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波是如何傳播的?

2021-01-21 搜狐網

  地震波是如何傳播的?下面的圖形形象地給出了說明。以加利福尼亞北嶺地震為例,1994年1月17日,震級6.8北嶺是位於洛杉磯以北不遠的聖費爾南多谷中的一個社區,在1994年1月17日當地時間4:31 AM受到大地震的衝擊。約60人死亡,財產損失估計為300億美元。因為地震發生那天是馬丁.路德.金紀念日,所以當天早晨高速公路上的人並不象通常的星期一早晨那樣多。這個事實很可能使死亡人數減少了。工程師對這次地震的影響既感到高興,有感到吃驚。在1971年的聖費爾南多地震(在這次地震的震中以北不遠處)後,這個地區公路上的很多橋梁加固了。這些加固過的橋梁沒有一座坍塌。然而,幾座已計劃要進行加固的橋梁坍塌了。很多鋼結構建築物在接縫處斷裂了。

  當地震發生時,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和地表傳播。使時間加速,你能夠看到這一切的發生。右圖表明了面波是如何從地震發生處向外傳播的。切面圖顯示的是體波在地球內部傳播,在遇到內部障礙物時發生改變。地表的黃色條標示的是面波的傳播範圍。

  當各震相(P波,S波等)到達地球表面和切面圖上的某一臺站時,你可看到地震波形的變化。在P波和S波之後的是面波。它們是地震中造成主要破壞的地震波。有兩種類型的面波:一種是勒夫波,物質粒子在沿與波傳播方向垂直的方向作水平的前後運動,另一種是瑞利波中,物質粒子沿與波傳播方向同方向作垂直的前後運動。地震學家利用這些地震波的到達時間來測定地球的內部結構。

  這是地球的一個三維視圖瞬間記錄,它顯示了地震波是如何從震中處向外播,並最終傳遍整個地球的。紅線表示P和PP體波在地球內部傳播後到達地處。面波是發散的,這意味著它們在傳播時不斷向外擴散。黃色條帶表示任一時刻受面波影響的區域。

  地球的切面圖顯示的是地震波如何穿過地層並受各種間斷面影響。注意:震源產生兩種波:P波與S波。P波是縱向波,在縱波中,物質粒子與波的傳播方向同嚮往復運動,而橫波中的物質粒子則作與波的傳播方向垂直的運動。觀察有些波在穿過核幔及內/外地核邊界時,如何從一種波轉變為另一種。T各震相的名字顯示了它們的傳播路徑。字母K表示外核,而字母I表示內地核。因此,以縱波開始,從地幔穿過外地核,再穿過內地核,最後返回外地核的地震波用"PKIK"表示。若它以橫波的形式到達地表就變成了PKIKS。看看你是否可以確定該表內的不同震相是如何命名的。黃色條表示了面波的區域,它會變得越來越大,因為面波在傳播時會展開。因此,這種展開也被稱為散射。

轉自搜狐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地震」,共找到7,704,876個相關網頁.

相關焦點

  • 地震波有哪些傳播方法?
    地震波通過地球內部介質傳播的稱為體波。體波經過反射、折射而沿地面附近傳播的波稱面波。  體波分為縱波(P波)和橫波(S波)。縱波是由震源傳出的壓縮波,質點振動方向與波的前進方向一致,一疏一密地向前傳播。縱波在固態、液態及氣態中均能傳播。縱波的速度快,是最先到達震中的波動,所以又稱P波。它周期短,振幅小。
  • 不同類型的地震波如何確區分,地震波能夠幫我們了解這些地球知識
    其實簡單的來說就是地震的震源向四周傳播的震動,地震波就是地面的震動向四周擴展的時候,會形成一種特別的波,而地震波的形成不光單單是地震,其實像是地下爆炸,山體滑坡或者是礦井等不同的地方坍塌,都會形成的,不過地震波的類型卻並不一樣,每一種不同的類型,它的傳播速度以及傳播方式也是不一樣的,科學家表示通過對其進行的相關研究,可以確定地震或者是爆炸發生的準確地點,而且還能夠揭示我們現在生活的這個星球的內部結構
  • 巖土工程知識:地震波有哪些傳播方法?
    點擊了解課程詳情>>>  地震波通過地球內部介質傳播的稱為體波。體波經過反射、折射而沿地面附近傳播的波稱面波。  體波分為縱波(P波)和橫波(S波)。縱波是由震源傳出的壓縮波,質點振動方向與波的前進方向一致,一疏一密地向前傳播。縱波在固態、液態及氣態中均能傳播。
  • 科學認識地震波
    當地震發生時,地下巖體斷裂錯位釋放出能量也會激發出一種向四周傳播的波,這便是地震波。地震波是天然地震和非天然地震引起的在地球內部和表面傳播的各類彈性波的總稱。在地球內部傳播的波稱為體波,它可以在三維空間中向任何方向傳播,體波又可分為縱波和橫波。縱波,又稱為P波,介質質點的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一致,到達地面時人感覺物體上下顛簸振動。橫波,又稱為S波,介質質點的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垂直,到達地面時人感覺物體水平搖晃擺動。當體波到達巖層界面或地表時,就會產生沿界面或地表傳播的波,稱為面波。面波主要分為瑞雷波和勒夫波。
  • 地震前兆的探索:地震波激發與地震波檢驗
    帕森斯解釋說,地震波向外散播的惟一原因是動力刺激,這些地震波沿著地表或地球內部界面,經過遙遠的距離後也未縮小[2]。 研究表明,這些沿著地表或地球內部界面遊走的地震波被稱為面波,經過遙遠的距離後也未縮小的原因在於地球表面是球面:在震中同一半球傳播時是擴散,在另一半球是集中。 地震波在傳播過程中的能量密度變化,與單位時間擴散的大圓周長C成反比。
  • 預警系統這樣與地震波「賽跑」
    「地震預警靠的就是電波和地震波傳播速度的時間差。」近日,這套地震預警系統的研發者——四川省地震預警重點實驗室主任、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說。地震發生時會產生地震波,其傳播速度是每秒3.5千米。當地震預警儀探測到地震波後,會以電波形式傳到地震預警中心,而電波傳播速度是每秒30萬千米。因此,地震預警中心分析處理數據後,會立即通過網絡向外界發出預警信號。
  • 資料:地震的深淺、震中距、地震波
    這是震源地方的巖石破裂時產生的彈性波,在地球內部和地球表面傳播的結果;就像在水中投入石於,水波會向四周擴散一樣。這種發生于震源,並向四外傳播的彈性波,稱為地震波。  地震波是由好幾種波組成的。經歷過地震都知道,地震來臨的時候,往往是先感到上下顛動,然後才是前後或左右晃動。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震源同時發出兩種類型的地震波。
  • 2020年公務員考試常識積累:地震波
    今天小政給大家帶來的常識相關考點是「地震波」。地震波是由地震震源向四處傳播的振動,指從震源產生向四周輻射的彈性波。按傳播方式可分為縱波(P波)、橫波(S波)(縱波和橫波均屬於體波)和面波(L波)三種類型。地震發生時,震源區的介質發生急速的破裂和運動,這種擾動構成一個波源。
  • 地震預警:與地震波「賽跑」
    地震預警系統如何運轉?地震預警能為人類帶來哪些好處?如何理性地看待地震預警本身的局限性?記者就此採訪了省地震局監測網絡中心副主任毛國良。 地震預警≠地震預報 5、4、3、2……長寧縣地震到來之前,成都110個社區響起了「大喇叭」倒計時報警聲。震中附近的宜賓、成都部分民眾的電視、手機、專用地震預警終端等也都收到了預警提示。
  • 地震波終於有用了!科學家利用地震波測量海底水溫變化,成本低還易...
    地震波終於有用了!科學家利用地震波測量海底水溫變化,成本低還易操作  CHEN • 2020-09-28 09:02:48 來源:前瞻網
  • 穿透行星的地震波
    當科學家重新模擬了當時的撞擊事件後發現,這次事件產生的地震波不僅影響了事件發生點附近的區域,甚至影響到了整個冥王星。更重要的是,無論是地震波的傳播過程,還是那片特殊區域的形成過程,都可能與冥王星上一片深達150千米的液態海洋有關。
  • 2020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公基知識積累:地震波
    今天寧夏華圖給大家帶來的常識相關考點是「地震波」。   地震波是由地震震源向四處傳播的振動,指從震源產生向四周輻射的彈性波。按傳播方式可分為縱波(P波)、橫波(S波)(縱波和橫波均屬於體波)和面波(L波)三種類型。地震發生時,震源區的介質發生急速的破裂和運動,這種擾動構成一個波源。由於地球介質的連續性,這種波動就向地球內部及表層各處傳播開去,形成了連續介質中的彈性波。
  • 完勝地震波速度 地震預警為中國減災爭分奪秒
    彼時,正在播出節目的電視突然屏幕上彈出地震預警信息,社區的高音喇叭突然響起,開始對地震波到達本地的倒計時讀秒。一些下載了地震預警APP的網民,從手機等各類終端同步收到地震預警信息。「聽說四川省的地震警報在一些地方地震波到達前1分鐘就響起來了,好厲害啊!這樣就可以緊急應對,也為關閉火源、減少次生災害等贏得了時間。」另一名日本網友感嘆道。抗震減災任重道遠通過各類媒體的廣泛傳播,中國地震預警能力在此次宜賓地震中的出色表現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但是,做好抗震減災工作依然任重道遠。
  • 震源、震中和地震波
    地震波:地震時,在地球內部出現的彈性波叫作地震波。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會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擴散一樣。  地震波主要包含縱波和橫波。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一致的波為縱波(P波)。來自地下的縱波引起地面上下顛簸振動。振動方向與傳播方向垂直的波為橫波(S波)。來自地下的橫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動。橫波是地震時造成建築物破壞的主要原因。
  • 科學網—人工智慧全自動地震監測系統發布智能預警「跑贏」地震波'
    人工智慧全自動地震監測系統發布智能預警「跑贏」地震波'
  • Science:地震波測量深海溫度
    Science:地震波測量深海溫度 全球變暖是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最為緊迫的挑戰之一。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濃度的上升,打破了氣候系統中的能量平衡,在地球系統中產生了額外熱量,導致溫度上升。
  • Science:地震波測量深海溫度
    Science:地震波測量深海溫度海底地震激發出的彈性波在海底轉化為聲波,經海洋聲道內遠距離傳播後到達海岸附近,再次轉為彈性波,並被地震儀檢測到,因為晚於P波和S波抵達地震臺站,因此也被稱為第三個到達的波(Tertiary Wave),簡稱T波。
  • 科學家通過地震波發現,地球內部有兩個巨大異物,它們是什麼?
    那麼科學家是如何確定這裡有兩個巨大的異物?其實主要是根據地震波數據發現了它們的存在。根據最新最新地震波探測數據顯示,這兩個異物異常高大,比現在世界上最高的珠穆朗瑪峰還要高上100倍。假如將它們移到地面上,最高處可以直破地球大氣層,延伸到太空中,如此高大的物體讓科學家驚呆了,而且它們的面積也是非常大,約是世界七大洲總面積之和。
  • 地震波的秘密
    全球的地震儀都記錄到了尼泊爾地震的地震波,位於加州北部和俄亥俄州南部的地震臺網的地震儀也不例外,這個臺網是由伯克利地震實驗室運維的
  • 和地震波「賽跑」,地震預警系統是怎麼實現的?
    PALednc和地震波「賽跑」, 贏取提前預警的時間地震預警不是地震預測或預報。地震預報是對尚未發生、但有可能發生的地震事件事先發出通告,而地震預警則是破壞性地震已經發生、搶在嚴重災害形成之前發出警告。地震預報在全世界範圍內仍是一大難題,但地震預警是完全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