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波有哪些傳播方法?

2020-12-01 建設工程教育網

  地震波通過地球內部介質傳播的稱為體波。體波經過反射、折射而沿地面附近傳播的波稱面波。

  體波分為縱波(P波)和橫波(S波)。縱波是由震源傳出的壓縮波,質點振動方向與波的前進方向一致,一疏一密地向前傳播。縱波在固態、液態及氣態中均能傳播。縱波的速度快,是最先到達震中的波動,所以又稱P波。它周期短,振幅小。橫波是由震源向外傳播的剪切波,質點振動方向與波的前進方向垂直,傳播時介質體積不變,但形狀改變,周期較長,振幅較大。由於橫波是剪切波,所以它只能在固體介質中傳播,而不能通過對剪切變形沒有抵抗力的流體。橫波是第二個到達震中的波動,故又稱S波。

  面波(L波)是體波到達地面後激發的次生波,它只在地表傳播,向地面以下迅速消失。面波波長大,振幅大,傳播速度最慢。

責任編輯:soso

相關焦點

  • 巖土工程知識:地震波有哪些傳播方法?
    點擊了解課程詳情>>>  地震波通過地球內部介質傳播的稱為體波。體波經過反射、折射而沿地面附近傳播的波稱面波。  體波分為縱波(P波)和橫波(S波)。縱波是由震源傳出的壓縮波,質點振動方向與波的前進方向一致,一疏一密地向前傳播。縱波在固態、液態及氣態中均能傳播。
  • 地震波是如何傳播的?
    工程師對這次地震的影響既感到高興,有感到吃驚。在1971年的聖費爾南多地震(在這次地震的震中以北不遠處)後,這個地區公路上的很多橋梁加固了。這些加固過的橋梁沒有一座坍塌。然而,幾座已計劃要進行加固的橋梁坍塌了。很多鋼結構建築物在接縫處斷裂了。  當地震發生時,地震波在地球內部和地表傳播。使時間加速,你能夠看到這一切的發生。右圖表明了面波是如何從地震發生處向外傳播的。
  • 地震波終於有用了!科學家利用地震波測量海底水溫變化,成本低還易...
    地震波終於有用了!海底水溫異常可預示有泥火山導致的熱液活動, 甲烷氣體的洩漏, 洋殼流體的交換等。目前的一些測溫方法主要包括海底熱流探針、海水鹽度-溫度-深度剖面儀 (CTD) 、以及微型搭載在海底地震儀 (OBS) 和沉積物捕獲器上的測溫探頭。這些方法無一例外需要較高的技術,還需要實地測量。日前,多倫多大學的吳文波(音譯)領導的一個研究小組提出,可以通過地震波來測量海底水溫的變化。
  • 科學認識地震波
    當地震發生時,地下巖體斷裂錯位釋放出能量也會激發出一種向四周傳播的波,這便是地震波。地震波是天然地震和非天然地震引起的在地球內部和表面傳播的各類彈性波的總稱。在地球內部傳播的波稱為體波,它可以在三維空間中向任何方向傳播,體波又可分為縱波和橫波。縱波,又稱為P波,介質質點的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一致,到達地面時人感覺物體上下顛簸振動。橫波,又稱為S波,介質質點的振動方向與波的傳播方向垂直,到達地面時人感覺物體水平搖晃擺動。當體波到達巖層界面或地表時,就會產生沿界面或地表傳播的波,稱為面波。面波主要分為瑞雷波和勒夫波。
  • 地震前兆的探索:地震波激發與地震波檢驗
    帕森斯解釋說,地震波向外散播的惟一原因是動力刺激,這些地震波沿著地表或地球內部界面,經過遙遠的距離後也未縮小[2]。 研究表明,這些沿著地表或地球內部界面遊走的地震波被稱為面波,經過遙遠的距離後也未縮小的原因在於地球表面是球面:在震中同一半球傳播時是擴散,在另一半球是集中。 地震波在傳播過程中的能量密度變化,與單位時間擴散的大圓周長C成反比。
  • 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有哪些
    作為不會動的植物,大自然也賦予了他們特殊的傳播種子的方法。自然界多種多樣的植物都是通過哪些途徑傳播種子的呢?一、自體傳播 所謂的自體傳播,就是靠植物體本身傳播,並不依賴其他的傳播媒介。果實或種子本身具有重量,成熟後,果實或種子會因重力作用直接掉落地面,例如毛柿及大葉山欖;而有些蒴果及角果,果實成熟開裂之際會產生彈射的力量,將種子彈射出去,例如烏心石。
  • 穿透行星的地震波
    這裡看上去非常雜亂,有各種土堆、深坑,以及如同鋸齒裂縫般的結構。科學家不太清楚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特徵,所以提出了各種不同的猜想,推測這片區域的起源。最新的研究表明,塑造出斯普特尼克平原的那次衝擊事件可能是罪魁禍首。當科學家重新模擬了當時的撞擊事件後發現,這次事件產生的地震波不僅影響了事件發生點附近的區域,甚至影響到了整個冥王星。
  • 不同類型的地震波如何確區分,地震波能夠幫我們了解這些地球知識
    其實簡單的來說就是地震的震源向四周傳播的震動,地震波就是地面的震動向四周擴展的時候,會形成一種特別的波,而地震波的形成不光單單是地震,其實像是地下爆炸,山體滑坡或者是礦井等不同的地方坍塌,都會形成的,不過地震波的類型卻並不一樣,每一種不同的類型,它的傳播速度以及傳播方式也是不一樣的,科學家表示通過對其進行的相關研究,可以確定地震或者是爆炸發生的準確地點,而且還能夠揭示我們現在生活的這個星球的內部結構
  • 地震預警:與地震波「賽跑」
    地震預警和地震預報有何區別?地震預警系統如何運轉?地震預警能為人類帶來哪些好處?如何理性地看待地震預警本身的局限性?記者就此採訪了省地震局監測網絡中心副主任毛國良。 地震預警≠地震預報 5、4、3、2……長寧縣地震到來之前,成都110個社區響起了「大喇叭」倒計時報警聲。
  • 資料:地震的深淺、震中距、地震波
    地球上發生地震的地方有深有淺,從地下幾千米至數百千米,均有地震發生。同樣大小的地震,震源越淺,所造成的影響或破壞越重。按照震源深度的不同,地震可劃分為如下幾類:  淺源地震   震源深度小於60千米的地震;也稱為正常深度地震。世界上大多數地震都是淺源地震。我國絕大多數地震為淺源地震。
  • 2020年公務員考試常識積累:地震波
    今天小政給大家帶來的常識相關考點是「地震波」。地震波是由地震震源向四處傳播的振動,指從震源產生向四周輻射的彈性波。按傳播方式可分為縱波(P波)、橫波(S波)(縱波和橫波均屬於體波)和面波(L波)三種類型。地震發生時,震源區的介質發生急速的破裂和運動,這種擾動構成一個波源。
  • Science:地震波測量深海溫度
    海底地震激發出的彈性波在海底轉化為聲波,經海洋聲道內遠距離傳播後到達海岸附近,再次轉為彈性波,並被地震儀檢測到,因為晚於P波和S波抵達地震臺站,因此也被稱為第三個到達的波(Tertiary Wave),簡稱T波。
  • Science:地震波測量深海溫度
    海底地震激發出的彈性波在海底轉化為聲波,經海洋聲道內遠距離傳播後到達海岸附近,再次轉為彈性波,並被地震儀檢測到,因為晚於P波和S波抵達地震臺站,因此也被稱為第三個到達的波(Tertiary Wave),簡稱T波。
  • 科學家通過地震波發現,地球內部有兩個巨大異物,它們是什麼?
    海洋我們可以有潛水設備進入其中探索,太空我們可以派出探測器或者通過天文望遠鏡探測,可是地球內部我們現在還沒有辦法深入,只能通過一些探測波的手段進行模糊的探測,這樣自然對地球內部的真實情況會有很大的偏差。地球的內部結構是由不同的圈層構成,由地心至地表依次為地核,地幔,地殼。
  • 預警系統這樣與地震波「賽跑」
    地震預警和預報有何區別?    此次成功預警地震的,是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與應急管理部門(包括原市縣地震部門)聯合建設的大陸地震預警網。「地震預警靠的就是電波和地震波傳播速度的時間差。」近日,這套地震預警系統的研發者——四川省地震預警重點實驗室主任、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說。地震發生時會產生地震波,其傳播速度是每秒3.5千米。
  • 2020寧夏事業單位考試公基知識積累:地震波
    今天寧夏華圖給大家帶來的常識相關考點是「地震波」。   地震波是由地震震源向四處傳播的振動,指從震源產生向四周輻射的彈性波。按傳播方式可分為縱波(P波)、橫波(S波)(縱波和橫波均屬於體波)和面波(L波)三種類型。地震發生時,震源區的介質發生急速的破裂和運動,這種擾動構成一個波源。由於地球介質的連續性,這種波動就向地球內部及表層各處傳播開去,形成了連續介質中的彈性波。
  • 科學網—人工智慧全自動地震監測系統發布智能預警「跑贏」地震波'
    人工智慧全自動地震監測系統發布智能預警「跑贏」地震波'
  • 植物傳播種子的有哪些方法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見到很多植物都有著各自獨特的種子傳播方式,下面就來介紹幾個種子傳播的方法。僅供參考。蒲公英。蒲公英屬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果期4~10月。蒲公英就是靠花絮漫天飛舞將種子傳播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
  • 震源、震中和地震波
    目前有記錄的最深震源達720公裡。  震中:震源上方正對著的地面稱為震中。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稱為震中區,也稱極震區。震中到地面上任一點的距離叫震中距離(簡稱震中距)。震中距在100公裡以內的稱為地方震;在1000公裡以內稱為近震;大於1000公裡稱為遠震。  地震波:地震時,在地球內部出現的彈性波叫作地震波。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會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擴散一樣。
  • 太陽聲波是地震波的連續波?
    而使太陽的內部產生震蕩的原因則有三個,即氣體的壓力、重力和磁力。而有它們造成的波動則分別被稱為「聲波」「重力波」和「磁流體力學波」,這三種波還可以兩兩結合,甚至可以三者合併在一起。就是這些錯綜複雜的波動,導致了太陽表面氣勢宏偉的震蕩現象。人們認為太陽5分鐘的震蕩周期可能是太陽對流層產生的一種聲波,而160分鐘的振蕩周期則可能是由日心引起的重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