球的北極出現許多影響深遠的變化,暖化速度比科學家數年前預估提早數十年,可能敲響全球的警鐘。
  • 科學家首次發現破裂速度超快的深源地震
    美國斯克裡普斯海洋研究所研究人員11日報告說,他們第一次在地球深部發現了破裂速度超快的地震,其破裂速度高達每秒8公裡,約是音速的23倍。這一發現將有助於了解深源地震的發生機制,並更好地評估某些斷層的危害。  這一成果發表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
  • 常識積累:聲波
    地震震中、閃電源、雨滴、颳風、隨風飄動的樹葉、昆蟲的翅膀等各種可以活動的物體都可能是聲源體。它們引起的聲波都比正弦波複雜,屬於複合波。地震產生多種複雜的波動,其中包括聲波,實際上那種聲波本身是人耳聽不著的,它的頻率太低了(例如1Hz)。
  • 梁文道讀《暖化?別鬧了!》:阻止全球變暖有意義嗎?
    ,而氣候暖化會為我們大家帶來巨大的危機,這一點已經成為今天的共識,可是仍然有很多人保持不同的立場,不同的態度,這裡面有好幾種不同的說法。第一種是乾脆否認氣候在暖化,相信這種說法的人極端的少。第二種是相信氣候暖化,但是他跟人類行為無關,持這種說法的人也日益減少。最後一種是相信人類的行為,的確會造成氣候暖化。但是我們不應該對它做什麼東西,我們甚至也阻止不了它。這種立場呢,是有很多人相信的。
  • 臺媒:全球暖化最快速 臺北2050年被淹沒
    臺海網1月25日訊 如果大禹治水是第一次暖化、唐朝滅亡起於全球氣候第二次暖化,那麼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將是第三次的暖化危機。彭啟明指出,臺北與荷蘭不同的地方,在於臺灣多雨,而且多颱風,「到時候,水就很難排得出去。」彭啟明開玩笑著說,也許四十幾年以後,市政府要搬到象山辦公了。暖化速度,臺北第一除了臺北將會消失外,臺灣的溫度上升情況,也是世界最嚴重的地區之一。平均來說,全球溫度上升約○.六度,但臺灣大概上升○.六五~○.八度左右,「臺灣都會區的情況更嚴重,像臺北上升了約一.二度,幾乎是全球的兩倍。」
  • 全球暖化沒有緩和跡象
  • ...海洋汙染和氣候暖化極有可能滅絕全球大量海洋生物,形成千萬年...
    中新網6月22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海洋汙染和氣候暖化極有可能滅絕全球大量海洋生物,形成千萬年來最大的一次破壞。  海洋生態惡化的程度,比幾年前的預測還要嚴重,引起專家的深切關注與擔憂。  27名頂尖專家今年4月在牛津開會,綜合各方對全球海洋生態問題的評估,集結成報告。報告指出,導致海洋環境惡化的三個因素,都是人類活動直接產生的後果,分別是全球暖化、酸化和缺氧現象。  過去,科學家只是對影響氣候與環境的因素做單獨研究,他們是直到最近才開始把這些因素聯繫起來,研究其連鎖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