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震波的秘密
2015年4月25日14時11分在尼泊爾(北緯28.2度,東經84.7度)發生8.1級地震,4·25尼泊爾地震, 震源深度20千米。然而,當我們看看顯示在BKS臺站的地震記錄圖,便能讀出比僅僅研究發源於喜馬拉雅山脈震源處地震波多得多的信息。 BKS地震臺 BKS位於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植物園附近草莓峽谷的一條通往伯克利山的短隧道內。這個坑道是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期開挖的。
-
[地震常識] 震源、震中和地震波
-
地震前兆的探索:地震波激發與地震波檢驗
帕森斯解釋說,地震波向外散播的惟一原因是動力刺激,這些地震波沿著地表或地球內部界面,經過遙遠的距離後也未縮小[2]。 研究表明,這些沿著地表或地球內部界面遊走的地震波被稱為面波,經過遙遠的距離後也未縮小的原因在於地球表面是球面:在震中同一半球傳播時是擴散,在另一半球是集中。 地震波在傳播過程中的能量密度變化,與單位時間擴散的大圓周長C成反比。
-
資料:地震的深淺、震中距、地震波
同樣大小的地震,震源越淺,所造成的影響或破壞越重。按照震源深度的不同,地震可劃分為如下幾類: 淺源地震 震源深度小於60千米的地震;也稱為正常深度地震。世界上大多數地震都是淺源地震。我國絕大多數地震為淺源地震。 中源地震 震源深度為60~300千米的地震。
-
震源、震中、震源深度和地震動
震源、震中、震源深度和地震動由於板塊之間的運動變化和相互作用,造成能量的積累和地殼變形,當變形超過了地殼薄弱部位的承受能力時,就會發生破裂或錯動,地震就發生了。震源:地球內發生地震的地方;震中:震源正對著的地面;震源深度:震源垂直向上到地表的距離;地震波:地震時,在地球內部出現的彈性波。地震動是由震源釋放出來的地震波引起的地表附近土層的振動,常用振幅、頻率和持續時間表述。振幅反映地震動的大小。當地震動頻率與建築物的自振頻率產生共振時,對其安全構成威脅。地震動的持續時間較長時,對建築物的破壞也較嚴重。
-
2020年公務員考試常識積累:地震波
今天小政給大家帶來的常識相關考點是「地震波」。地震波是由地震震源向四處傳播的振動,指從震源產生向四周輻射的彈性波。按傳播方式可分為縱波(P波)、橫波(S波)(縱波和橫波均屬於體波)和面波(L波)三種類型。地震發生時,震源區的介質發生急速的破裂和運動,這種擾動構成一個波源。
-
不同類型的地震波如何確區分,地震波能夠幫我們了解這些地球知識
其實簡單的來說就是地震的震源向四周傳播的震動,地震波就是地面的震動向四周擴展的時候,會形成一種特別的波,而地震波的形成不光單單是地震,其實像是地下爆炸,山體滑坡或者是礦井等不同的地方坍塌,都會形成的,不過地震波的類型卻並不一樣,每一種不同的類型,它的傳播速度以及傳播方式也是不一樣的,科學家表示通過對其進行的相關研究,可以確定地震或者是爆炸發生的準確地點,而且還能夠揭示我們現在生活的這個星球的內部結構
-
2020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公基知識積累:地震波
今天寧夏華圖給大家帶來的常識相關考點是「地震波」。 地震波是由地震震源向四處傳播的振動,指從震源產生向四周輻射的彈性波。按傳播方式可分為縱波(P波)、橫波(S波)(縱波和橫波均屬於體波)和面波(L波)三種類型。地震發生時,震源區的介質發生急速的破裂和運動,這種擾動構成一個波源。由於地球介質的連續性,這種波動就向地球內部及表層各處傳播開去,形成了連續介質中的彈性波。
-
地震波是如何傳播的?
地震波是如何傳播的?下面的圖形形象地給出了說明。以加利福尼亞北嶺地震為例,1994年1月17日,震級6.8北嶺是位於洛杉磯以北不遠的聖費爾南多谷中的一個社區,在1994年1月17日當地時間4:31 AM受到大地震的衝擊。約60人死亡,財產損失估計為300億美元。因為地震發生那天是馬丁.路德.金紀念日,所以當天早晨高速公路上的人並不象通常的星期一早晨那樣多。
-
地震預警:與地震波「賽跑」
但是,由於地震本身是一種非常複雜的地殼運動,震源深度一般在地表以下幾公裡至數百公裡,以目前的技術手段,人們很難知道震源處發生了什麼,只能依靠反演、推測和假設來分析情況。此外,地震研究需要大量的數據支持,但大地震出現的頻率很低,科學家們收集到的有效研究樣本很少,地震預報研究進展很慢。
-
震源
也就是在南緯23.36度,西經68.50度,智利地下110千米的地殼中,由於巖石受力集中超過彈性形變極限,從而導致巖體破裂釋放巨大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傳播出去,傳播到地表後大概率會給人類帶來災難,這個震源是自然產生的,所以我們稱呼為天然源地震,是地震工作者做夢都想要提前逮住發生線索的傢伙,這個過程學名叫地震預報
-
地震波有哪些傳播方法?
地震波通過地球內部介質傳播的稱為體波。體波經過反射、折射而沿地面附近傳播的波稱面波。 體波分為縱波(P波)和橫波(S波)。縱波是由震源傳出的壓縮波,質點振動方向與波的前進方向一致,一疏一密地向前傳播。縱波在固態、液態及氣態中均能傳播。縱波的速度快,是最先到達震中的波動,所以又稱P波。它周期短,振幅小。
-
科學網—人工智慧全自動地震監測系統發布智能預警「跑贏」地震波'
人工智慧全自動地震監測系統發布智能預警「跑贏」地震波'
-
人造「地震波」給地球做「CT」
空氣槍 變身震源船「我」給地球做「CT」 這段時間,廈門地震勘測研究中心技術骨幹劉善虎一直在海上忙碌。 15日中午,記者登上了剛剛靠岸的「延平2號」,看到甲板上有一個標明「福建省地震局船載震源系統」的貨櫃,裡面安裝了可移動的「氣槍陣列收放系統」,船內還有空壓機及冷水機、槍控導航、通信保障等技術系統。劉善虎告訴記者,船載氣槍震源由6支Bolt1500LL氣槍組成氣槍陣列,總容積12000立方英寸。 「上天容易,入地難。」
-
和地震波「賽跑」,地震預警系統是怎麼實現的?
昨晚22時55分,四川宜賓市長寧縣發生6.0級地震震源深度16千米。四川、重慶、雲南多地震感比較強烈。PALedncEDN電子技術設計小編注意到,在微博、朋友圈上看到不少坐標成都的朋友們都在發地震倒計時報警的小視頻。
-
美研究稱地震波可能有助於開採石油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6年06月29日 19:28 來源: 新華網洛杉磯6月28日電(記者陳勇)美國科學家的一項新研究成果顯示,地震波可能增加巖層的滲透性
-
Science:地震波測量深海溫度
Science:地震波測量深海溫度 全球變暖是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最為緊迫的挑戰之一。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濃度的上升,打破了氣候系統中的能量平衡,在地球系統中產生了額外熱量,導致溫度上升。
-
Science:地震波測量深海溫度
Science:地震波測量深海溫度圖1 地震波測量海溫方法的基本原理和研究區域內地震事件與臺站分布情況吳文波等人提出的方法利用天體地震激發的T波替代了人工震源產生的聲波,繼承了原方法高精度的優點。但由於天然地震的震源位置和發震時刻難以精確測量,無法直接利用絕對到時獲取海水溫度變化。通過利用天然地震中出現的重複地震事件,作者們巧妙克服了這一難點。
-
巖土工程知識:地震波有哪些傳播方法?
點擊了解課程詳情>>> 地震波通過地球內部介質傳播的稱為體波。體波經過反射、折射而沿地面附近傳播的波稱面波。 體波分為縱波(P波)和橫波(S波)。縱波是由震源傳出的壓縮波,質點振動方向與波的前進方向一致,一疏一密地向前傳播。縱波在固態、液態及氣態中均能傳播。
-
跑贏地震波的「神器」廈門也有 已完成702處終端的安裝
一旦周邊有破壞性地震發生,這些「神器」就可以搶在地震波到來前自動發布預警。 規劃建設1420處終端 據了解,根據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從2018年至2020年,廈門要規劃建設面向學校、社區(村)的地震預警信息專用接收終端,規劃建設任務數為1420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