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20+年做一件事,只為深海的通信方式變得更酷!

2020-12-04 電子工程專輯


幾十年以來,人類一直充滿著對太空和深海的嚮往。人類對太空的觀察相對來說比較容易,利用天文望遠鏡就可以直接觀察太空的情景,而在海底則不行,傳統的微波通信方式不能適應水下環境,當前的深海無線通信主要以水聲傳輸為主。


但是受聲波帶寬、多路徑效應(考慮信號在傳播過程中,受一些物體的反射,而改變了信號的傳播方向、振幅、極化以及相位等,這些變化了的信號到達接收機,與通過直線路逕到達接收機的信號產生疊加。這種現象稱為多路徑效應。)、水下聲學噪聲的限制,這種方式面臨傳輸速率低的局限性,致使深海無線通信在大容量數據傳輸方面存在速率瓶頸難題


工作波長位於 450nm~550nm 波段的水下無線光通信具有傳輸帶寬高、重量輕、功耗低、體積小、機動性強等諸多優點,在水下近距離數據傳輸方面具有潛在應用前景。 


圖片引自2019年《Nature》期刊的科學報告文章號:14009(2019)


目前水下比較成熟的通信技術是什麼樣的?


海洋是人類生命的起源,以其豐富的水體資源、礦產資源和生物資源支撐人類的永續發展。進入21世紀以來,迫於開採技術限制和陸地資源的日益緊缺,世界各國紛紛加速了對深海的探索和利用,國際競爭也日益激烈。隨著深海探測技術如海底觀測網、載人水下潛器、水下機器人的發展,深海科學研究形成的數據量急劇增加,這對於通信設備的傳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水下機器人展示圖片

圖片來源:慧營機器人營地


由於海水屏蔽了幾乎所有的無線電波,傳統的微波通信不能適應水下環境。


摘自IEEE,VOL. 19, NO. 1, FIRST QUARTER 2017


談到微波通信,可能大家有些陌生。不過要是說到雷達、衛星電視轉播,就一定不會陌生了。其實,衛星通信、雷達就是藉助於微波來進行遠距離通信以及發現目標的。


微波技術應用實例


其實我們在生活中可能看到過微波通信的天線,有的就在移動通信基站的旁邊。


微波通信天線


由於不能使用微波通信技術增加了深海通信的難度。目前深海中的常用通信手段主要分為兩種:海底光纖通信以及水聲通信


其中海底光纖通信是將光纜布放到大洋深處,通過有線通信的方式實現數據的傳遞。


海底光纜


由於要考慮到海底的複雜環境,如腐蝕、高壓、自然地震、海嘯等因素。海底光纜不得不被製作成像輸油管道一樣的形狀,來保護通信用的光纖。


鯊魚口中的磨牙棒——海底光纜


光纖通信的通信方式速率較高,可達Gbps量級;但布放纜線成本昂貴、維護困難,並且極大的限制了觀測設備的機動性


水聲通信是以聲波作為載體,以無線通信的方式傳遞信息。這種通信方式可以實現公裡量級的通信距離,機動性強;但受聲波頻率低、信號延遲大、海底聲學背景噪聲大等因素影響,這種通信方式速率低,僅10Kbps量級。如此低的傳輸速率,實在難以完成傳輸海量探測數據的任務。


水聲通信示意圖


應運而生的無線光通信技術


我們日常看到的光譜,只佔電磁波譜的一小部分。人類通過對不同頻段電磁波的認識和利用,從無線電話到衛星通信創造了很多奇蹟。



如果你能看到所有的電磁波,這可能就是你眼中的世界了:


圖片來自:知乎徐德文科學頻道


因此在電磁波譜中尋找水中透過率高的部分成了科學家們一度研究的目的。1963年,Duntley等人基於20多年理論和實驗研究發現波長位於450-550nm的藍綠光在海水中傳輸時衰減較小。這種無線通信手段與傳統的聲波通信相比,具有通信速率高、體積功耗小、重量輕、延遲小等突出優點;通信距離達到百米量級。雖然百米對於浩瀚的海洋來講可謂是杯水車薪,但卻給未來海洋數據傳輸提供了新的構想。


未來海洋通信構想


了解一下水的吸收頻譜


水分子伴隨旋轉躍遷和分子間振動吸收電磁波輻射的頻帶範圍比較寬泛。水分子間的振動可以吸收波長為1mm~10cm的微波和10微米~1mm的遠紅外線。水分子內振動的吸收在1微米~10微米間的紅外線,水分子的電子躍遷可以吸收波長小於200nm的紫外光。



液相水分子中的旋轉完全由氫鍵控制。使用光標為運動設置動畫,偶極矩沿氧原子的移動方向變化。由於H原子很輕,所以振動的幅度很大(在動圖中被誇大了)。水分子在旋轉時的慣性矩很小,產生了豐富的組合振動-旋轉譜。在液體中,旋轉往往受到氫鍵的限制,從而產生自由基。此外,譜線更寬也導致許多吸收峰的重疊。


水中光衰減的「透明窗口」

相關焦點

  • 「快堆」工程首席科學家徐銤:一生只做一件事—新聞—科學網
    ■本報見習記者 吳益超 中國實驗快中子反應堆(以下簡稱「快堆」)工程的從無到有,花去了中國工程院院士、「快堆」工程首席科學家徐銤近50年的時間。彈指一揮間,徐銤卻說自己只有一個簡單的信仰:為了國家。 在他眼中,沒有比「快堆」建設的持續進行更令人高興的事了。
  • 【中國新聞網】中科院院士趙忠賢:一輩子只做超導一件事
    「我這一輩子只做一件事,就是探索超導體、開展超導機理研究。」中國科學院院士、物理學家趙忠賢認為,「如果我們的社會,每個人都持之以恆做一件事,很多問題都可以解決」。  其中,2013年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是連續三年空缺之後首次授獎,它離不開趙忠賢科研團隊20多年的堅持與積累,經歷一次次失敗,終於發現轉變溫度40K以上,也就是高於-233℃的鐵基超導體(0K為絕對零度,是宇宙中低溫極限的-273℃。K與℃的換算公式為K的數值減273所得值,如40K=40-273即-233℃),從而打破了傳統理論計算斷定的超導體臨界溫度極值。
  • inDeco工程師的故事:讓世界變得更酷一點
    inDeco是一家非常獨特的裝修公司,他們讓日常看上去很傳統的公裝流程,讓一個20年沒變化的行業,實現了高效率的流程管理及更經濟的成本控制,用設計美學讓企業的辦公環境更為人性化,激發員工的創造力和歸屬感。
  • 《愛的帕斯卡》:從前慢,一生只夠做一件事
    《愛的帕斯卡》:從前慢,一生只夠做一件事「以創新湮滅頑疾之痛苦,以創新來消滅死。誓以我有生之年,在國際競相攀登科研高峰中頑強攀頂,以作為最後的禮物。」侯伯宇曾經如此說過。許還山老前輩主演的《愛的帕斯卡》,堅持了自我對人生的壓強。
  • 軌道角動量復用技術:為深海水聲通信提速!
    導讀最近,美國能源部所屬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的研究人員利用聲波在傳輸過程中產生的動態旋轉,也稱為「軌道角動量」,在單個頻率上包裝更多的信道,顯著增加信息傳輸量,實現高速的水下聲通信。關鍵字水下、通信、聲學背景深海蘊藏著豐富的礦產、油氣、生物等資源,一直都是人類科學探索的前沿領域。
  • 每年三分之一的時間在野外 一生只做一件事的科學家
    不愛談個人,只想講團隊;不願回顧過去的成績,只提研究的進展。背起行囊就出發,他一生只做一件事,那就是日日夜夜和古生物化石打交道,一眨眼就是30多年。這位地質科學家一提起古生物,就打開了話匣子。 1978年,16歲的童金南以公社片區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原武漢地質學院)地層古生物專業。上了大學才知道,曾經炙手可熱的古生物學專業已經「轉冷」。走進地質殿堂,童金南顧不上專業的「冷熱」,幾乎天天泡在閱覽室。厚厚的專業書,看了一遍又一遍。轉眼到畢業季。同學們紛紛改行,他卻一頭扎進實驗室,探尋遠古之謎。
  • 百果園創始人餘惠勇:一生只做一件事,一心一意做水果
    來自《2016年中國網絡零售市場數據監測報告》顯示,全國生鮮電商企業中僅1%實現盈利,95%為虧損,4%持平。對於低毛利的生鮮電商來說,始終不能盈利的癥結在於高昂的配送和倉儲成本,後兩者佔到線上電商成本的15%~20%。此前線上平臺採取的方式是提高客單價來彌補成本,但是讓客單價提高到百元往往在現實中很難實現。
  • 我們真的比深海更了解太空嗎?
    1960年1月,科學家雅克·皮卡和唐·沃爾什乘坐「的裡雅斯特」號深海潛水器,首次對成功屬地下潛至馬裡亞納海溝最深處進行科學考察。在9小時的任務中,兩人只在洋底停留20分鐘,並測量出下潛的深度為10916米。
  • 施一公:我想讓學生們覺得做科研很酷
    2014年9月11日,新生第一堂體育課上,施一公身體力行,與3500名新生分享了自己多年堅持體育鍛鍊的習慣對科研工作的幫助。他對學生說,體育鍛鍊代表著一種自強不息的精神、一種勇於拼搏的氣質、一種受益終生的生活方式,還鼓勵大家培養每日鍛鍊的好習慣。  他每周都爬一次香山,每次都從北門最陡的地方爬上去。「第一次爬的時候花了近兩個小時,累得不行。
  • 牛人的共性:只做那20%的事
    帕累託定律(二八定律)告訴我們,在所有事情當中,最重要的只佔其中一小部分,基本只有20%。比如,80%的利潤,掌握在20%的客戶手裡;80%的銷售額,來自於20%的業務;……為什麼有些人看起來很努力,一天到晚忙個不停,加班到深夜,結果卻不盡人意?
  • 網紅女科學家張彌曼傾一甲子時光只做一件事,這樣的網紅最值得粉
    導語:網紅女科學家張彌曼傾一甲子時光,即60多年,只做一件事,研究古魚,贏得了世界贏得了人心,這樣的網紅最值得「粉」。「網紅科學家」、「國民女神」這些是網友群眾給她起的時尚新稱謂,她的學術研究、個人魅力為她圈了一大部分的粉絲。我也是其中一枚。
  • 徐霞客:一生只做了旅行一件事
    徐霞客壯麗的一生為旅行家做了完整定義,我們再次講述徐霞客的故事,挖掘前所未知的史料,以他的事跡紀念「中國旅遊日」。今天倡導學習徐霞客,不是要人人成為徐霞客,而是要學習徐霞客精神,領悟旅遊真諦,在「宅風」日盛、動動拇指即妄談是非的時代背景下,更多地提倡外拓意識、踐行精神、實幹態度,從實踐中汲取更充實的營養。題記:途窮不憂,行誤不悔。瞑則寢樹石之間,飢則啖草木之實。
  • 為證明大白鯊不愛吃人,主持人竟做了這種事
    為證明大白鯊不愛吃人,主持人竟做了這種事 2020-05-27 13: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深度訪談:深海女王西爾維婭
    尼爾:在你小時候,為何突然間覺得待在陸地上變得不再重要?西爾維婭:嗯,在我小時候,我在美國新澤西州的海岸上被海浪衝倒。我無法呼吸,然後突然間,我的腳趾踩到了海底,我的頭冒出海面,我發現這很酷,很好玩。我12歲時,我們舉家搬到了佛羅裡達州,我家屋後就是墨西哥灣。
  • 中國深海通信技術領先世界——助力戰略核潛艇巡航全球海域
    2009年12月18日,國防科技信息網上發表了一篇《通信技術》的文章,該文章對深海通信採用「水聲通信」的可行性進行了分析。2013年5月24日,成都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的李站和陳金鷹兩人發表的《深海快速通信技術分析與應用前景》的論文也闡述了「水聲通信」的可行性和應用前景。以上兩篇文章都否定了無線電電磁波通信和藍綠雷射通信兩種通信技術,充分解析了「水聲通信」的原理和適用性。
  • 科學家正在控制老鼠欲望,已經可以讓老鼠覺得是自己想要做一件事
    難過的時候想靜靜,不是欲望,更多是保護自己的本能;想要洗碗扔垃圾,本身不是欲望,是理性告知我們想要生活的更好而需要做的事。食色就是欲望,我們每天不自覺在做,而且當我們做了很多事情,回頭看,會發現自己身體最終在追求的東西。
  • 兩彈一星元勳任新民:一生只幹航天這一件事
    任新民生前曾謙遜地說,我一生只幹了航天這一件事。  事實也的確如此。  用炮筒做出第一個火箭模型  故事從任新民赴美開始。  1945年5月24日,任新民作別妻子和剛出生一天的兒子,踏上徵途。在美國,他只用了四年時間,便獲得了機械工程碩士和工程力學博士學位。
  • 科學家:深海並非「生命禁區」,也許龍就在深海「龍宮」裡
    隨著時代的變遷,我國現在已經是世界上有名的科技大國了,以前中國的很多科技都不是很強,但是現在不一樣,中國已經在多個科技領域上面成為了世界一流,這就是這些年來中國的變化,很多發達國家都驚詫於中國的發展速度。
  • 高雄人只拜託這一件事 吳益政忍不住痛哭
    民眾黨徵召的吳益政今天被問到父親節怎麼過時,不禁哽咽,除了連日的輿論壓力,甚至想到家人和高雄人時,他忍不住痛哭說:高雄人真的好辛苦,每個人都只拜託他一件事「把經濟做好,讓我們可以生活」。吳益政今天出席老車自救活動後,談到選舉,忍不住痛哭。吳難過說,「高雄人真的好辛苦,每個人都只拜託我一件事,把經濟做好,讓我們可以生活。
  • 為什麼我國要花重金探索深海?只為了打破記錄嗎?你需要了解這些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毛主席的詞句早已變為人間現實,而今朝「奮鬥者」號潛行深度突破萬米,更增添了幾分夢幻的味道。11034米,是「維迪亞茲」船於1957年所測得,而由於之後從未再次測得過這個數據,因此較少採用;10863米,是美國「挑戰者8號」船於1951年測得的,這也是最早的水深數據;而根據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H)的探測結果:挑戰者深淵的深度約為10994米,而塞麗娜深淵作為海洋第二深的地方,深度約為10809米。雖然存在爭議,但普遍認為,「挑戰者深淵」深度應在11000米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