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忠日報 記者 丁寶萍
2016年8月,吳忠大地上發生了一件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事件——銀川至西安高速鐵路開建。該項目的建設,改變了整個寧夏沒有高鐵的歷史。
銀西高鐵吳忠站內停車的四條軌道都已鋪好。
作為寧夏首條高鐵,銀西高鐵牽動了無數人的目光。中鐵一局銀吳客專項目部作為「先行軍」進場施工,僅用24個月就完成了銀吳客專YWZQ-2標管段35.086公裡,建設包含路基9983米、涵洞25座、箱型橋6座、特大橋2座、大橋5座、中橋1座和車站站場2座的攻堅任務,為銀西高鐵提前鋪軌爭得時間,成為中鐵一局高鐵建設史上工期最短項目,書寫了銀西高鐵全線建設標段項目「八個第一」。
它的建設速度為什麼這麼快?背後有哪些故事?記者日前走進銀西高鐵施工現場,真實還原銀西高鐵創造「吳忠速度」背後的故事。
2016年8月19日,中鐵一局一紙調令,從全國各地抽調30多名精兵強將空降銀川,緊急召開銀吳客專項目徵拆現場動員會,吹響銀西高鐵建設「集結號」。
吳忠車站跨秦渠大橋。
施工中的吳忠車站跨秦渠大橋。
事情雖然已過去近3年,但提起那次抽調事件,中鐵一局銀吳客專項目一分部職工呂永江說:「當時,我還在山西參與中南通道項目,接到調令後,原本想著先回家安頓一下,沒想到領導讓我以最快速度趕往銀川。那一刻我就知道,這個項目一定是個大項目。」
和呂永江一樣,中鐵一局銀吳客專項目總工程師苟引勞也是臨時被抽調的。「第一天中標,第二天技術、管理人員全部到齊。當時,在會議室裡,坐的都是高鐵建設人才,一場團體大作戰拉開了序幕。」提起那天,苟引勞記憶猶新。
人齊了,項目馬上開工。作為銀西高鐵和城際鐵路的共用段——銀吳客專項目只有24個月工期,而正常工期至少需要3年。如此緊迫的時間,在國內高鐵建設史上是絕無僅有的,這是中鐵一局建設者們的全新挑戰。然而,在施工中,一道道技術難題,遠遠超過了大家的想像。
由於施工地為黃土帶,土質鬆軟,要想讓銀西高鐵地基穩固,必須採用更先進的地基加固技術。中鐵一局與中鐵西安勘察設計研究院先後到實地探勘,幾經科學論證,最終採用國內首創、國際領先的螺杆灌樁地基打孔技術。用打樁機將螺旋杆打入地下20米深,再用混凝土一次性灌漿。
高高豎起的銀吳客專螺旋杆灌注樁,成為支撐銀西高鐵的鋼筋鐵骨。
隨後,在銀吳高鐵地基上,分布著飯桌大小的混凝土圓盤。這些圓盤實際上是「螺帽」,下面有20米左右長、直徑40釐米的混凝土「螺絲釘」——螺杆樁。
「螺絲釘比釘子牢固。」苟引勞說,「同樣的道理,螺杆樁比以往用的光杆樁更牢靠。它的下部像螺絲一樣,緊密咬合土層,更好地防止地基沉降。」
經過數月不分晝夜的施工,築路者在23公裡長的作業區內打入8.5萬根、129萬延米的螺旋樁,穩穩託起路基和橋梁,讓這條高鐵更加牢固、平順。
第一道難題解決後,冬季隨之而來。因天氣寒冷,西北地區冬季不施工,但停工,意味著工程進度將受影響。怎麼辦?是向客觀環境妥協,還是迎難而上?中鐵一局銀吳客專項目部給出了斬釘截鐵的回答:天大的問題,也得為高鐵讓路。
施工現場,項目部人員正在對標圖紙,進行下一步工作安排。
該項目一分部項目經理張彬說:「新澆築的樁基必須要在10攝氏度以上溫度才能迅速凝結。我們為樁基穿上用彩鋼板搭建的『保暖衣』,購置大量電暖氣保暖,安裝自動測溫儀24小時測溫。每天,大家都在盯著那個溫度儀,只要溫度一達標,我們就立刻施工。那段時間,我們都是在和時間賽跑。」
一條高鐵下的一條心,他們讓「不可能」成為「可能」。苟引勞說:「常規高鐵澆築技術採取傳統提籃拱技術,工期要6至8個月。我們大膽採取大面積連續梁現澆施工技術,便於連續作業並對澆築完的部位進行覆蓋和保溫,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加快施工速度,為總工期節省了3個月時間。」
施工人員對橋墩進行養生。
為了確保工程進度,項目部的全體施工人員晝夜開工,廢寢忘食,不斷刷新一個個紀錄:4天解決拌合站用地,7天完成制梁場臨時用地徵地,13天建成全線第一座拌合站,45天完成首片箱梁預製。隨著新紀錄誕生的,還有多項第一——全線第一根樁、第一個墩身、第一座拌和站通過驗收、第一家試驗室通過驗收……項目部完成97%的施工任務量,多項指標奪得全線第一,安全、質量、進度均被樹為全線標杆。
「由於工程量最大,剛進場時業主最擔心的是我們能否按期完工。現在,業主對我們非常放心。」回顧那段時光,項目經理楊罡十分感慨。
從項目開工到目前,中鐵一局市政環保工程公司宣傳部部長陳曉和其他同事一樣,回家探親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連續幾個春節,我們都是在施工現場度過的。2017年春節,項目部給施工人員家屬買了往返的車票,家屬們來到了吳忠。當時,我的老母親、妻子和一歲多的孩子都來了。那個年,過得很特別,大家一起吃餃子、拉家常,很是熱鬧。一放下飯碗,大家就又一起出工。有了親人的支持和關心,我們幹起活來更有勁。」
無數個日日夜夜,這些操著不同口音的施工人員用辛勤的汗水澆築著這片土地。烈日下,他們的臉龐黝黑,他們的嘴唇乾裂,他們更沒辦法照顧遠在他鄉的親人……正是因為有了這群人,我們吳忠人距離實現高鐵夢越來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