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5日14時11分在尼泊爾(北緯28.2度,東經84.7度)發生8.1級地震,4·25尼泊爾地震, 震源深度20千米。
全球的地震儀都記錄到了尼泊爾地震的地震波,位於加州北部和俄亥俄州南部的地震臺網的地震儀也不例外,這個臺網是由伯克利地震實驗室運維的。然而,當我們看看顯示在BKS臺站的地震記錄圖,便能讀出比僅僅研究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震源處地震波多得多的信息。
BKS地震臺
BKS位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植物園附近草莓峽谷的一條通往伯克利山的短隧道內。這個坑道是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期開挖的。其三個字母代碼BKS是唯一代表這個臺站並且容易辨識,就像SFO或者LAX是航空公司或飛行員用來辨識舊金山和洛杉磯機場的唯一代碼一樣。隧道內的各種地震儀收集的這些數據通過網際網路發送給地震實驗室,並儲存在採取了數據安全防護措施的的電腦伺服器上。
這些電腦被置於遠離危險的場所,採取了防火、防洪和防震的措施,以免造成這些易損的數據丟失。其中一些電腦經過程序處理來展現這些數據,如下所示的地震圖就是這樣產生的:
(點擊看大圖)
當第一眼看到這張圖時你會很迷惑,但設想你像讀一頁書中的文字那樣一行一行地閱讀,圖中的奧秘就會很容易地被破譯:
從左到右,圖中每一行顯示地震儀在一個小時內記錄的地面運動,在圖紙頂部以10分鐘為間隔進行標註。而垂直方向標註的是太平洋地區夏令時24小時制的時間刻度。
通過這些標度,我們就知道了這份記錄圖起始於4月22日周三下午的3點22分,如頂部藍線所示。隨著最後最後一條曲線的截斷,記錄於72小時後的4月25日星期六下午3點22分結束。為了使讀圖容易一些,每第四條線繪成藍色的,中間的三條是黑色的。
破譯地震波
Section 1
在地震學家眼裡,這張地震圖實際上是很獨特的,因為它包含了四種不同類型的地震,圖中顯示的所有地震都可做教科書的範例。讓我們先從最後一個(黃色箭頭)開始:看起來像一個黑色斑點的記錄,實際上是一個3.3級地震。
地震發生在加州萊克縣科布小鎮間歇泉地區附近,震中位於BKS臺站的北北西方向70英裡處,時間大約為星期六上午9:05左右,地震儀約20秒後記錄到了第一波地震波。
由於震中距小,這種地震被稱為地方震。這類地震在地震圖上看著像個斑點,因為它們的曲線很短,僅僅持續了一分鐘左右。
註:圖中為震中位置,紅色三角形為BKS示意位置
Section 2
現在再讓我們看看紅色箭頭所示的地震:它使地震儀晃動超過了12分鐘的時間,同樣是以黑色斑點開始的,但大約兩分鐘後跟隨而至的是清晰的波紋狀曲線。它是5.5級地震的記錄。
該地震於4月23日下午6:35發生在距門多西諾海岸約150英裡處。由於這次地震的震中位於離BKS大約350英裡的地方,第一波地震波用了大約2分鐘才到達伯克利。與地方震相比,較長的震中距也使地震波形在時間軸上變得更加分散。這種類型的地震通常稱之為近震。
註:圖中為震中位置,紅色三角形為BKS示意位置
Section 3
第三組地震波(綠色箭頭)在4月24日早上7點後「喚醒」了地震儀,它們來自於加拿大卑詩省海岸附近的海達瓜伊島(以前稱之為夏洛特皇后群島)南部的一次6.2級地震。
震中和BKS的距離超過1050英裡。其結果是BKS下方的地面搖晃超過了一個小時。在上圖中,我們能看到整條藍色線條的扭動。
註:圖中為震中位置,紅色三角形為BKS示意位置
Section 4
地震記錄中最顯眼的,當然是尼泊爾地震。第一次地震波的到來是由粉紅色箭頭標識的,地震波持續了幾個小時,強大的地震波能量足以使得地震圖上顯示出最大的地震波幅。
我們在BKS的地震儀也足以敏銳地記錄到繞行地球幾圈的尼泊爾地震的地震波。上述加拿大地震和尼泊爾地震都應歸入遠震的名錄之下。
尼泊爾地震震中示意圖
讀不懂這些地震波裡隱藏的「密碼」,就很有可能錯過地球深處傳來的聲音。還等什麼?快來接收這份破譯密碼的「簡易說明書」~
資料來源:UC Berkeley官網
編譯、排版:戴怡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