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地震波測量深海溫度

2020-09-30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Science:地震波測量深海溫度

全球變暖是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最為緊迫的挑戰之一。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濃度的上升,打破了氣候系統中的能量平衡,在地球系統中產生了額外熱量,導致溫度上升。海洋的容積巨大,比熱容高,存儲和吸收了全球變暖90%以上的熱量。作為地球氣候系統的調節器,海洋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全球變暖的步調。因此,準確測量全球海洋溫度變化成為認識全球變暖及其影響的關鍵。

現今常用的測量海洋溫度的儀器和方法包括XBT拋棄式探溫儀、船載CTD溫鹽深觀測儀、Argo全球海洋觀測網以及衛星測量方式。其中,Argo觀測網由4000多個散布於全球海洋的衛星跟蹤浮標組成,單個浮標每10天對海洋頂層2000米進行溫度測量,獲得的數據遠遠超過船載測量以及其它儀器設備觀測的總和,是研究全球海洋溫度變化最重要的數據來源。Argo觀測網的實施極大地提高了全球海洋溫度監測能力,但仍存在諸多局限性:Argo只能採樣2000米以上的海水,對於佔全球海洋體積一半以上的深海則無能為力;海洋中存在大量小尺度(百公裡級)渦旋,Argo觀測網密度不足以分辨這類複雜的動力學過程,進而可能導致整體觀測模型的偏差;此外,Argo觀測網於2000年左右啟動,早期浮標數量較少,觀測密度低,更早時期則沒有任何觀測數據。深層海水溫度實測資料缺乏,嚴重製約了全球海洋溫度變化的研究。

針對該問題,加州理工大學博士後吳文波、助理教授詹中文以及中科院精密測量研究院倪四道研究員聯合物理海洋學家,提出了利用地震T波測量深海溫度變化的新方法,通過T波波速的變化來精確獲取深海海溫變化。研究成果發表在近期Science上。海底地震激發出的彈性波在海底轉化為聲波,經海洋聲道內遠距離傳播後到達海岸附近,再次轉為彈性波,並被地震儀檢測到,因為晚於P波和S波抵達地震臺站,因此也被稱為第三個到達的波(Tertiary Wave),簡稱T波。這裡的海洋聲道(SOFAR,Sound Fixing and Ranging Channel)是指海水淺層由於壓力、鹽度和溫度的綜合作用形成的聲波低速層,表現出波導的性質,可將聲波束縛於其內傳播,由於能量損失很少,可以傳播長達數千千米的超遠距離。

上世紀七十年代,聖地牙哥大學的Walker Munk教授和麻省理工學院的Carl Wunsch教授就已經注意到海洋聲道的波導特性,提出了利用海洋聲波對大洋環境變量進行成像的概念,並對其進行了理論論證。他們在海洋中設置人工源,在百公裡以外的距離接收聲波,通過測量聲波到時,反推海洋溫度及鹽度等變量的空間分布(Munk and Wunsch, 1979)。全球變暖議題的提出及其緊迫性,使得該方法在監測大尺度海溫隨時間變化中得到重要應用。例如,1996年發起的著名海洋天氣聲學測溫計劃(Acoustic Thermometry of Ocean Climate),成功地監測了1996-2006年間北太平洋大尺度溫度變化。該方法監測精度高,可通過大尺度平均效應有效壓制小尺度渦旋擾動因素,成本也低於傳統方法,然而由於環保問題、經費限制以及學科間交流障礙等原因,相關研究一度停滯。

圖1 地震波測量海溫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研究區域內地震事件與臺站分布情況

吳文波等人提出的方法利用天體地震激發的T波替代了人工震源產生的聲波,繼承了原方法高精度的優點。但由於天然地震的震源位置和發震時刻難以精確測量,無法直接利用絕對到時獲取海水溫度變化。通過利用天然地震中出現的重複地震事件,作者們巧妙克服了這一難點。他們收集了2005-2016年間發生在蘇門答臘地區的4272個天然地震在3000km外印度洋中部迭戈加西亞島上DGAR地震臺T波波形記錄,以及位於馬來西亞、印尼和澳大利亞的KUM、PSI和WRAB三個參考地震臺上的P波和S波記錄(圖1)。蘇門答臘地區是全球著名的地震活躍帶,澳大利亞板塊向巽他次級板塊的碰撞俯衝,產生了大量地震活動,包括2004年9.1級蘇門答臘地震及2005年8.6級尼亞斯地震。DGAR是著名的T波臺站,迭戈加西亞島陡峭的海底地形可有效地將海洋聲道內的聲波轉化為彈性波,這些都為T波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數據基礎。作者利用波形互相關方法檢測出901個重複地震事件組成的2047個重複地震對。三個參考臺站數據則被用來判定重複地震,同時也可幫助精確測量兩個重複地震事件的相對發震時間,解決了發震時刻難以精確測定的問題。再使用相同的波形互相關方法,就可以準確測量兩個重複地震事件產生的T波到時變化,進而重構出研究期間內T波到時變化的時間序列(圖2)。

圖2 反演重構得到的T波走時異常時間序列與對應的平均海洋溫度變化

作者還利用二維譜元法進行了彈性波場模擬,獲得了T波對海水溫度變化的敏感核函數。結果表明T波到時變化在±0.4s以內,對應的平均海溫變化範圍為±0.08°C,與傳統物理海洋學觀測及大洋環流模式結果高度吻合。不僅如此,T波測量結果還獲取了一些Argo及ECCO模型由於時空解析度低而缺失的海溫變化特徵,尤其是2005年8.6級尼亞斯地震後發生的大量餘震,可提供準單周甚至天尺度時間解析度的平均海溫變化。該項研究揭示了赤道東印度洋的深層海水溫度存在準雙周、半年和年周期等變化,而且新方法測量得到的溫度存在十年的線性增長趨勢,明顯高於Argo和ECCO的研究結果。對於研究中T波採樣到的區域而言,Argo和ECCO給出的估計分別是每10年0.026°C 和 0.039°C,而T波結果為每10年0.044°C,給出的變暖趨勢高出Argo測量結果50%。誤差分析表明T波到時變化主要是由海洋溫度變化引起,鹽度變化及洋流因素遠小於溫度造成的海洋聲速變化,其海洋溫度變化的測量精度可高達0.006°C。

圖3 地震波測海溫方法在全球海洋溫度變化測量應用中的潛力

用地震波給海洋測溫具有諸多優勢,包括對1000-4000 m的深海溫度變化敏感,可以彌補Argo對深層海洋(2000 m以下)採樣的不足;可以作為獨立數據檢測Argo數據產品並指導未來Argo浮標的施放;對Argo觀測網形成前地震數據的利用有望填補早期海溫測量的空白。聯合國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組織(Comprehensive Nuclear-Test-Ban Treaty Organization)在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都建有水聽器臺陣和T波臺站,積累了近二十年的高質量T波數據,充分挖掘這類歷史數據, 可有效融合互補其它類型的實測數據。除此之外,極地地區擁有大量頻繁發生的海洋聲波源(例如冰震),開展極地海洋聲波觀測可為相關區域海冰研究提供機遇。而未來藉助更先進的光纖水聽器觀測網等設施,可進一步提升該方法的應用潛力。利用地震波測量深海溫度具有環保、高精度、低成本、可追溯歷史變化的優點,為大尺度海洋溫度變化的監測和全球變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文中展示了地震波測量海溫方法在赤道印度洋地區應用的可行性及其優勢,在全球更多地區的應用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主要參考文獻

Wu W, Zhan Z, Peng S, et al. Seismic oceanthermometry[J]. Science, 2020, 369(6510): 1510-1515.

Munk W, Wunsch C. Ocean acoustictomography: A scheme for large scale monitoring[J]. Deep Sea Research Part A.Oceanographic Research Papers, 1979, 26(2): 123-161.

ATOCConsortium. Ocean climate change: Comparison of acoustic tomography, satellitealtimetry, and modeling[J]. Science, 1998, 281(5381): 1327-1332.

(撰稿:吳文波/加州理工學院,李娟/地星室)

相關焦點

  • Science:地震波測量深海溫度
    Science:地震波測量深海溫度 全球變暖是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最為緊迫的挑戰之一。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濃度的上升,打破了氣候系統中的能量平衡,在地球系統中產生了額外熱量,導致溫度上升。
  • 深海測溫計——地震波?
    體溫測量能夠儘早發現發燒症狀,避免病毒擴散。同樣的,當我的研究對象轉向地球,由於溫室氣體阻礙地球散熱,90%的熱量被海水吸收,測量海洋各部分溫度的升高情況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給「發燒」的地球做出診斷。2020年9月《science》期刊上發表的《seismic ocean thermotry》一文,吳文波等地球物理學家採用了一種開創性的海水測溫方法——地震學海溫測量。
  • 地震波終於有用了!科學家利用地震波測量海底水溫變化,成本低還易...
    地震波終於有用了!科學家利用地震波測量海底水溫變化,成本低還易操作  CHEN • 2020-09-28 09:02:48 來源:前瞻網
  • 洋盆尺度深層海水的溫度變化測量新方法提出
    深層海水溫度實測資料不足,使人們對海洋深處的溫度變化特徵了解十分有限,制約對長期氣候變化的深入認識。對此,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地震學實驗室博士吳文波、助理教授詹中文,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倪四道提出利用地震T波測量深海溫度變化的新方法,在與物理海洋學家合作的基礎上,獲得2005-2016年期間的赤道東印度洋深層海水溫度多時間尺度的變化特徵。
  • 地震前兆的探索:地震波激發與地震波檢驗
    帕森斯解釋說,地震波向外散播的惟一原因是動力刺激,這些地震波沿著地表或地球內部界面,經過遙遠的距離後也未縮小[2]。 研究表明,這些沿著地表或地球內部界面遊走的地震波被稱為面波,經過遙遠的距離後也未縮小的原因在於地球表面是球面:在震中同一半球傳播時是擴散,在另一半球是集中。 地震波在傳播過程中的能量密度變化,與單位時間擴散的大圓周長C成反比。
  • 穿越深海的地震聲波可能是新的溫度計
    地球物理學表明,精確的測量和少量的建模可以產生奇蹟,就像向我們展示了地球內部的詳細結構一樣,儘管它實際上無法被埋在數百公裡的巖石下面。這是可能的,因為地震產生的地震波通過不同材料時會微妙地改變速度或方向。一份新論文顯示,類似的東西實際上可以測量深海的小溫度變化。
  • 溫度測量與溫度測量儀表
    溫度測量與溫度測量儀表一、溫度測量的基本概念 溫度是表徵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溫度只能通過物體隨溫度變化的某些特性來間接測量,而用來量度物體溫度數值的標尺叫溫標。它規定了溫度的讀數起點(零點)和測量溫度的基本單位。目前國際上用得較多的溫標有華氏溫標、攝氏溫標、熱力學溫標和國際實用溫標。 華氏溫標(oF)規定:在標準大氣壓下,冰的熔點為32度,水的沸點為212度,中間劃分180等分,每第分為報氏1度,符號為oF。
  • ...的「火眼金睛」:中科院聲學所青島分所新研發耐壓萬米深海水聽器
    ,此次研發的耐壓萬米深海水聽器可覆蓋全海域,將以科技力量賦能我國海洋強國建設。」歷經兩年實驗探索,中科院聲學所青島分所(以下簡稱青島分所)研發團隊於近日成功研製出一種SC-110M型水聽器,可實現在11000m深海工作。經過海試應用後,該款水聽器將正式投入市場,成為人類洞察汪洋的一雙「慧眼」。   深海蘊藏著極為豐富的資源,深海探測是開展深海資源勘探開發的基礎,而深海水聽器是深海探測系統中重要的設備之一。
  • 美研究稱地震波可能有助於開採石油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6月29日 19:28 來源:   新華網洛杉磯6月28日電(記者陳勇)美國科學家的一項新研究成果顯示,地震波可能增加巖層的滲透性
  • 地震波的秘密
    全球的地震儀都記錄到了尼泊爾地震的地震波,位於加州北部和俄亥俄州南部的地震臺網的地震儀也不例外,這個臺網是由伯克利地震實驗室運維的
  • 地震波是如何傳播的?
    地震波是如何傳播的?下面的圖形形象地給出了說明。以加利福尼亞北嶺地震為例,1994年1月17日,震級6.8北嶺是位於洛杉磯以北不遠的聖費爾南多谷中的一個社區,在1994年1月17日當地時間4:31 AM受到大地震的衝擊。約60人死亡,財產損失估計為300億美元。因為地震發生那天是馬丁.路德.金紀念日,所以當天早晨高速公路上的人並不象通常的星期一早晨那樣多。
  • 穿透行星的地震波
    這個盆地的獨特形狀吸引了行星地質學家的注意:這似乎是由一次古老的撞擊事件塑造出的「碗狀」區域,如今它已經被冰冷的固態氮氣所覆蓋,當溫度在白天升高時,固態氮氣還會變成氮氣蒸汽,飄蕩在盆地上空。不過,「新視野」號並沒有在冥王星的另一側拍到高質量的圖像。當它匆匆一瞥時,只在斯普特尼克平原所對應的另一側發現了一片奇怪的區域。這裡看上去非常雜亂,有各種土堆、深坑,以及如同鋸齒裂縫般的結構。
  • 科學認識地震波
    當地震發生時,地下巖體斷裂錯位釋放出能量也會激發出一種向四周傳播的波,這便是地震波。地震波是天然地震和非天然地震引起的在地球內部和表面傳播的各類彈性波的總稱。地震波的傳播速度與巖層的性質、巖石的成分、密度、埋藏深度、地質時代、孔隙度等諸多因素有關。縱波在地殼中傳播速度可達5.5~7千米/秒,是傳播速度最快的地震波,但振幅卻是最小的,因此能量也是最小的。橫波在地殼中的傳播速度為3.2~4千米/秒,傳播速度次於縱波,但振幅大於縱波。
  • 比外太空低十億倍的溫度都將可測量
    據美國「科學日報」網站8月20日消息稱,愛爾蘭都柏林三一學院(TCD)的物理學家,日前在《物理評論快報》雜誌中提出了一種基於量子糾纏效應的溫度計概念,這種溫度計可以精確測量比外太空低十億倍的溫度。論文第一作者Mark Mitchison博士解釋道:「傳統上,超冷氣體的溫度可以從其密度推斷出來——在較低溫度下,原子沒有足夠的能量支持其向遠方擴散,這會讓氣體的密度增大。然而,即使在超低溫條件下,費米子也總是彼此保持著距離。因此,在某一時刻,費米氣體的密度與溫度沒有任何關係。我們提議使用一種不同的原子來作為探針。
  • 溫度對測量尺寸的影響
    今天,我們就來淺談溫度對長度尺寸測量的影響。一、影響溫度誤差的因素在測量條件中,溫度、溼度、震動、灰塵及腐蝕性氣體等因素都可以直接或間接影響測量精確度。在這些因素中,溫度的變化對測量精確度的影響尤為顯著。
  • 「水」一篇Science
    Kimmel通訊單位: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DOI: 10.1126/science.abb7542背景介紹與「簡單」的液體相比,水還有許多異常特性。這些異常性質與氫鍵網絡的溫度響應變化有關,通常在過冷水狀態下大大增強。
  • 不同類型的地震波如何確區分,地震波能夠幫我們了解這些地球知識
    其實簡單的來說就是地震的震源向四周傳播的震動,地震波就是地面的震動向四周擴展的時候,會形成一種特別的波,而地震波的形成不光單單是地震,其實像是地下爆炸,山體滑坡或者是礦井等不同的地方坍塌,都會形成的,不過地震波的類型卻並不一樣,每一種不同的類型,它的傳播速度以及傳播方式也是不一樣的,科學家表示通過對其進行的相關研究,可以確定地震或者是爆炸發生的準確地點,而且還能夠揭示我們現在生活的這個星球的內部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