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地震,人類可以了解全球暖化的程度。加州理工學院(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與中國科學院合作,在印尼海域執行長達12年的地震聲波測量海溫實驗,證實了該方法的可行性。研究團隊將論文發布在《Science》期刊上。
地震會產生聲波,可藉由速度變化計算海溫
溫室氣體會將熱量保留在地球上,產生所謂的溫室效應,而那些保留的熱量,高達90%被海洋吸收,因此科學家也會以海洋溫度變化作為暖化指標。
目前科學家主要使用探測船與衛星觀測海洋溫度,然而探測船只能測量特定地點的海洋溫度,範圍很小;衛星的觀測範圍比較廣,但僅能測量到淺層的海溫。目前人類最精準的海溫探測器為Argo,它可以測量到水下2000米的溫度,然而全球只有大約4000個Argo,觀測範圍很有限。
早在1979年,科學家就有用聲波測量海溫的想法。由於聲波的傳播速度會隨著溫度改變,因此能通過聲波的時間差計算海溫。當時的做法,是在海中置入聲波產生器,並在陸地上設置傳感器,但是聲波產生器的成本很高,而且人工聲源也有幹擾海洋生物(例如海豚)等疑慮,因此沒有被廣泛採用。
然而「地震」也會產生聲波。這種波不是震波,而是一種低頻率的聲波,會通過海水傳播。論文第一作者,加州理工學院博士後地質物理研究員Wenbo Wu認為,地震聲波能成為測量海溫的方式。
地震聲波沒有深度限制,能填補傳統觀測方式的缺口
因此在2004年,研究團隊前往印尼的Nias,進行長達12年的地震聲波觀測實驗。Nias位於印澳板塊與巽他板塊的交界。在2004到2016年間,研究團隊搜集4,272比規模超過3.0的地震資料,其中2,047對地震有相同的震源,通過比對相同震源的地震聲波差異,研究團隊計算海水溫度的變化。
研究團隊發現,該海域以每10年增加華氏0.08度(攝氏0.044度)的速度增溫,高於Argo探測器測量的華式0.047度(攝氏0.026度)。研究團隊表示,Argo受到測量深度等限制,地震聲波的準確度較高。此外,Wu認為,雖然華式0.08度與0.047度之間的溫差不大,但海洋是龐大的水體,就算溫度僅微小增加,吸收的熱量還是很驚人。
夏威夷大學諾阿分校(University of Hawaii at Manoa)的海洋學家Bruce Howe表示,研究人員也能透過歷史地震資料,追溯過去的海溫變化。然而Howe認為難度很高,因為過去的地震儀並沒有現在的精確。
目前學界也在研究收集地震聲波的方式。普林斯頓大學地質物理學家Frederik Simons正在執行地震監測項目MERMAID,將水聽器集成到現有的海洋監測儀器中。但該做法的最大挑戰在於準確定位儀器。Wu表示,若能破除這些障礙,就能填補Argo與衛星的觀測缺口,讓海溫觀測更準確,更能了解全球暖化的狀況。
參考資料
《Science》、《Scientific American》、《BBC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