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伴隨著「國培計劃」示範性項目的實施,浙江師範大學高中語文教師培訓團隊已培育高中語文優秀骨幹教師近500名。優秀的國培學員又示範帶動了身邊的教師,促進了課程教學改革的落實,展示出「國培計劃」廣泛聯通、多向輻射的教育與社會價值。
建一室而育百千骨幹教師
經過國培磨鍊,一些優秀學員的教育教學日漸精進,先後建立起名師工作室,輻射助推了一大批青年教師的成長。相關名師工作室有三種類型:政府出資支持、學校投入幫扶、民間自助發展,它們都是教師自我發展與展示的平臺,從而形成「名師育名師」的國培效應。
浙江溫州五十一中學教師鄭可菜赴浙師大參加「國培計劃」後,逐步摸索出教師工作坊、名師工作室的組織與運作技巧,能得心應手地解決遇到的多方面問題:從工作室網頁設計到前瞻性研究課題的確立,從活動安排到成果推廣,一切顯得井井有條。她先後被浙江師範大學特級教師導師工作站聘為核心成員、被浙江省教育廳選拔為網絡名師工作室主持人。鄭可菜名師工作室培育了省級教壇新秀唐文秀、鄭一舟等一大批優秀青年骨幹教師,因成效顯著被評為浙江省優秀網絡名師工作室。
江蘇南菁高級中學教師寇永升曾是「國培計劃」示範性項目浙師大高中語文班的班長,培訓結束後,學校讓他負責全校師資隊伍建設工作。他充分利用浙師大的相關資源,開展了多種形式的跨學科教學研討活動,有效促進了青年教師的成長。
江蘇鹽城中學教師李仁甫參加國培學習後,深化並提升了自創的「生成教育」理論,其後又自掏腰包,相繼建立了8個「生成語文」QQ千人大群和微信500人大群,從而建立了跨地域的「網絡名師工作室」,全國近萬名教師通過群講座、群研討、群辯論、資料共享等途徑參與「生成語文」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在此基礎上李仁甫又創建了「咱們的語文」微信公眾號,這個公眾號上兩年來已發表優秀學生習作近百篇、教師專題文章數十篇。
磨「三課」提升種子教師綜合實力
浙江師範大學高中語文教師培訓團隊期望將參訓教師培育成「種子教師」,這些「種子教師」回到原本工作的學校後,又能有效帶動身邊教師提升教學技能,充分體現出國培的輻射效應。為了切實提高參訓教師的綜合實力,浙師大教師團隊特別重視「三課」建設,即:學術講座課、技能培訓課、教學示範課。學員參加培訓過程中,浙師大培訓團隊除了為學員安排常規課程外,還根據每位參訓者的實際情況,針對個人短板進行個性化的強化培訓,搭建各種平臺,幫助學員依託「三課」提高自身綜合實力,進而有能力在培訓結束後,培訓其他教師。
雲南師大附中教師王宏瑜非常注重提升自己的學術講座能力,參訓結束後,她在昆明市高中語文教師相關培訓項目開設的學術講座很受歡迎。她深有體會地說:「浙師大導師們當時精心幫我打磨的學術講座課,表面看只是一堂課,卻成為我終身受用的奠基課。」
浙江紹興魯迅中學的李莉在浙江師範大學「國培計劃」教師工作坊相關項目培訓期間,與導師和其他學員合作,精研細磨了幾堂富有創意的教學示範課,其中《細節寫人,精神立人》作文教學課,在省內外多次展示後參加全國文學課堂大賽和微課大賽,均獲一等獎。
近年來這些學員逐漸成長為名師,他們連續幾次都受到浙師大的邀請,返校開辦講座。因為來自一線,都有參與國培的共同經歷,他們的講座非常接地氣,案例豐富,可操作性強,讓參訓教師受益匪淺。
重教研勤搭橋而成引路名師
浙師大重視國培學員教學研究能力的有效提升:一方面學員的教研成果能給廣大中小學教師提供可借鑑的經驗,另一方面優秀學員鍥而不捨的研究精神能給予一線教師以鼓勵與啟迪。
年過五旬的山西代縣中學教師賈旭是浙江師大國培學員中最年長的一位,參訓前三年已是特級教師。賈旭說,原本以為自己已經革命到頭,可以吃老本了,國培成為他「二度發育」的一個轉折點,促使他重新踏上教育實驗與教學研究之路。在參與培訓過程中,賈旭不但積極撰寫教改文章,而且積極報名參加教師現場作文大賽,還獲得了特等獎。河南省焦作市第一中學教師李曉參加國培之後,努力將教學研究與教學實踐結合起來,他參加相關教學基本功競賽獲全國一等獎,同時其教研文章也在刊物上發表。據不完全統計,參加過「國培計劃」浙師大高中語文項目培訓的教師,先後獲得各種獎勵近百項,發表論文數百篇,出版論著數十部。很多參加過國培的教師為身邊教師樹立了「活到老學到老」不斷進取的榜樣。
一些參訓學員還積極為當地的教師牽線搭橋,有效促進了當地的師資隊伍建設。雲南彌勒四中教師馬紅剛在國培結束後的第二年便由普通教師晉升為副校長,第三年開始擔任彌勒四中校長。此後,他竭盡全力為本校教師培訓當「紅娘」。他說,希望本校更多的教師有機會接觸名師,同時期望更多的名師服務於教學一線。通過他的牽線搭橋,彌勒市一些骨幹教師得以赴浙師大參加教學研討活動,浙師大培訓團隊的專家專程赴彌勒開課講學。有效的多層次雙向互動,促使彌勒四中的師資水平有了較為顯著的提升,教學科研也取得了一些成果,第二年該校在教學評比中獲得紅河州高中教學質量綜合獎等多種獎項。
(作者單位:浙江師範大學教師教育學院)
《中國教育報》2019年05月08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