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訪談:深海女王西爾維婭

2020-07-14 國家地理中文網

海洋學家西爾維婭·厄爾因探索地球上的海洋而贏得了「深海女王」的美名,天文學家尼爾·德格拉斯·泰森活脫是天空之子。當這兩人在一起比較他們的喜好時,發現了一些共同點,並計劃實地考察交流一番。


深度訪談:深海女王西爾維婭

PHOTO: CHUCK NICKLIN, NATIONAL GEOGRAPHIC CREATIVE

尼爾·德格拉斯·泰森:西爾維婭,我聽到謠傳說,你在水裡出生,而且你有鰓,於是你只好偽裝成人類才能現身,那麼現在你在陸地上,這只是一種偽裝囉。

西爾維婭:我但願如此!


尼爾:在你小時候,為何突然間覺得待在陸地上變得不再重要?

西爾維婭:嗯,在我小時候,我在美國新澤西州的海岸上被海浪衝倒。我無法呼吸,然後突然間,我的腳趾踩到了海底,我的頭冒出海面,我發現這很酷,很好玩。我12歲時,我們舉家搬到了佛羅裡達州,我家屋後就是墨西哥灣。你知道,孩子天生就是探險家,他們從小就是科學家,總是問問題。每件事都是新的;一切都很奇妙。


尼爾:你瞧,身為城市裡的孩子,我所能想到的關於海洋的事,就是我在海裡無法呼吸。

西爾維婭:但現在你辦得到了,在潛水艇裡,或者說依靠我們兩人出生前就已出現的技術。從19世紀初起,人們就能用壓縮機將空氣通過管子送入人們穿戴的頭盔中。這是海洋與太空產生關聯的方式之一:生命保障系統。


尼爾:這裡有兩種有趣的挑戰,也就是進入海中並存活與進入太空並存活。當然,進入太空遠比進入海底的花費更昂貴。

西爾維婭:到達海底是容易的,但有時你可能回不來……


尼爾:前往海洋的最深處沒什麼意義——但如果做這件事沒有死亡的威脅相伴,那還是挑戰嗎?

西爾維婭:是的。只有三個人去過海洋的最深處,有11公裡深。


尼爾:那是在菲律賓的馬裡亞納海溝。

西爾維婭:沒錯。第一次去探索的是雅克·皮卡德和唐·沃爾什,時間是1960年。接著是2012年,電影製片人兼《國家地理》雜誌常駐探險家詹姆斯·卡梅倫,他投資建造了一艘單人潛水艇,這是非常大膽的行為。它進入海洋深處,並航行了將近三個小時。但大部分海洋從未有人見過。


尼爾:或許海洋不如天空和宇宙那麼浪漫迷人。

西爾維婭:你說什麼?


尼爾:哦,我說錯話了。好吧,或許它不像夜空那樣讓人感到無邊無際。

西爾維婭:問題是,人們認為,因為海洋是我們的藍色後院,所以那裡的每件事我們都知道。你今天看到的海面,可能和1000年前的模樣很相似。但90%的海洋漁業都已是過度捕撈或徹底開發,多半發生在過去的30年間。儘管珊瑚礁有逐漸復原的跡象,但其中的三分之二已受到嚴重損害,原因之一是地球正在變暖,導致海洋酸化。


尼爾:或許人們是由於看不到而不在意。你獲得了巨大支持來阻止雨林砍伐,保護湖泊、河流和溼地,是否是因為我們更容易看見這些事物?

西爾維婭:當然是的。人們通常認為,海洋如此巨大、如此廣闊、恢復原狀的速度是如此之快,它那麼大,根本就不會出問題。不是嗎?但現在我們知道它正在變糟。我們為什麼要關心這件事呢?你知道,誰會在意金槍魚的數量有多少?


尼爾:你將只能吃其他的魚。

西爾維婭:這是人們過去的想法——但現在沒有「其他」魚可供選擇了。我的意思是,有些魚已經有幾十歲了,它們不像只需幾個月就能長大的雞。讓雞增加0.5公斤可能需要1公斤的植物;讓牛增加0.5公斤就需要多達9公斤的植物。但是金槍魚攝食體型很大的魚,而這些大魚又吃其他小魚,向前回溯每一個環節,可以一直推回到植物,所以有成千上萬公斤的浮遊植物,經過這個長而曲折的食物鏈才到達金槍魚,金槍魚被捕撈後,做成那麼一小塊你並非真的需要吃的壽司。這是一種選擇。


尼爾:你讓我有些沮喪。這次談話後,我再也不吃魚了。

西爾維婭:你只需要適量地吃,並且知道你吃了什麼,這才是關鍵。


尼爾:所以現在我們必須重新思考我們與地球的關係。

西爾維婭:沒錯。人們說,為什麼我要關心海洋?因為無論你是誰,也無論你身在何處,你每呼吸一次,都會影響海洋。海洋製造了地球上的大部分氧氣,這些氧氣由海洋中微小的綠色生物產生,比如浮遊植物。所以,我們需要把自己當作食物鏈中的一環,而不是宇宙的主宰。現在我有個問題想問你:我們何時搭乘潛水艇去深海?


尼爾:我想確認一下潛水艇先前曾經潛入深海並安全返回,艇身上也沒有刻上表示有人因嘗試潛水而死的符號。

西爾維婭:你的冒險精神去哪了?


尼爾:我喜歡冒險,但我要先讓別人找出問題,然後我才前往。

西爾維婭:好吧,我們去做吧,讓我們來解決問題。


尼爾:太好了。我們訂個協議。去海底絕不要單程——必須是往返旅程。

西爾維婭:是的,必須是往返旅程,那才是最重要的。

相關焦點

  • 【紮根理論】孫曉娥:紮根理論在深度訪談研究中的實例探析
    深度訪談可以生成大量的文本性資料、豐富的訪談資料,便於運用紮根理論對個體經驗進行比較、辨析,從而抽象出概念、範疇,並在此基礎上構建出反映現實生活的社會理論。紮根理論不僅可以為深度訪談提供建構社會理論的手段和策略,而且還提出了分析資料的具體方法和步驟。國內的學術界對深度訪談和紮根理論有一些概要地介紹和翻譯。
  • 「經濟學基礎」紮根理論在深度訪談研究中的實例探析
    紮根理論不僅可以為深度訪談提供建構社會理論的手段和策略,而且還提出了分析資料的具體方法和步驟。國內的學術界對深度訪談和紮根理論有一些概要地介紹和翻譯。一般來說,在綜合性的社會學方法書籍中,對深度訪談介紹的一節通常會出現在定性研究方法的一章中,而有關紮根理論的一節則會出現在定性分析的一章中。2009年,邱澤奇翻譯的巴比的《社會研究方法》即是。
  • 屢屢刷新紀錄 深海潛水器爭創「中國深度」
    各類深海潛水器一次次突破自我,創造著「中國深度」。目前,我國已形成從1000米、4500米、7000米到萬米級全海深潛水器能力。深海設備不斷提升,有效助推著我國的深海探測與科研。各類潛水器爭相創造「中國深度」「海翼」號水下滑翔機此次在馬裡亞納海溝最深處——挑戰者深淵,最大下潛深度達到6329米,刷新了水下滑翔機最大下潛深度的世界紀錄。
  • 習近平提出深海「三步曲」 中國深海計劃路線圖曝光
    胡問鳴說,在剛剛閉幕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總書記發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召,並且第一次明確提出「深海進入」、「深海探測」和「深海開發」。從「深海進入」到「深海探測」,再到「深海開發」,是總書記為我們描繪的深海「三部曲」。走向深海,裝備先行。
  • 潛入深海!海軍潛水員南海大深度訓練
    31856572,.潛入深海!
  • 我國首艘深海載人潛水器蛟龍號創造「中國深度」新紀錄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是我國第一艘深海載人潛水器。它由我國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製,是目前世界上下潛能力最深的作業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當前最大下潛深度7062米,最大工作設計深度為7000米,工作範圍可覆蓋全球99.8%的海洋區域。
  • 潛入深海!海軍潛水員南海大深度潛水訓練
    原標題:潛入深海!海軍潛水員在南海某海域進行大深度潛水訓練近日南部戰區海軍某防救支隊組織潛水員在南海某海域進行大深度潛水訓練訓練中他們針對大深度潛水訓練難度大危險係數高為下一步遂行援潛救生任務打下基礎下面我們就一起跟隨鏡頭去看看訓練中的精彩畫面↑母船動力定位↑潛水員準備下潛↑向目標深度下潛
  • Acquatico:你也能操控的深海探測器
    2009 年,雅克·克魯索和雅克·貝漢兩人花費 5 年時間拍攝的紀錄片《海洋》上映,訪談中他說到影片開頭出現的海鬣蜥,拍攝時從來沒有見過人的海鬣蜥「會像現在面對面坐這麼近一樣盯著你看,就像是在與你對話,這種感覺非常奇妙。」而「海洋是非常神秘的。」地球上超過 70%的面積都被水覆蓋,在探索宇宙中人類從未發現類似的海洋。
  • 我國研製「蛟龍」號最大下潛深度7000米!印度洋完成深海勘察
    我們都知道,在海水中一個物品會受到來自全方位的壓迫力,這就是壓強,壓強與下潛的深度成正比,越往下其受到的壓力也越大。因此人的肉身有一個承受極限,否則可能會受到壓力過大而死亡。當然,對於這點壓力當然阻擋不了人類對深海的探測,因此才有了潛水艇、潛水器的發明。
  • 馬裡亞納海溝深度達到11034米,深海裡到底都有什麼生物呢?
    人類的強大,不僅在於能夠想飛天就飛天想下地就下地,就連萬米深海的海底都能夠探知一二。根據我們對於現存海洋的研究。海洋的平均深度都在3千米以上,4千米以下,但是世界上有這麼一個地方,它的深度高達10,000多米,這個地方就是馬裡亞納海溝的勇士1號深淵。
  • 比蛟龍號還厲害的來了,最大下潛深度一萬米,深海世界從此不是夢
    在地球上有71%的面積被海水覆蓋著,有一半的區域又被2000米以上的深海海水所覆蓋。而發展有人深海探潛器就成為大國的共識。 繼「蛟龍」號於2012年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實現了深度為7020米的試潛後,我們的目標也隨之轉向國內載人潛水器尚未觸及的萬米級深海
  • 「深海女王」席薇亞厄爾Sylvia Earle訴說在COVID-19期間反思海洋保育的重要性
    PHOTOGRAPH BY ERIKA LARSEN, NAT GEO IMAGE COLLECTION(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美國國家地理(撰文:KATE FURBY 編譯:潘可華):我們在「深海女王」85歲生日前訪問了她,聽她訴說在COVID-19期間反思海洋保育的重要性。
  • 我們為何要研究深海?人類是如何一步步徵服深海的?
    11月10日,中國研發的萬米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在馬裡亞納海溝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為什麼這些年我國不斷研發深海深潛器呢?海洋科學頂尖專家、「深海勇士」汪院士這樣回答:「因為深海是人類在地球上了解最少的區域,深海地下更是一片未知世界。」汪品先院士在十餘年深海科普工作的基礎上,收集最新資料創作了《深海淺說》一書,為大眾普及深海知識。
  • 「女王」駕到《一人一世界》,藍色風暴沁人心田
    這位與海同眠,與夢想同遊的女性,就是被尊為「深海女王」的美國海洋生物科學家西爾維亞•厄爾勒(Sylvia Earle)。她的一生都與海洋同行,3歲第一次去海邊旅行,與大海一見鍾情;12歲舉家搬遷美國東海岸,家附近的墨西哥灣便成了她的天堂;35歲擔任世界上首個進行水下生存試驗的女性小組長,從此與大海形影不離;44歲創造女性海地行走3300英尺的深潛記錄,至今無人打破;在77歲那年,她還以深海潛水1000米的經歷,創下了單人輕裝潛水的世界紀錄。
  • 300米深海潛入釋疑:什麼是深海飽和潛水?
    原標題:300米深海潛入釋疑:什麼是深海飽和潛水?   新華社電(記者 林紅梅 樊曦)1月12日,北緯20度18分、東經115度09分的南中國海海域。現場總指揮郭傑宣布,3名潛水員圓滿完成我國首次300米飽和潛水海底出潛探摸作業,巡迴深度達到313.5米。這是300米深的海底首次迎來了中國人的身姿,中國由此具備了人工潛入300米深的海底「龍宮」探寶的能力。  記者在現場看到,潛水工作母船「深潛號」懸浮在海面上,船甲板上安放著用於潛水員加壓、減壓的生活艙和運送潛水員到海裡的潛水鐘。
  • 中科院深海所:創新海洋科技 扛起深海科研的海南重責
    海南日報記者 武威 攝 「深海勇士」號載人潛水器,紅白相間的外觀,外艙壁上的「三亞」標籤赫然在目,看似不大的「膠囊型」潛水器內,載人艙、推進器、聲學系統、控制系統、液壓系統等囊括其中。就是這顆「小膠囊」,去年通過了嚴謹的海試驗證,實現4500米的下潛深度,為人類探索洋底深淵,邁出了堅實的一步。
  • 對話英國Top20女校校長-低齡留學深度訪談St Catherine’s School
    前言在訪校期間,Chester老師邀請到了學校的校長進行了一場深度訪談。所以今天Abby介紹的主要是Zoey、Henry一家、Chester老師和St Catherine’s School(聖凱薩琳女子學校)老師之間的深度訪談,一所學術頂級並富有古典氣息的英國女校。
  • 深海裡的「外星魚」
    深海裡的「外星魚」 我們把深度超過1000米的海洋稱為深海,在這個深度,已經基本沒有一絲太陽光,常年是黑黢黢的。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下,深海魚大多是眼睛退化的「瞎子」,這是我們對深海魚一直以來的認知。但最近的一項研究給我們展示了硬幣的另一面:深海魚中也有長眼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