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晚,地震預警系統刷屏網絡:在四川長寧縣地震來臨時,宜賓市許多群眾提前10秒通過電視、手機等接收到地震預警提示;而在成都南三環附近的群眾,則提前61秒接到地震預警,還聽到了倒數讀秒的聲音。
地震預警和預報有何區別?
此次成功預警地震的,是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與應急管理部門(包括原市縣地震部門)聯合建設的大陸地震預警網。「地震預警靠的就是電波和地震波傳播速度的時間差。」近日,這套地震預警系統的研發者——四川省地震預警重點實驗室主任、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說。地震發生時會產生地震波,其傳播速度是每秒3.5千米。當地震預警儀探測到地震波後,會以電波形式傳到地震預警中心,而電波傳播速度是每秒30萬千米。因此,地震預警中心分析處理數據後,會立即通過網絡向外界發出預警信號。
「不要小看這幾秒到幾十秒的時間,有研究表明,如果在地震波到達時提前3秒收到預警,傷亡人數可降低14%;提前10秒,傷亡人數可降低39%;如果汶川地震發生時有預警,死亡人數可能會減少2萬至3萬。」王暾說。
王暾強調,地震預警並非地震預測或預報。他說,地震預報是對尚未發生、但有可能發生的地震事件事先發出通告,地震預警則是指在地震發生以後,根據縱波和橫波之間的時間差,和地震波「賽跑」,來贏取提前預警的時間。「預報仍然是世界性難題,但預警是完全可行的」。
預警信號如何快速傳給民眾?
初步統計表明,在此次地震中,雲南省、四川省多地市的學校收到預警,而宜賓市、樂山市、成都市等地開通了廣電和網際網路電視地震預警的區域,也收到了地震預警提示。那麼,這個地震預警系統是怎麼運作的呢?
「老百姓所看到的手機、電視上的地震預警,實際上是我們在各級各地政府授權開通的區域裡,讓內置有地震預警服務的手機、電視,在地震波波及用戶前自動彈出預警提示。」王暾表示,地震預警系統是一個全自動的物聯網,可實現全自動的秒級響應。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地震預警的核心技術是獨立研發的軟體和算法,能及時準確發出地震預警信息。
此次地震發生之時,大陸地震預警網還同步向政府和應急部門、場鎮、社區、學校、電視、手機和媒體等不特定公眾,同步發出了地震預警信息。
此外,大陸地震預警網還通過包括四川公安、四川科技等近50個政務和媒體微博發布了地震預警提示。系統還繪製了烈度速報圖,供政府、應急部門救災決策。
王暾說,在目前技術已經允許的情況下,只要機頂盒能夠有地震預警的喇叭,即便家中電視處於關閉狀態,也能自動地發出警報。
怎樣讓預警系統更加完善?
王暾介紹,過去8年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從來沒有誤報過,而日本每年都有誤報;從地震發生到用戶接收到警報,平均時間為6.2秒,甚至會達到4秒,日本的平均時間是9秒,速度比日本快了將近30%。
如今,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與應急管理部門合作建設的大陸地震預警網覆蓋面積達220萬平方公裡,覆蓋我國地震區人口90%,已成功預警蘆山7級地震、魯甸6.5級地震、九寨溝7級地震等52次破壞性地震。「部署地震預警系統並不是簡單的技術問題,它既是科學工程,更是社會工程。」在王暾看來,每一次地震都是對這套預警系統的檢驗,也是向公眾普及地震預警知識的機會。
據悉,目前四川地震區有79個縣已開通電視、手機預警服務,佔四川省地震區60%的區縣。從全國來看,開通電視預警的只有四川。
歐楚欣 曹嬡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