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核電池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有望明年投入使用

2021-01-09 國際電力網

「對於熱電材料研究的推動」將促進核電池的發展。

對不少人來說,核電池很可能是一個似懂非懂的概念。現在,我們就借著NASA在核電池技術上的最新突破,來好好了解一下這個「電池」到底是什麼樣子的。

JPL的一位材料工程師手裡拿著一個有4個熱電偶構成的熱電模塊。熱電偶很普遍,從家用電器到太空飛行器都有應用。

太空中既沒有充電站,也沒有那麼長的充電線可以從地球獲取電力。所以,高效、靈活而持久的電力系統一直是太空旅行的研究熱點。

「NASA需要長期可靠的電力系統來探索太陽系,」NASA噴氣推進實驗室(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JPL)的讓˙皮埃爾˙弗勒裡埃爾(Jean-Pierre Fleurial)說,「這對探索太陽系外圍行星尤其重要,那裡太陽光的強度只有地球軌道的幾個百分點。」

當太陽無法提供免費午餐的時候,太空飛行器們就只能自帶「盒飯」,而核電池正是一份性能優異的「盒飯」。

首先必須先說明一點,我們現在說的這個核電池裡,即沒有發生裂變反應,也沒有發生聚變反應,唯一有的只是衰變反應。

放射性元素在進行衰變時會產生熱量,這個時候如果配以熱電材料,就能夠將這些熱能轉化為電力。因此,這種核電池的專業名稱應該是放射性同位素熱電發電機(簡稱RTG),以下為了方便描述,統稱為核電池。

核電池系統(學名放射性同位素電力系統)正是基於這個原理來驅動太空飛船。NASA核電池系統所用的「燃料」(即放射性物質)為鈽-238的氧化物。

由於核電池的關鍵技術是將熱能轉化成電能,所以尋找好的熱電材料顯得至關重要。

方鈷礦材料(skutterudites)由於其優異的熱點性能,成為了現今太空電力系統研究的大熱點,這種先進材料也是下一代電力系統eMMRTG的主角。

所謂eMMRTG即「Enhanced Multi-Mission Radioisotope Thermoelectric Generator」,增強型多任務放射性同位素熱電發電機,說的再通俗一點,我們可以叫它增強型多任務核電池。

根據NASA官網10月13日的報導,最新基於方鈷礦材料的核電池將有望用於2017年「新疆界計劃」(New Frontiers)的最新任務。

當方鈷礦遇到核電池

1961年,美國首次將核電池應用於人造衛星。1977年,NASA發射了兩個攜帶核電池的姊妹探測器: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

如今,距地球160億公裡的旅行者號是航行最遠距離的探測器,而且它們仍在向宇宙更深處探索。時至今日,核電池已經助力太空飛行器完成了許多科學任務,其中包括2012年登陸火星的好奇號和2015年掠過冥王星的新視野號。

據悉,新型的eMMRTG核電池效率更高,能夠提供的電力要比裝在最新的火星車「好奇號」上的核電池多25%。而且,方鈷礦的自然降解率比目前MMRTG材料要慢。目前普通核電池的壽命大約為17年,如果用方鈷礦,則電池壽命可以增長一倍。

「有了更高效率的熱電系統就可以減少對鈽的依賴,我們也可以達到更深遠、更持久、更多元的目標,」噴氣推進實驗室的技術專家沙巴斯˙布克斯(Sabah Bux)說。

eMMRTG中的第一個「e」代表了「增強」(enhanced),而事實上,這個增強完全是由擁有獨特性質的方鈷礦材料帶來的。

那麼方鈷礦材料的神奇之處到底是什麼呢?

熱電材料往往要求高導電性和低導熱性,這在普通材料中一般很難兼得。比如說,銅的導電性很強,但導熱係數卻太大;玻璃的絕熱性很好,但卻不導電。因此,它們都不是理想的熱電轉換材料。

而方鈷礦導電能力堪比金屬,但傳熱性又如同玻璃,此外,它可以產生很高的電壓,簡直就是為熱電材料而生的。

「我們需要導電性與絕熱性兼具的高溫材料,」布克斯說,「方鈷礦具有非常複雜的晶體結構(偏方復十二面體,聽起來是不是就很複雜),它正是我們需要的理想材料。」

從太空到地球

基於方鈷礦材料的巨大優勢,JPL正在研究如何將方鈷礦做成熱電偶。熱電偶是利用原件內部溫差而產生電壓的裝置。與其它材料相比,方鈷礦熱電偶能以較小溫差產生同等電力。因此方鈷礦熱電偶的熱電效率更高。

好奇號的電力系統採用的是MMRTG。768根碲合金製成的熱電偶朝同一方向圍成一圈,都對著發電機中心的熱源(即衰變原料儲藏器)。增強型MMRTG,即eMMRTG系統熱電偶數量同樣是768,不同的只是材料換成了方鈷礦。

2015年底,方鈷礦熱電偶通過了NASA的首次審查。如果它能在2017年和2018年通過進一步審查,eMMRTG將被用來執行NASA「新疆界計劃」的下一個任務。

除了用以太空計劃外,熱電材料在地球上的應用前景同樣廣闊。

「方鈷礦可以將廢熱轉化為有用電力,進而提高能量效率,」JPL的一位負責人說道。

比如,將汽車尾氣的熱量轉化為電能可以給汽車電池充電,這樣汽車還能更省油。像陶瓷和玻璃處理等高溫環境的工業進程同樣可以用方鈷礦收集廢熱。2015年,紐約一家公司就從JPL獲得了高溫熱電材料的專利許可。

「過去20年內,熱電領域蓬勃發展,這在JPL尤為明顯,」弗勒裡埃爾說,「這方面和很多重大科學突破。這種材料不但能應用於航空領域,同時還能造福美國工業,我們感到很榮幸。」

原理解釋

何謂熱電材料?

熱電材料是能將材料溫差與電能相互轉換的材料。

何謂熱電偶?

傳統熱電偶有兩種不同熱電材料連接而成。當熱電偶受熱時,兩種不同導熱率的材料有不同的溫度,在連接點就形成了溫差。這種溫度梯度會導致電子定向移動而產生電動勢,將部分熱能轉換為電能。

熱電偶是如何工作的?

熱電偶在日常生活中很普遍,熱水器、電烤箱都有用到熱電偶。家用電器的熱電偶效率一般很低,它們產生的電壓很小,電流也極其微弱。與之相比,方鈷礦熱電偶的效率要高得多,它在很小的溫差下就能產生有效電壓。

NASA希望方鈷礦熱電偶內部產生的電力是方波型的,有明顯的上升沿和下降沿以及平頂段。熱電偶的熱量從高溫端傳到低溫端,在導體端部幾乎沒有電流,在熱電偶中間卻有穩定均勻的電流。

「這就像有一冷一熱兩個相鄰的房間,」JPL的布克斯說,「人群(電子)從熱房間像冷房間轉移。人群(電子)定向移動就形成了電流。」

將很多熱電偶再相互連接起來,就會獲得可觀的電流。熱電偶使用的熱源也很多樣,溫度從200℃到1000℃不等。

相關焦點

  • 全球核電池技術進展初探
    隨著新型熱電材料的開發已經電池結構改進,有望對熱電式電池性能進行提升。美國維吉尼亞技術大學機械工程系的Tariq R.Alam等人[1]開發了一種使用佩內洛普的蒙特卡羅源模型來研究不同的氚金屬化合物,以更好地設計 betavoltaic 電池(射線電池)的放射性同位素源。源模型考慮了源中β射線的自吸收,預估了各種源厚度的平均 β射線能量、β射線漲落、源功率輸出和源效率。
  • 未來的電池技術會有哪些重大突破?反物質電池強大到你無法想像
    其實不是,正好相反,近年來,人類對電池技術投入的科研人員和資金是在不斷加大的,都是期望著能夠在電池領域有一個重大的突破,但可惜發展並不快,相比起其它科技的發展速度,電池技術的發展是非常慢的。我們現在仍然沒有走出傳統電池技術的框架,依然延續著對鋰電池進行電量的延續,科學家能夠做到的也只是通過提高電池的使用壽命,或者解決CPU和屏幕等其它耗電方面的問題,在電池本身的技術上並沒有重大的突破。當然這並不是說科學家不努力,科學家也是每天不停地研究電池技術,想要弄出劃時代的新型電池。
  • 臺積電2nm工藝重大突破!2023年投入試產
    根據最新報導,臺積電已經在2nm工藝上取得一項重大的內部突破,雖未披露細節,但是據此樂觀預計,2nm工藝有望在2023年下半年進行風險性試產,2024年就能步入量產階段。臺積電還表示,2nm的突破將再次拉大與競爭對手的差距,同時延續摩爾定律,繼續挺進1nm工藝的研發。
  • 美國能源部為NASA 重啟核電池生產
    美國能源部將在2019年生產新的以鈽-238為燃料的核電池以供NASA深空探測任務使用,但產量將會增幅緩慢,而且NASA還沒有明確未來小型深空探測項目是否會使用到鈽-238。8月25日美國能源部的官員向NASA外行星評估小組OPAG透露:2016年年初,位于田納西州的能源部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將重啟停產27年的同位素生產,為未來宇航局的深空探測計劃提供核電池,其中明年初生產的第一批同位素將是測試性質的樣品。在太陽系木星軌道以遠的地方,探測器因距離太陽遙遠而無法使用太陽能電池板,只有依靠核電池RTG。
  • 我國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
    中國證券網訊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和北京大學相關研究人員組成的聯合團隊在超冷原子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大突破。中國科大-北大聯合團隊在國際上首次理論提出並實驗實現超冷原子二維自旋軌道耦合的人工合成,測定了由自旋軌道耦合導致的新奇拓撲量子物性。
  • 河南可見光通信技術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組圖)
    (原標題:河南可見光通信技術研究取得重大突破(組圖))
  • 核電池為什麼普及不了_核電池有哪些技術難點|蒲迅技術
    按提供的電壓的高低,核電池可分為高壓型(幾百至幾千V)和低壓型(幾十mV1V左右)兩類按能量轉換機制,它可分為直接轉換式和間接轉換式。更具體地講,包括直接充電式核電池、氣體電離式核電池、輻射伏特效應能量轉換核電池、螢光體光電式核電池、熱致光電式核電池、溫差式核電池、熱離子發射式核電池、電磁輻射能量轉換核電池和熱機轉換核電池等。
  • 伊朗稱掌握核電池製造技術 明年可量產
    據新華社11月12日報導,伊朗媒體11日報導稱,伊朗原子能組織掌握了原子能電池製造技術,有望實現原子能電池規模化生產。 伊朗原子能組織高級顧問扎雷安當天在伊朗城市沙赫爾庫德考察時表示,該組織已經全面掌握了製造原子能電池的技術,伊朗已躋身世界原子能電池研發國家的行列。
  • 核電池為什麼普及不了_核電池有哪些技術難點
    打開APP 核電池為什麼普及不了_核電池有哪些技術難點 發表於 2017-12-22 08:54:00 按提供的電壓的高低,核電池可分為高壓型(幾百至幾千V)和低壓型(幾十mV—1V 左右)兩類按能量轉換機制,它可分為直接轉換式和間接轉換式。 更具體地講,包括直接充電式核電池、氣體電離式核電池、輻射伏特效應能量轉換核電池、螢光體光電式核電池、熱致光電式核電池、溫差式核電池、熱離子發射式核電池、電磁輻射能量轉換核電池和熱機轉換核電池等。
  • 臺積電2nm製程研發取得突破 將切入GAA技術
    據報導,臺積電衝刺先進位程,在2nm研發有重大突破,已成功找到路徑,將切入環繞式柵極技術(gate-all-around,簡稱GAA)技術。   三星已決定在3nm率先導入GAA技術,並宣稱要到2030年超過臺積電,取得全球邏輯晶片代工龍頭地位,臺積電研發大軍一刻也不敢鬆懈,積極投入2nm研發,並獲得技術重大突破
  • 義大利生產的首架民用傾旋翼機或將於明年投入使用
    打開APP 義大利生產的首架民用傾旋翼機或將於明年投入使用 發表於 2019-04-18 16:19:04 最新消息顯示,首架民用傾旋翼機有望明年正式投用,有可能用於緊急醫療、搜救任務及商務差旅等領域。 據報導,紐約前市長、億萬富翁麥可·布隆伯格就有意「入手」一架傾旋翼機。有了它,布隆伯格就可以隨時在家裡登機,以超過300英裡/小時的速度飛往1000英裡以外的地方開會。只要大約3小時,他的專機就可以在會議地點的停機坪降落——傾旋翼機的起降是不需要機場的。
  • 中科院:我國加速器低溫超導技術已取得重大突破
    新華社北京6月14日電(記者吳晶晶)記者日前從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獲悉,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重大改造工程(BEPCII)的三臺超導磁體聯合勵磁調試獲得成功。這標誌著我國加速器低溫超導技術取得重大突破,表明我國工程人員已掌握了加速器低溫超導技術,完全有能力自行設計、製造大型低溫超導磁體。    據介紹,BEPCII共有兩套低溫超導設備
  • 怎麼樣在關鍵核心技術創新上取得重大突破?原創
    仔細分析當今中國、著名科研院所實驗室也很多、三十多年來、每年都投入天文數字的科研費用,也還是沒有在關鍵核心技術創新上、取得重大突破的根本原因。精準推理、判斷、指出,這主要就是因為、我們的科學研究、科技創新、關鍵核心技術攻堅的,道路、方向、政策路線定位,存在著十分嚴重的、捨本逐末問題。
  • 下一場「核戰爭」 主角是核電池
    City labs 的 CEO Peter Cabauy 此前接受採訪稱,貝塔伏特電池技術正在重新興起,因為半導體材料已經取得了很大進步。「早期的半導體材料不足以將電子從β衰變轉換為可用電流。」基於半導體材料技術的進步,在全球範圍內一些企業也開始立志將核電池商業化,這些「玩核」的公司,也逐漸浮出了水面。
  • 國內核電池技術仍需努力,天問一號火星車只用太陽能電池供電
    早在幾十年前,美國就開始對火星的探索,在1975年便將海盜號系列火星探測器送上火星;而中國在航天技術上起步較晚,經過不斷地努力,7月23日將中國第二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送上太空,按照計劃,天問一號將在明年2月登陸火星。
  • 中國天眼FAST獲重大成果 明年將向世界開放
    其靈敏度為全球第二大單口徑射電望遠鏡的2.5倍以上,對促進我國天文學實現重大原創突破具有重要意義。FAST的順利運行,使我國相關科研團隊迅速成為國際快速射電暴領域的核心研究力量。記者獲悉,中國天眼FAST最新的觀測揭示了宇宙毫秒無線電爆發的新物理,研究成果正陸續發表於國際科學期刊《自然》雜誌上。
  • 研發海洋潮流能技術 獲重大突破
    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浙江日報、浙江衛視、香港衛視、大公報等四十餘家中央、省、市各級媒體紛紛大篇幅報導了LHD項目所取得的重大突破。國際同行高度關注,海洋潮流能技術強國——英國駐廣州領事館投資領事連連嘆服。美國、英國、法國、日本、義大利等海洋能技術強國的研究機構、公司紛紛前來觀摩交流。
  • 中國在微光夜視領域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光電陰極的靈敏度大幅度的提高,性能參數達到了國內弱光圖像增強器的最高技術參數。標誌著國產高性能微光圖像增強器核心關鍵技術取得重大突破。NVT-7弱光像增強器採用新型的光電陰極組件,使光電陰極的靈敏度提高了一倍,近紅外光譜段響應特性得到明顯提高,夜間檢測能力大大提高。
  • 量旋科技努力在超導量子技術上取得突破 明年或將發布的首臺超導...
    量旋科技努力在超導量子技術上取得突破 明年或將發布的首臺超導量子計算機 林志佳 發表於 2020-12-28 17:55:02 在量子計算將改變世界,並革新醫學、通信和人工智慧技術的夢想風口下,中國正尋求打破美國
  • 武漢多倍體水稻育種取得重大突破 "胖"米有望上餐桌
    人民網武漢9月14日電 (周雯)9月13日,從湖北大學、武漢市農科院聯合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武漢多倍體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進展,解決了結實率低的瓶頸制約,大而優的「胖」米有望3到5年內端上市場餐桌。此外,聚焦多倍體生物育種與創新,首次全國多倍體生物育種學術研討會將於9月24日、25日在湖北大學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