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食鹽時,1元一袋和20元一袋有啥區別?這下終於弄明白了
和媽媽聊天時,她說過去買個東西,基本沒啥選擇,拿了就可以直接買單走人,現在買個東西,同個類型的有幾十上百種,選擇多了,反倒不知道怎麼挑了。想想特別有道理,選擇多了,也不一定是件好事,還要練就一身本領,從萬花叢中挑出那個「最對」的。
這讓我想起前幾天去超市買鹽,本來想著隨手拿一包就行,結果一到賣鹽的貨架旁,頓時傻了眼。先不說讓人眼花繚亂的包裝,光看鹽的名字,像什麼「加碘鹽」、「低鈉鹽」、「海鹽」、「湖鹽」等等(此處省略若干字),再看看價格,從1塊錢的鹽,到20塊錢的鹽都有,有些甚至還是進口的鹽,真是讓人瞬間犯了選擇困難症。
食鹽究竟該怎麼挑?
1塊錢的食鹽,和20塊錢的食鹽區別大嗎?
今天,懶喵就跟大家聊聊上面2個話題。
關於買鹽的3件事
要怕踩坑,就多學點知識成為行家,這個道理在買鹽這事上,也一樣通用。懶喵總結了下, 要想挑選到好鹽,有3件事是在買鹽時需要了解的。
第1件事:了解鹽的來源鹽,說白了,就是含有氯化鈉的液體經過蒸發後,水和氯化鈉發生分離,得到的固體就是鹽。在挑選食鹽的時候,我們通常會在鹽袋上看到諸如「湖鹽」、「海鹽」這類的字眼,它們指的都是製鹽用的「氯化鈉液體」來源於哪裡,最常見的有海鹽、湖鹽、巖鹽和井礦鹽。
顧名思義,海鹽的來源是海水,湖鹽的來源是鹽湖或者鹽湖滷水,巖鹽的來源是地殼中的鹽化石,而井礦鹽則是來源於地下天然滷水。我們平時吃的加碘鹽,多為海鹽或井礦鹽。
大家下次再看到諸如「海鹽」、「井礦鹽」這類字眼時,就知道它們泛指的是鹽的來源。至於哪種來源的鹽更好,其實主要成分都是氯化鈉,並沒有太大的區別。
第2件事:了解鹽的添加和第1件事相比,第2件事才是我們最該熟記於心的。前面說到,食鹽的主要成分為氯化鈉,但在製鹽的過程中,廠家還會在裡面添加一些其它的東西。添加的東西不同,起到的作用不同,懶喵就拿最常見的兩大類和大家做個對比。
類別一:加碘鹽 VS 無碘鹽
加碘鹽,指的是添加了一定比例碘酸鉀的鹽。咱們國家曾是碘缺乏病流行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為了預防碘缺乏,就採取了往食鹽中加碘的措施,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因此沿用至今。
然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日常攝取食物的種類越來越豐富,當中也包括很多含碘的食物,比如各種海產品。換句話說,碘元素的補充,無需通過加碘鹽就能完成。如果攝入的碘元素過多,還會造成甲亢或者甲減。
因此,選擇加碘鹽還是無碘鹽,主要看大家日常的飲食結構。比如對於生活在沿海地區,一日三餐都吃豐盛海鮮的朋友來說,選擇無碘鹽會更合適。
類別二:低鈉鹽
除了加碘鹽,低鈉鹽也是最常見的一種添加鹽,它是在加碘鹽的基礎上,額外添加了一定量的氯化鉀,起到「減鹽不減鹹」的作用。
食鹽中提供鹹味的主要是氯離子,通過添加氯化鉀,可以提升氯離子的含量,降低鈉離子的濃度,從而緩解因為鈉離子攝入過多造成的身體問題,又不會影響到鹽的鹹味。從這個角度看,低鈉鹽是更好的選擇,尤其適合中老年人和高血壓病患者。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心臟功能或腎功能不好的人群,不建議選擇低鈉鹽,因為額外添加的鉀元素對這兩類人群不太好。
第3件事:了解鹽中的抗結劑
在鹽的生產過程中,有些廠家會在鹽中加入一些起到抗結作用的食品添加劑,來抑制鹽結塊。一般來說,正規廠商生產鹽的時候,添加的抗結劑都在國家規定的安全範圍內,不會對人體造成太大傷害。不過從個人角度看,肯定是添加劑越少越好。
因此,在挑選食鹽的時候,記得看下鹽袋上的配料表,優選沒有添加抗結劑或者抗結劑添加較少的食鹽。大家可以記住一種物質,叫「亞鐵氰化鉀」,它是食鹽中最常添加的抗結劑。
1塊錢的鹽 VS 20塊錢的鹽
在了解了3件買鹽時必須知道的事情後,我們再回到前面提到的問題,1塊錢的鹽和20塊錢的鹽區別是否真的很大。
要說區別大, 也真的很大,因為它們打的噱頭不一樣。比如1塊錢的鹽,就是簡簡單單的鹽,而20塊錢的鹽,通常還會加上「加鈣」、「加鐵」甚至「來自XX國家XX地區的巖鹽」;要說區別小,也真的很小,最主要的成分都是氯化鈉,起到的最重要的作用都是增加鹹味。
回歸到鹽的本質,就是一種調味料,並且每人每天鹽的攝入量不能超過6克,從這個角度看,不要指望吃那點鹽,能補充到多少營養物質。無論是1塊錢的鹽,還是20塊錢的鹽,最主要的目的都是拿來提升鹹味的。
懶喵心得
在一番抽絲剝繭後,相信大家對挑鹽這事也有了更深一步的認識。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最簡單的挑鹽方法,就是從低鈉鹽或者無碘鹽中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同時優選沒有添加抗結劑的食鹽。此外,牢記一句話,無論鹽袋子上標了什麼噱頭,都沒法改變「鹽的本質就是調味用的」這一事實。
我是愛下廚的懶喵,今天跟大家分享了有關食鹽的小知識,希望對大家有用。如果喜歡懶喵的分享,歡迎收藏關注;關於美食,朋友們有哪些想要了解的小知識或者想法,也可以在評論區留言,祝朋友們天天好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