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5月12日
我們忘不了汶川大地震的痛
六萬餘同胞遇難
三十餘萬人受傷
數百萬人流離失所
那短短的三分鐘
無數家園瞬成廢墟
無數親人生離死別
無數孩子成為孤兒
災難面前
你我方明白生之脆弱
害怕之餘
我們應該做的首先應該是
認識地震
了解地震
才能在災難來臨時更有勇氣
地球的構造
地球像顆煮到半熟的雞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流黃蛋)蛋殼就好比地球的底殼,蛋白部分稱為地幔,蛋黃部分稱為地核
把雞蛋敲一敲,裂成一塊塊的蛋殼就像拼湊成地球外殼的「巖石圈」
而這一塊塊的部分稱為「板塊」
地震的原因
由於地下熱對流的作用
板塊動了起來
板塊動起來後
巖石圈的不同部分受到擠、壓、拉、伸、扭等力的作用
到了一定限度
某些部分受不了了
這些部分突然發生反彈、滑動
這時便產生了地震!
(地震來臨)
地震的4大分類
構造地震
由於地下深處巖石破裂、錯動把長期積累起來的能量急劇釋放出來,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傳播出去,到地面引起房搖地動。
這類地震發生的次數最多、破壞力也最大,佔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火山地震
由於火山作用,如巖漿活動、氣體爆炸等引起的地震。
火山活動區才有可能發生火山地震,佔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塌陷地震
由於地下巖洞或礦井頂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
這類地震規模較小,次數也不多
誘發地震
由於水庫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動而引發的地震。
地震帶分布
中國位於世界兩大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之間,受太平洋板塊、印度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擠壓,地震頻繁發生。
地震相關名詞
1、震源:地球內部地震波的發源地,即地震波的波源。對於構造地震來說,它往往是地震斷層發生破裂的區域。
2、震中:震源在地面上的垂直投影,地面上離震源最近的一點稱為震中。它是接受震動最早的部位。
3、震源深度:震源到地表的垂直距離叫做震源深度。通常將震源深度小於60公裡的地震叫淺源地震,深度在60 300公裡的叫中源地震,深度為300公裡以上的叫深源地震。震源越淺,破壞越大,但波及範圍也越小,反之亦然。
4、震中距:從地面上任一點到達震中的距離叫震中距。震中距越遠的地方受到的影響和破壞越小。
5、地震波:地震發生時,地下巖層斷裂錯位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激發出一種向四周傳播的彈性波。
6、震級:震級是指地震的大小,是表徵地震強弱的量度,是以地震儀測定的每次地震活動釋放的能量多少來確定的,通常用字母M表示。我國使用的的震級標準是國際通用震級標準,叫「芮氏規模」。
7、地震烈度:地震在地面造成的實際影響,表示地面運動的強度,也就是破壞程度。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而在不同的地方會表現出不同的強度,即地震烈度。例如1976年唐山地震,震級為7.8級,震中烈度為十一度;受唐山地震的影響,天津市地震烈度為八度,北京市烈度為六度,再遠到石家莊、太原等就只有四至五度。影響烈度的因素有震級、距震源的遠近、地面狀況和地層構造等。
8、地震序列:一次中強以上地震前後,在震源區及其附近,往往有一系列地震相繼發生,這些成因上有聯繫的地震就構成了一個地震序列。其中最大的一次地震稱主震;主震後發生的地震叫餘震。
根據地震序列的能量分布、主震能量佔全序列能量的比例、主震震級和最大餘震的震級差等,可將地震序列劃分為主震一餘震型、震群型、孤立型三類。
根據有無前震,又可把地震序列分為主震一餘震型、前震一主 震一餘震型、震群型三類。
01主震--餘震型
主震非常突出,餘震十分豐富;最大地震所釋放的能量 佔全序列的90%以上;主震震級和最大餘震相差0.7 2.4級。
02前震--主震--餘震型
主震發生前先有一些前震出現,這種主震--餘震型地震也叫前震--主震--餘震型地震。
03震群型
有兩個以上大小相近的主震,餘震十分豐富。主要能量通過多次震級相近的地震釋放,最大地震所釋放的能量佔全序列的90%以下。主震震級和最大餘震相差0.7級以下。
04孤立型
有突出的主震,前震和餘震次數少、強度低,震前異常表現也少,主震所釋放的能量佔全序列的99.9%以上(能量基本上是一次性地釋放);主震震級和最大餘震相差2.4級以上。
(來源:珠海市科技創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