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地震的深淺、震中距、地震波

2020-11-24 荊楚網

    地球上發生地震的地方有深有淺,從地下幾千米至數百千米,均有地震發生。同樣大小的地震,震源越淺,所造成的影響或破壞越重。按照震源深度的不同,地震可劃分為如下幾類:

  淺源地震

 
  震源深度小於60千米的地震;也稱為正常深度地震。世界上大多數地震都是淺源地震。我國絕大多數地震為淺源地震。

  中源地震

  震源深度為60~300千米的地震。

  深源地震

  震源震源深度大於300千米的地震。目前世界上記錄到的最深的地震,震源深度約為700多千米。有時也將中源地震和深源地震統稱為深震。

  地方震

  震中距小於100千米的地震。

  近震

  震中距為100~1000千米的地震。

  遠震

  震中距大於1000千米的地震。

  同樣大小的地震,在震中距越小的地方,影響或破壞越重。

  地震波

  地震發生在地下深處,地表為什麼會振動?這是震源地方的巖石破裂時產生的彈性波,在地球內部和地球表面傳播的結果;就像在水中投入石於,水波會向四周擴散一樣。這種發生于震源,並向四外傳播的彈性波,稱為地震波。

  地震波是由好幾種波組成的。經歷過地震都知道,地震來臨的時候,往往是先感到上下顛動,然後才是前後或左右晃動。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震源同時發出兩種類型的地震波。其中引起上下顛動的那種波振動比較弱,但度比較快;引起晃動的那種波振動比較強,但速度比較慢;所以你就會感到先顛後晃,而且晃總比顛來得明顯。

  那個跑在前面的叫縱波,跑在後面的叫模波;它們在傳播過程中遇到各種複雜情況,還會形成其它的波。所以,地震波的組成是很複雜的。

  地震波從震源發出後,隨著傳播距離越來越遠,振動也會越來越減弱。就像聲音在空氣中傳播,越遠聲音就越小一樣。

(新浪科技)

相關焦點

  • 地震波的秘密
    全球的地震儀都記錄到了尼泊爾地震的地震波,位於加州北部和俄亥俄州南部的地震臺網的地震儀也不例外,這個臺網是由伯克利地震實驗室運維的
  • 地震的震級是怎樣判定的
    震級是按照以標準地震儀測定的每次地震活動釋放的能量多少來確定的。震級的數值是根據和震中相距100公裡處的標準地震儀(放大倍率2800、周期0.8秒、衰減常數約等於1)所記錄的地震波最大振幅值的對數來確定的,採用裡氏地震標準。
  • 今日凌晨 濰坊昌樂鄰市發生M2.5級地震
    地震波分為縱波和橫波。在地面上,受地震影響的任何一點,到震中的距離,叫"震中距",到震源的距離,叫"震源距"。在地圖上,把地面破壞程度相似的各點連接起來的曲線,叫"等震線"。 通常根據震源的深淺,把地震分為淺源地震(震源深度小於70千米)、中源地震(震源深度70-300千米)和深源地震(震源深度大於300千米)。全世界95%以上的地震都是淺源地震,震源深度集中在5-20千米上下。
  • 地震前兆的探索:地震波激發與地震波檢驗
    據2008年1月3日美國《自然》雜誌報導,由地震波誘導產生的小應力可在幾千公裡之外觸發地震,而斷裂經常是在地震波過後很長時間才出現的。這種動態地震觸發現象背後的機制尚不知道。帕森斯與合作者為了評估強震在地球其他地方的影響,分析了500多個地震觀測站的寬頻地震儀。他們偵測出大量因大地震引發的遠方地震,即便這兩個地區的地殼構造彼此獨立。帕森斯解釋說,地震波向外散播的惟一原因是動力刺激,這些地震波沿著地表或地球內部界面,經過遙遠的距離後也未縮小[2]。
  • 震源、震中和地震波
    震源:是地球內發生地震的地方。  震源深度: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離是震源深度。我們把地震發生在60公裡以內的稱為淺源地震;60-300公裡為中源地震;300公裡以上為深源地震。目前有記錄的最深震源達720公裡。  震中:震源上方正對著的地面稱為震中。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稱為震中區,也稱極震區。
  • 了解地震分布規律 掌握板塊構造學說
    溫州網訊: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縣發生芮氏8.0級大地震,震驚全球,華夏大地一片哀痛。作為高中生有必要掌握一些關於地震的基礎知識,尤其是高三學生。  【知識儲備】  一、地震的形成:巖石圈在內力作用下突然發生破裂,地球內能以地震波的形式強烈釋放出來,從而引起一定範圍內地面震動的現象。
  • 2020年軍隊文職考試公共科目:地震相關知識解讀
    2020年軍隊文職考試公共科目:地震相關知識解讀 【導語】在軍隊文職考試中,軍隊文職公共科目是考試的一項內容,甘肅中公教育為考生們匯總了軍隊文職人員備考資料相關的複習內容,以供大家參考學習,助力考生備考軍隊文職考試
  • 地震預警:與地震波「賽跑」
    毛國良告訴記者,地震預警是指臨近震中的觀測儀器捕捉到地震波後,快速估測地震的大小並預測地震可能造成的影響,趕在破壞性的地震波到達目標區域前,發出緊急警報,是地震發生後採取的技術手段。 一句話概括,地震預警打的就是一個「時間差」。 具體來講,地震發生後,地震波從震源向四面八方傳播。
  • 2020年甘肅省特崗教師招聘考試備考:地震相關知識解讀
    2020年甘肅省特崗教師招聘考試備考:地震相關知識解讀 2020年甘肅省特崗教師招聘考試備考正在進行中,為了幫助各位考生更好的備考2020甘肅特崗教師考試,甘肅中公教育為大家準備了甘肅特崗教師考試備考資料,供各位考生學習參考
  • 「科普」地震小知識
    發震時刻就是地震發生的時刻。地震發生的地點叫做震中,常用經度和緯度來表示,當然也要標明該地的地名。地震的大小用震級M來表示。018地震術語(1)地震命名:以儀器測定到的微觀震中所在的縣級地名來命名。(2)震源:地球內部發生地震時振動的發源地。通常指地震發生時,地下巖石最先開始斷裂、錯動並激發地震波的地方。
  • 你了解地震嗎?
    、地振動,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③ 震中距(distant of epicentre):地面上一點到震中的直線距離稱為震中距,通常用Δ表示。④ 震級(magnitude):地震的強度,即地震釋放出來的彈性波能量大小,通常用M表示。那麼,地震的震級越大造成的傷害越大嗎?談到地震的震級,人們普遍的反應都震級越大所造成的傷害越大,宏觀上來說沒問題的。
  • 生活地理 | 地震中的震級與烈度是怎麼一回事?
    地震時所釋放的能量可以根據地震儀記錄的地震波來測定。世界上常用「芮氏規模」標準區分地震震級。「芮氏規模」最初由地震學家查爾斯·裡克特1935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發明的。裡克特提出按照地震儀器探測到的地震波的振幅將地震分級。
  • 這個特殊的日子,一起認識地震、了解地震
    由於地下深處巖石破裂、錯動把長期積累起來的能量急劇釋放出來,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傳播出去,到地面引起房搖地動。 地震相關名詞 1、震源:地球內部地震波的發源地
  • 科學網—人工智慧全自動地震監測系統發布智能預警「跑贏」地震波'
    人工智慧全自動地震監測系統發布智能預警「跑贏」地震波'
  • 專家解讀「地震名詞」
    新華網南昌5月14日電(記者劉晨、林豔興)科學家為了更好地研究地震,定義了一些與地震有關的名詞。江西省地震局預報中心主任高建華日前對此作了解讀。  1、震源:是指地球內部發生地震的地方。  2、震中:是指地面上與震源相對的地方。  3、震中距:是指地面上任一地點到震中的距離。
  • 和地震波「賽跑」,地震預警系統是怎麼實現的?
    PALednc和地震波「賽跑」, 贏取提前預警的時間地震預警不是地震預測或預報。地震預報是對尚未發生、但有可能發生的地震事件事先發出通告,而地震預警則是破壞性地震已經發生、搶在嚴重災害形成之前發出警告。地震預報在全世界範圍內仍是一大難題,但地震預警是完全可行的。
  • 地震與防震減災小知識
    什麼叫震中距?   答:震源在地面上的投影點稱為震中。震中到地面上任何一點的距離稱為震中距。同一次地震,震中距不同烈度就不一樣,影響烈度的因素,除了震級、震中距外,還與地址構造,地面建築物抗震性能等因素有關。   15.中國地震烈度表表述的各烈度的判別標準是什麼?
  • 地震冷知識丨震級為負值的地震
    芮氏規模是由兩位來自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的地震學家裡克特和古登堡於1935年提出的一種震級標度,是目前國際通用的地震震級標準。它是根據離震中一定距離所觀測到的地震波幅度和周期,並且考慮從震源到觀測點的地震波衰減,經過一定公式,計算出來的震源處地震的大小。我們要明白,最早提出震級概念的美國地震學家裡克特定義的零級地震不是沒有地震,而是指某種特定大小的地震。
  • 地震的三個基本參數是什麼? 地震安全知識資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地震的三個基本參數是什麼? 地震安全知識資料 地震知識大全: 什麼是地震?地震安全知識資料   地震知識大全:   什麼是地震?   地震按震級大小的劃分大致如下:   弱震:震級小於3級。如果震源不是很淺,這種地震人們一般不易覺察。   有感地震:震級大於或等於3級、小於或等於4.5級。這種地震人們能夠感覺到,但一般不會造成破壞。   中強震:震級大於4.5級、小於6級,屬於可造成損壞或破壞的地震,但破壞輕重還與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種因素有關。
  • 應該知道的地震常識
    應該知道的地震常識   (1)有關構造地震的幾個概念  震源 地球內部發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也稱震源區。它是一個區域,但研究地震時,常把它看成一個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