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特殊的日子,一起認識地震、了解地震

2020-11-23 騰訊網

今天是5月12日

我們忘不了汶川大地震的痛

六萬餘同胞遇難

三十餘萬人受傷

數百萬人流離失所

那短短的三分鐘

無數家園瞬成廢墟

無數親人生離死別

無數孩子成為孤兒

災難面前

你我方明白生之脆弱

害怕之餘

我們應該做的首先應該是

認識地震

了解地震

才能在災難來臨時更有勇氣

地球的構造

地球像顆煮到半熟的雞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流黃蛋)蛋殼就好比地球的底殼,蛋白部分稱為地幔,蛋黃部分稱為地核

把雞蛋敲一敲,裂成一塊塊的蛋殼就像拼湊成地球外殼的「巖石圈」

而這一塊塊的部分稱為「板塊」

地震的原因

由於地下熱對流的作用

板塊動了起來

板塊動起來後

巖石圈的不同部分受到擠、壓、拉、伸、扭等力的作用

到了一定限度

某些部分受不了了

這些部分突然發生反彈、滑動

這時便產生了地震!

(地震來臨)

地震的4大分類

構造地震

由於地下深處巖石破裂、錯動把長期積累起來的能量急劇釋放出來,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傳播出去,到地面引起房搖地動。

這類地震發生的次數最多、破壞力也最大,佔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火山地震

由於火山作用,如巖漿活動、氣體爆炸等引起的地震。

火山活動區才有可能發生火山地震,佔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塌陷地震

由於地下巖洞或礦井頂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

這類地震規模較小,次數也不多

誘發地震

由於水庫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動而引發的地震。

地震帶分布

中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頻繁發生。

地震相關名詞

1、震源:地球內部地震波的發源地,即地震波的波源。對於構造地震來說,它往往是地震斷層發生破裂的區域。

2、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離震源最近的一點稱為震中。它是接受震動最早的部位。

3、震源深度:震源到地表的垂直距離叫做震源深度。通常將震源深度小於60公裡的地震叫淺源地震,深度在60 300公裡的叫中源地震,深度為300公裡以上的叫深源地震。震源越淺,破壞越大,但波及範圍也越小,反之亦然

4、震中距:從地面上任一點到達震中的距離叫震中距。震中距越遠的地方受到的影響和破壞越小

5、地震波:地震發生時,地下巖層斷裂錯位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激發出一種向四周傳播的彈性波。

6、震級:震級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徵地震強弱的量度,是以地震儀測定的每次地震活動釋放的能量多少來確定的,通常用字母M表示。我國使用的的震級標準是國際通用震級標準,叫「芮氏規模」。

7、地震烈度: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實際影響,表示地面運動的強度,也就是破壞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而在不同的地方會表現出不同的強度,即地震烈度。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級為7.8級,震中烈度為十一度;受唐山地震的影響,天津市地震烈度為八度,北京市烈度為六度,再遠到石家莊、太原等就只有四至五度。影響烈度的因素有震級、距震源的遠近、地面狀況和地層構造等。

8、地震序列:一次中強以上地震前後,在震源區及其附近,往往有一系列地震相繼發生,這些成因上有聯繫的地震就構成了一個地震序列。其中最大的一次地震稱主震;主震後發生的地震叫餘震。

根據地震序列的能量分布、主震能量佔全序列能量的比例、主震震級和最大餘震的震級差等,可將地震序列劃分為主震一餘震型、震群型、孤立型三類。

根據有無前震,又可把地震序列分為主震一餘震型、前震一主 震一餘震型、震群型三類。

01主震--餘震型

主震非常突出,餘震十分豐富;最大地震所釋放的能量 佔全序列的90%以上;主震震級和最大餘震相差0.7 2.4級。

02前震--主震--餘震型

主震發生前先有一些前震出現,這種主震--餘震型地震也叫前震--主震--餘震型地震。

03震群型

有兩個以上大小相近的主震,餘震十分豐富。主要能量通過多次震級相近的地震釋放,最大地震所釋放的能量佔全序列的90%以下。主震震級和最大餘震相差0.7級以下。

04孤立型

有突出的主震,前震和餘震次數少、強度低,震前異常表現也少,主震所釋放的能量佔全序列的99.9%以上(能量基本上是一次性地釋放);主震震級和最大餘震相差2.4級以上。

(來源:珠海市科技創新局)

相關焦點

  • 走進地震監測中心 了解地震「那些事」
    南寧市有發生過地震嗎?地震預報和地震預警的區別是什麼呢?工作人員是如何監測到地震發生的呢?11月8日,30名小記者受邀到南寧市地震監測中心採訪,帶著問題專門探尋關於地震的那些事。   在此次採訪中,小記者了解到監測中心日常如何監測地震情況,還了解到地震監測也包括對動物進行觀測等地震「冷知識」。在隨後的採訪環節中,小記者們熱情高漲,圍著講解的李栓老師,一個接一個地詢問關於地震的知識。
  • 地震科普|你對「地震預報」與「地震預警」了解多少?
    「地震預報」是指在地震發生前,根據觀測到的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學數據,對未來可能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和震級進行預測,由政府統一向社會發布的地震預測意見。根據時間尺度的不同,地震預報可分為5個階段:長期預報、中期預報、短期預報、臨震預報和主震後餘震預報。
  • 九寨溝地震|此次地震屬於什麼類型?如何認識震後餘震預警?
    新華社8月9日報導,8月8日21時19分,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九寨溝縣發生7.0級地震。「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一時間關於九寨溝地震的消息牽動著億萬華夏兒女的神經……此次四川九寨溝7.0級地震究竟屬於什麼地震類型?怎麼看此次地震後的次生災害?地震預警該如何發揮作用?
  • 地震是怎麼形成的?科學了解一下!
    下面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地震的有關知識吧! 1 地震是如何形成的? 還記得我們在「人能夠穿過地心,到達地球另一頭嗎?」裡面講過,地球從外到裡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部分嗎?
  • 唐山地震,地震到底能不能預測?帶你快速了解地震
    但這次地震仍讓大家感到不適,因為在1976年的時候,唐山就已經發生過一次強烈的地震,23秒的7.8級地震,帶來的後果就是死傷無數。據事後統計,唐山大地震帶來的直接經濟損失達30億以上,超過24w人死亡,16.4萬人重傷,被稱為20世紀最嚴重的地震第三。
  • 黑龍江林口縣地震無明顯震感原因 深源地震是什麼資料介紹
    1月2日,黑龍江省林口縣發生6.4級地震。記者從林口縣委和當地應急辦了解到,由於本次地震屬於深源地震,林口縣城並無明顯震感,目前還未接到人員傷亡的報告。  據國家地震臺網測定,1月2日12時22分,林口縣發生6.4級地震,震源深度約580千米。  什麼是深源地震嗎?
  • 小記者走進地震局 | 了解地震成因 掌握防護知識
    海嘯、海底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衝上海岸,造成沿海地區的破壞。遇到地震時如何自救?地震產生的原理和過程是什麼……12月20日,山東教育衛視小記者走進威海市地震局,幫助小記者了解地震前的預兆,地震發生後如何自救及互救。
  • 國家行動:中國地震預測預報五十年
    記者 劉 莉  如果說世界上還有一個國家將地震預測預報作為國家行為,那這個國家就是中國。  每當大地震不期而至,從事地震預測預報的研究人員總會面臨質疑,甚至網絡上和現實中鋪天蓋地的謾罵。但這些質疑和謾罵者似乎並不真正了解這門科學。地震預報至今是未解的世界級難題。
  • 我國地震次數最多和最少省份分別是哪個?這個省從未發生過大地震
    我國屬於地震多發國家,歷史上傷亡人數最多的地震(1556年陝西關中大地震致死人數高達83萬人)就發生在我國,一些世界知名的破壞性大地震我國也發生過不少,如山西洪洞大地震、山東郯城大地震、寧夏海原大地震、河北邢臺大地震、河北唐山大地震、四川汶川大地震等,但是我國國土廣闊,面積達960
  • 認識地震--從認識地球開始--中國數字科技館
    在茫茫宇宙中,地球是迄今為止所發現的唯一適合人類生存的行星,認識地球、了解地球是每一個人的願望。地核與地幔的邊界在2900公裡深處,在此邊界上下,P波速度從每秒13.7公裡,突然降至每秒大約8公裡,低於這個界面,S波不再傳播。  科學家們對地球的核心也有新的認識,認為地核並不是很硬,並且可能還在旋轉。假如地核真的比原來想像得還軟的話,那麼,以往種種關於地核的理論問題也需要重新核實。因為地核離開地面太深,很少有「訊息」傳來,所以我們至今對它了解得很少。
  • 宜賓地震,這個系統跑贏了「地震波」!刷爆朋友圈!
    6月18日15時34分,記者從宜賓市應急管理局了解到,珙縣曹營鄉新增1人死亡,該群眾是在避災過程中突發疾病導致死亡。截至目前,地震已導致13人死亡,200人受傷。地震發生後,截至6月18日15時00分,共記錄到2.0級及以上餘震77次。其中5.0~5.9級地震2次,4.0~4.9級地震3次,3.0~3.9級地震14次,2.0~2.9級地震58次。最大餘震5.3級。
  • 認識地震的主要標準
    一個地方發生了地震,它的強度有多大?破壞程度如何?災情嚴重不嚴重?損失大不大……這一切,都需要有一個衡量和界定的標準。這一標準,就是「震級」、「烈度」和「災度」。  震級  「震級」指的是地震的強度,它跟地震釋放的能量有關。一次地震,震級只能是一個。釋放能量相同的地震,它們的震級相同。
  • 汶川地震12年 說說這個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
    今天是一個特別的日子,第109個國際護士節,今年的護士節主題是「致敬護士隊伍,攜手戰勝疫情」。感謝醫護的無私奉獻。今天也是汶川地震12年。時間撫慰傷痛,也見證重生。往後歲月,風雨無阻,齊心同行,願山河無恙,祖國安康。
  • 地震能給地球做「B超」?認識一下競爭堪比火星探索的地球探測
    而相對於遙遠的宇宙,人類對於自己腳下的地球反而了解甚少。2020年,中國、美國、日本、阿聯爭相發射火星探測器前往火星,人類探索宇宙的腳步越來越快,越來越遠,最遠的太空飛行器甚至到達了太陽系的邊緣。但是地球內部輕輕「咳嗽」一下,對於人類來講面對的就是火山、地震、海嘯。因此認識地球內部對於人類的發展來講也是意義重大。
  • 你了解地震嗎?
    這種地震持續時間長,釋放能量大,且一定程度上具有重複性。構造地震大多發生在板塊邊界,下圖為1990-2009年全球5級以上地震分布圖,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地震都分布在各個板塊的交界處。除了構造地震,還有由於火山噴發引起的火山地震(如2005年長白山天池火山區的火山構造地震群),固巖層(特別是石灰巖)塌陷引起的地震叫塌陷地震,由於人類活動造成地殼局部失穩引起的誘發地震(如1962年廣東新豐江水庫6.1級地震)。
  • 長寧大批「飛鳥」聚集是地震前兆?四川省地震局:與地震無關
    我們專家向附近居民了解的情況是,飛行的動物有說燕子,有說麻雀,有說燕耗子即蝙蝠,根據居民聽到的聲音推測是蝙蝠的可能性大。」四川省地震局的工作人員說,這聚集的「飛鳥」,並不是只出現了一天,有的居民說每年都有。他同時表示,這些「飛鳥」聚集,和地震無關,他說,從有記載的地震震例來看,過去的震例顯示部分地震前有動物異常,但宏觀動物異常與地震沒有一一對應的關係。
  • 因為「地震」被全國人民熟知,但它不只有「地震」,還有更多美麗
    不知道有沒有朋友和我一樣,了解唐山這個地方是從一部電影開始去了解的。這部電影就是《唐山大地震》,這是一部根據真實故事而改編的一部電影。在2010上映,一經上映,獲得了高度的讚揚。電影將1976年那段「恐怖」的事情又搬回熒幕上,23秒死亡24萬人,這次大地震帶給人們的震撼,難以置信,不堪回首。這部電影讓大家重新感受大自然的威力,生命的脆弱,人性的掙扎。
  • 地震前兆――地震光
    科學現象解釋: 低空大氣 發光,或光反射 現象的一種,為特殊自然現象,也可定義為自然科學現象,目前有大量信息資料和科學試踐證明與地震有關,是地震前兆之一。屬地震科學知識和地震震兆科普知識範疇。地震光:也叫地光,是地震發生前的一種徵兆,地震光一般指地光。地光是指地震時人們用肉眼觀察到的天空發光的現象。地光在文獻中有不少記載。震前的地光現象非常突出。
  • 為什麼不能預報地震?地震學徹底完蛋?
    2008年5月11日星期日,對於成千上萬的人來說,這只是一個普通的日子。在過去的100年裡,地震已奪走了百萬人的生命,那麼為何我們不能計算出下一個大地震將要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呢?為何地震預報會如此困難?科學如何克服這個大自然的力量呢?
  • 地震,只要了解它,就不再可怕
    地震,這個自然現象可能每個人都體驗過。大地震因為其破壞性強,對人身安全造成威脅,大部分人都談虎色變。經歷過大地震的人們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未經歷過的人們,也期望能預測地震,很好的避開它。然而,以現代科學技術水平而言,地震是無法預測的,任何能預測的話語,尤其是把地震震級和發生時間說得十分精準的那種,首先要考慮是謠言。不過,我們可以了解地震,學會應對地震,這樣在大地震來臨時,我們的生存機會將會大大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