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所未見的新黑洞!引力波天文學又創奇蹟

2020-11-24 騰訊網

2019年5月21日,雷射幹涉儀引力波天文臺(LIGO)和室女座引力波天文臺(Virgo)同時探測到一個令人震驚的引力波信號,它不僅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引力波,也刷新了引力波最遠距離的記錄。更重要的是,該信號向我們透露了一類前所未見的黑洞!

雙黑洞併合藝術畫(來源:LIGO/Caltech/MIT/R. Hurt (IPAC))

編號為GW190521的引力波事件由位於美國的升級版LIGO和位於義大利的升級版Virgo共三個臺站同時測得,信噪比達到14.7,換算成誤警率(出錯概率)的話為4900年一次。如果使用雙星旋近模型來擬合,那麼產生這次引力波的很有可能是兩個較大質量的恆星級黑洞,質量分別為太陽的85倍(置信區間71~106)和66倍(置信區間48~83),而併合後的黑洞質量約為太陽的142倍(置信區間126~170),釋放出的引力波能量相當於8倍太陽質量。

GW190521引力波事件可能產生了中等質量黑洞。圖中紫色表示通過電磁波發現的黑洞,藍色表示通過引力波發現的黑洞,黃色表示通過電磁波發現的中子星,橙色表示通過引力波發現的中子星。左側數軸表示質量。(來源:LIGO-Virgo/Northwestern U./Frank Elavsky & Aaron Geller)

黑洞的質量有著天壤之別,從小到大可以分為微型黑洞(通常是指宇宙大爆炸後產生的原初黑洞)、恆星級黑洞中等質量黑洞超大質量黑洞。然而,目前實際觀測到的只有兩類,要麼是恆星級黑洞,要麼是超大質量黑洞。顧名思義,恆星級黑洞的質量與恆星相當,只有太陽質量的幾倍到幾十倍;而所謂超大質量黑洞被認為是至少比太陽重幾千倍,最高可達數十億倍。超大質量黑洞位於星系的核心(如銀河系中心黑洞質量約為420萬太陽質量),上千億顆恆星的運動由它們所主宰。你有沒有發現,在「幾十倍」與「幾千倍」之間,「幾百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卻是個斷檔——介於「恆星級黑洞」與「超大質量黑洞」之間的「中等質量黑洞」去哪兒了呢?這是天文學中一個令人費解的謎團。如果GW190521引力波事件的發生過程確如模型描述的那樣,生成了一個142倍太陽質量的黑洞,那麼它將是人類有史以來首次記錄到一個中等質量黑洞的誕生!

LIGO與Virgo聯合探測到的引力波事件。GW190521來源於兩次恆星級黑洞的併合,它們的產物是一個質量約為142倍太陽質量的黑洞,這是人類首次捕捉到中等質量黑洞。(來源:LIGO/Caltech/MIT/R. Hurt (IPAC))

奇怪的事情還不止於此。理論認為,恆星級黑洞在大質量恆星晚年坍縮與爆炸過程中形成。不過理論也指出,不同級別大質量恆星的最終結局略有不同,但有個特殊現象——要麼不產生黑洞,如果產生黑洞,質量要麼小於65倍太陽質量,要麼大於130倍太陽質量。這一質量空白的現象叫做「對不穩定性質量間隙」(pair instability mass gap)。具體怎麼回事呢?【注意前方高能,想了解的可閱讀下面這段,不想了解的記住結論後直接跳過下一段。】主要原因是質量十分巨大的恆星存在對不穩定性(pair instability)。

如果恆星質量不超過太陽的100倍,它們會以普通的超新星終了此生(根據具體機制上的差異也可分成好幾種)。如果質量達到100~130倍太陽質量,恆星壓力和溫度會觸發所謂脈衝收縮,加速熱核反應進行,同時產生少量正負電子對,這就是不穩定對。這個過程很神奇,與正反物質湮滅是相反的——當兩個高能光子發生碰撞,能量轉化為粒子,即一個電子和一個正電子。這個級別的恆星中,不穩定對的數量不足以摧毀恆星,但會迫使恆星向外拋出部分質量,直到核心質量小到能夠產生正常的II型超新星。上述兩個級別的大質量恆星在超新星爆炸後坍縮形成的黑洞質量上限為65倍太陽質量。當恆星質量達到太陽的130~250倍時,能產生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極為特殊的超新星類型,即不穩定對超新星,大量的高能光子(伽馬射線)碰撞產生自由電子和正電子,大大削弱了核心熱壓力,坍縮造成核心極度壓縮,在僅僅以秒計算的時間內,偌大的恆星內核完全燃燒,發生劇烈的熱核爆炸,趁引力勢能尚未控制局面的時候,熱能已經得到完全釋放,恆星被完全摧毀,甚至都不會產生黑洞。當恆星質量超過250倍太陽質量時,晚年恆星核心產生一種所謂光致蛻變的機制,極端高能的伽馬射線和原子核作用,使原子核進入受激態,鐵原子核被無情擊碎,蛻變成氦原子核和中子,甚至隨著溫度上升氦原子核也會被高能伽馬射線擊碎蛻變。這是一個與核聚變完全相反的過程,其結果是恆星在短到只有零點幾秒內就被瓦解,核心直接形成黑洞,恆星的外圍質量則成為吸積盤或超新星。這樣的黑洞質量至少有130倍太陽質量

於是,問題來了,產生GW190521引力波事件的兩個主角黑洞,質量可能都超過了太陽的65倍,它們是如何形成的呢?我們的選擇有兩個,一是由巨大質量的恆星坍縮形成,但勢必要對當前理論進行適當修改。二,這兩個黑洞都分別來自更小質量的恆星級黑洞的併合,也就是說,它倆可能是「黑二代」,它倆併合後的中等質量黑洞就是「黑三代」。這一解釋無需修改理論,同時也符合黑洞分級併合的猜測,黑洞會像貪吃蛇一樣越吃越大,那些超大質量黑洞不必「一口吃成個胖子」。這一猜測可能性更大些,因為研究人員測量了此次引力波中兩個黑洞的自旋情況,它們的自轉軸並不平行,造成它們旋近軌道並不穩定,這暗示著它們並不是一對雙星,可能有著更為複雜的過往歷史。

GW190521引力波事件中併合的兩個黑洞自轉軸並不完全一致。這副藝術畫中背景描繪了一個星團,表示兩個黑洞可能處在一個相對緻密的星團中。(來源:Raúl Rubio/Virgo Valencia Group/The Virgo Collaboration)

GW190521引力波信號持續時間僅0.1秒,信號峰值處頻率為60Hz。如果把引力波信號轉換成聲音,前幾次引力波事件中的黑洞併合猶如鳥鳴般的「啁啾」,那麼這次好比「砰」的一聲悶雷。信號則足夠強勁,研究人員推測足有等同於8倍太陽質量的能量轉化成了引力波,向整個宇宙蕩漾開去。模型推測,這個引力波來自於5.3Gpc(吉秒差距 ),相當於70億光年外的一個星系,不過我們並不能確定到底是哪一個星系。至於這種中等質量黑洞是不是處在形成超大質量黑洞的中間過程,或者說它位於某個星系的某個緻密星團中,那裡正在演繹大質量恆星的蛻變,我們不得而知。我們只知道,這次交上了好運,根據目前的認知,類似事件發生的頻率並不高,你可以這樣理解,在一個長寬高約32.6億光年的宇宙立方體中,產生類似引力波信號的概率為每年0.13次(0.13 Gpc-3yr-1)。

GW190521是迄今探測到最大質量黑洞併合事件(來源:D. Ferguson, K. Jani, D. Shoemaker, P. Laguna, Georgia Tech, MAYA Collaboration)

一次引力波事件一下子挑戰了兩個黑洞「無人區」!這會讓人無比興奮的。現在LIGO/Virgo已經常態化運行,發現了越來越多的引力波事件,我們對黑洞的認識也越來越多,樣本也越來越多,這會讓我們一步步接近答案,揭開中等質量黑洞和超大質量黑洞的身世之謎。

相關焦點

  • 引力波天文學才剛剛起步
    這次碰撞在電磁波譜的一系列波段產生「火花」,被世界各地的望遠鏡記錄到,從而開啟了「多信使」天文學的新紀元。在第二次探測後的四年裡,LIGO和Virgo獲得了大量引力波數據,這是巨大的寶庫,改變了我們對黑洞和中子星的理解。然而,這些數據僅僅是開始。
  • NSR專題|引力波天文學(特邀編輯:武向平)
    大家都說引力波天文學時代已經開始,傳說中的引力波新信號也是除了LVC之外人盡皆知的公開秘密。人人都想趕上這新時代,但是引力波天文學的新天地裡,又會有怎樣的絢麗風景呢?以下是知社為您奉上的《高頻引力波天文學之系列科普與科學發現解讀》,快來看看吧!
  • 黑洞引力波源合併產生劇烈爆炸,科學家觀察到中質量黑洞
    海外視頻網站ladbible於9月2日新發布了一段太空視頻,視頻內容顯示,美國科學家在太空中再次探測到了引力波,而此次引力波之所以被探測到,是由於兩個黑洞的「巨大引力波源」合併,產生了相當於8個太陽能量的巨大爆炸,從中心向宇宙中擴散出強烈的衝擊波。
  • 2020年天文學發現大事回顧——宇宙最神秘天體之黑洞篇
    奇蹟般的2020年即將過去,(完稿時已經過去了……)我很喜歡這個年份,看著很舒服,情人年有木有 (^_^)。到了這一年的最後一天了,有點不舍,但時間之河奔流不息,從來沒有人能在時間裡停留。不過,有一個地方能無限放慢時間的腳步,那裡的時間永恆不變,那地方就是黑洞的邊界——事件視界。
  • 引力波探測到新的黑洞類型,這可能改變我們對宇宙的看法
    在70億光年之外,一對碰撞的黑洞在一個閃亮的引力波盤上釋放出來,這是黑洞天文學中最受歡迎的發現之一:極其難以捉摸的「中等質量」黑洞,它位於恆星質量的黑洞和超大質量之間。LIGO和Virgo幹涉儀在2019年5月21日探測到來自碰撞的引力波信號,與之前的碰撞探測相比,它非常短。但經過艱苦的分析後發現,合併的產物是一個質量約為太陽142倍的黑洞,而創造它的兩個物體的質量分別為太陽的66和85倍。這比五年來我們首次探測到引力波以來發現的任何黑洞碰撞都要大。
  • 引力波探測器探測到史上最大黑洞「怪獸黑洞」:比太陽重150倍
    國際天文學界表示,去年5月21日用LIGO和Virgo兩臺引力波探測器探測到一個史上最大黑洞怪獸黑洞,比太陽重150倍。科學家認為這個巨大的黑洞... 國際天文學界表示,去年5月21日用LIGO和Virgo兩臺引力波探測器探測到一個史上最大黑洞「怪獸黑洞」,比太陽重150倍。
  • 引力波測到兩個黑洞合成最大「怪獸黑洞」,比太陽重150倍
    國際天文學界表示,去年5月21日用LIGO和Virgo兩臺引力波探測器探測到一個史上最大黑洞「怪獸黑洞」,比太陽重150倍。科學家認為這個巨大的黑洞是由兩個較小的黑洞組合而成,其中一個是太陽體積的85倍,另一個是太陽體積的66倍。
  • 天文學 | 脈動白矮星、黑洞和星際旅行
    他們當之無愧,因為獲獎者改變了宇宙學的研究藍圖,並開創了系外行星天文學的整個新分支,你可以在 Handbook of Exoplanets (2018) 中閱讀。如果你想了解宇宙學家如何向朋友和家人解釋宇宙,請閱讀 Karim Malik 的新書How Cosmologists Explain the Universe to Friends and Family  (2019)。
  • 引力波回聲,證實霍金量子黑洞的假設,或與相對論預測截然不同!
    引力波信號中的"回聲"表明,黑洞的事件視界可能比科學家目前認為的要複雜得多。滑鐵盧大學研究報告表示:首次試探性地探測到了這些引力波回聲,這些引力波回聲是由新形成黑洞周圍的微觀量子「fuzz」造成。引力波是時空結構中的漣漪,由空間中質量大、緻密的天體的碰撞產生(如黑洞或中子星等)。
  • 【科學講座】陸由俊:黑洞與引力波
    本次講座的主題是「黑洞與引力波」。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引力波天體物理」研究團組首席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崗位教授陸由俊老師生動地向同學們介紹起黑洞與引力波。  講座伊始,陸老師從時空開始講起。牛頓堅持絕對時空觀,三維空間就像是重複的方格,而格點上都有著時鐘。但在幾百年後,愛因斯坦提出了等效原理,進而得到了廣義協變原理和場方程,發現了彎曲的時空。
  • 黑洞的力量到底來自哪裡?扭曲的時間和空間,在這裡一切皆有可能
    圖片來源網絡要研究黑洞,引力波絕對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存在引力波應該能夠穿透那些電磁波不能穿透的地方所以猜測引力波能夠提供給地球上的觀測者有關遙遠宇宙中有關黑洞和其它奇異天體的信息。而這些天體不能夠為傳統的方式,比如光學望遠鏡和射電望遠鏡,所觀測到,所以引力波天文學將給我們有關宇宙運轉的新認識。尤其,引力波更為有趣的是,它能夠提供一種觀測極早期宇宙的方式,而這在傳統的天文學中是不可能做到的,因為在宇宙再合併之前,宇宙對於電磁輻射是不透明的。
  • 新發現找到宇宙中最大的黑洞,從木星開始由引力波尋找到最大黑洞
    四個世紀後,科學家們通過尋找引力波,正經歷著對黑洞認識的類似轉變引力波在搜尋以前未被發現的比太陽質量大數十億倍的黑洞時,美國航天局噴氣推進實驗室(JPL)物理學和天文學助理教授、前天文學家史蒂芬·泰勒與北美納米赫茲引力波觀測站(NANOGrav)合作,通過找到精確的位置—
  • 新發現引力波可研究黑洞如何配對
    科技日報北京4月21日電(記者劉霞)據美國《科學》雜誌網站近日報導,科學家探測到迄今最奇特黑洞對——兩顆黑洞質量相差2倍多並和產生的引力波。研究人員稱,新發現引力波擁有多個頻率,再一次證實愛因斯坦引力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此次事件也可以幫助理論家釐清黑洞對如何形成。
  • 兩個超大黑洞在未來的可能對撞將產生宇宙最強引力波
    即使發生對撞前,這對黑洞產生的引力波強度也遠超此前探測到的小規摸黑洞和中子星合併產生的引力波。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用於探測引力波超大質量黑洞對的發現者之一、紐約熨鬥研究院計算天體物理學中心的副研究科學家奇亞拉·曼加萊利表示:「超大質量黑洞對能夠產生宇宙內最猛烈的引力波。它們產生的引力波強度是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探測到的引力波的100萬倍。」
  • 2017年天文學熱點回眸,2018年期望得到首幅黑洞圖像
    從最初的2.5cm口徑望遠鏡,到目前最大10m口徑的光學望遠鏡,觀測波段從最初狹窄的可見光擴展到從射電、紅外、紫外到X射線和γ射線全部電磁波段,觀測手段從光子擴展到粒子,尤其新近探測到的引力波,打開了一個探索宇宙的新窗口。天文學是一門觀測的學科,天文觀測設備的先進程度決定著天文學的水平程度。
  • 引力波回聲,證實霍金量子黑洞的假設,或與相對論預測截然不同?
    滑鐵盧大學研究報告表示:首次試探性地探測到了這些引力波回聲,這些引力波回聲是由新形成黑洞周圍的微觀量子「fuzz」造成。引力波是時空結構中的漣漪,由空間中質量大、緻密的天體的碰撞產生(如黑洞或中子星等)。滑鐵盧大學物理學和天文學教授尼亞耶什·阿夫肖迪(Niayesh Afshordi)解釋說:
  • 科學:引力波探測到最大和最遙遠的已知黑洞碰撞
    導語:一個國際科學家小組已經探測到了引力波,這是由愛因斯坦預測的時空扭曲造成的,這是由於未檢測到的更大和更遠的黑洞碰撞造成的。殘酷的衝擊形成比太陽大的新的約80倍大約9000萬光年遠孔。此外,研究人員還檢測到 其他三個黑洞合併的信號。到目前為止,因為 第一個引力波被發現於2015年9月 , 迎來的一個 天文學的新時代這種方法已經允許以揭示存在的恆星質量和黑洞十個兼併 中子星,茂密的球形遺蹟和恆星的崩潰。
  • 引力波探測器或許檢測到了中子星和黑洞的碰撞
    在啟動第三次觀測後,室女座引力波探測器和兩個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站已經探測到了5個潛在的引力波信號。包括3種可能的碰撞,黑洞之間的的碰撞,一對中子星的碰撞,中子星與黑洞的碰撞。雷射幹涉引力波觀測臺和室女座科學聯合會正在幾近實時地公開發布他們的探測結果,這樣世界各地的天文學家就可以立即跟進自己的觀測結果。
  • 什麼是引力波?
    愛因斯坦在100年之前預言存在引力波,但是,由於引力波攜帶的能量很小,強度很弱,物質對引力波的吸收效率又極低,一般物體產生的引力波,不可能在實驗 室被直接探測到。舉例來說,地球繞太陽相互轉動的系統產生的引力波輻射,整個功率才大約只有200瓦,而太陽電磁輻射的功率是它的1022倍。 測量到引力波的意義非凡,首先,這意味著科學家們可以通過它來進一步探測和理解宇宙中的物理演化過程,為恆星、星系、乃至宇宙自身現有的演化模型,提供新的證據,有一個更為牢靠的基礎。
  • 引力波再立功,理論中的黑洞被發現,科學家的疑惑解開了
    最近,科學家們終於找到了迄今為止最有力的中等質量黑洞證據之一,在一次極為短暫的引力波中,科學家們發現了這個神秘的天體。LIGO和Virgo幹涉儀是當今世界測量引力波最強大的設備之一,正是它們,在歷史上首次證實了愛因斯坦所預言的引力波。2019年5月21日,它們再一次探測到了引力波,科學家們當時就發現,這一次的引力波不同尋常。它的不同之處,就在於持續的時間非常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