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說明:地震預警系統原理。
東方網記者解敏8月9日報導:8月8日21時19分,在四川阿壩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截至8月9日13時10分,此次地震已造成19人死亡、247人受傷。每次有破壞性地震發生時,不少人都會在心中暗自低問,我所居住的城市未來發生地震的可能性有多大?
上海會發生破壞性地震嗎
我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斷裂帶十分活躍。但上海並不在這兩大地震帶上,因此發生地震的頻率低,震級很小。上海面臨的地震威脅主要來自海上。1984年5月21日發生在南黃海的6.2級地震、1996年11月9日發生在長江口以東海域的6.1級地震,曾對上海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近年上海平均每年都會發生三次左右的地震,震級一般在3級以下,市民一般不會有明顯的感覺。
如果地震發生在上海
8月8日晚九寨溝地震剛剛發生時,同屬阿壩州的汶川縣電視臺在地震波到達前40多秒就發布了預警。這是如何做到的?上海市地震分析與預測中心主任馬欽忠解釋,預警不同於預測,預警是在地震已經發生後,預測是在地震發生前。
當地震發生後,地震波從震源向四面八方散發。這些地震波主要包括縱波(P)和橫波(S)、瑞利波(R)及拉夫波(L)。地震預警主要利用電磁波(通訊信號)與地震波、P波與S波傳播的速度差,通過專用接收終端,提前提供地震預警警報。而預警的時間則要依據預警地區和震中距離的遠近而定,離震中越遠,預警時間越長。地震發生後,房屋從開始晃動到倒塌的平均時間大約12秒。最新的預警科技提供逃生和避險的時間可以超過30秒。有了預警系統後,預警時間增加了,判斷決策時間減少了,避險時間以大大增加。
馬欽忠介紹,上海也有同樣的地震預警能力,一旦地震發生,將通過電視臺、高鐵等終端發出預警信息。目前,上海建成了數字地震觀測網、地震前兆觀測網、強震觀測網、地震信息通信網和地震應急指揮系統,率先建成了世界先進、全國第一個寬頻帶地震臺陣,進一步提高了地震監測預報能力,為實現上海市防震減災戰略目標打下了堅實基礎。上海中心城區如果發生震感明顯的地震,地震部門將迅速反應,10分鐘以內通知到相關人員,並在第一時間向市民公布信息。
上海有了《地震科技創新計劃》
就在幾天前,2017年上海地震科技創新大會發布了《上海地震科技創新計劃》。《計劃》提出「透明地殼」、「韌性城市」、「智慧服務」三大研究方向,在上海及鄰區地下精細結構與海域斷裂構造探測、城市地震災害風險評估和防禦、地震安全智慧服務等方面組織布局一批重點項目和課題。
上海將爭取用10年左右的時間,在認識地震孕育環境、減輕地震災害風險、提升防災智慧服務方面取得一批創新突破、可複製可推廣的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