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漢,綠油油的菜地裡,馬達「突突」作響,牽動著鑽杆,一下一下將衝擊鑽頭打進地裡面——這是西南地區最大規模的勘探。
昨日,記者從中石化西南石油局了解到,從本月中下旬到明年4月,將動用上萬人,對成德綿1000平方公裡實施「地毯式」三維地震勘探,尋找地下氣田,其中重點是成都的金堂、青白江、新都、彭州四地。勘探期間,每晚至少需要放炮200餘次,以得到地震波信息——這不是地震,市民不必驚慌。
現場
每夜至少200炮
300米內住家有震感
昨日,廣漢金魚白鶴村11組,一片綠油油的菜地裡面,4名工作人員正在打井。
中石化西南局第二物探大隊高級工程師時代,拿著一個圓錐形的鑽頭告訴成都晚報記者:「因為川西平原地下鵝卵石特別多,這個鑽頭下去可以擊碎鵝卵石,並且將碎石頭擠開。」
據了解,每口井的深度為14米,井口僅有茶杯大,約10釐米。屆時,幾公斤的專用勘探炸藥將被放到最深處。
時代解釋,炸藥爆破激發的地震波就是「診斷」地下油氣的依據,不同規律的地震波暴露出地下不同的「寶藏」。「要得到地下地層的清晰圖像,就要對地下同一個點進行多次激發,地下每個點至少要進行60次重複的反射,所以本次勘探就得進行4萬次放炮震動。」時代解釋,地面上的人的活動、機械幹擾,甚至颳風下雨,都會掩蓋地下反射地震波的真實信息,所以勘探不得不選擇夜深人靜時放炮。因工期時間限制,每天晚上至少要放200多炮,每次放炮間隔還不能少於3分鐘。
在放炮點位直徑300米內,居民可能感覺到震動,而附近居民可能聽見炮聲。「為成都找氣,解成都氣緊,希望當地居民能配合、諒解。」時代說。
「我們在每口井周圍50餘平方公裡內還埋有2000多個接收儀器,用專用電纜連接到儀器中心。當遙控起爆井中炸藥激發微弱地震波,同時利用地面儀器接收地下地層反射回來的微弱地震波,記錄在專用磁帶上,其中就包含著地下油氣信息。」時代稱,這些數據要經過後期處理和分析,才能得出地下的精細影像。
解讀
基於何種證據,認定地下有氣?時代告訴記者:「成都平原已經開發了幾處氣田,像平原北部的孝泉―新場―合興場大型天然氣田,南部的成都洛帶氣田,西部的馬井氣田,還有沒有開發的東部知新場構造。」
步驟 以50餘平方公裡為單位
時代介紹,經過上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勘探,已經在成德綿地區完成了普查與詳查工作,發現了一大批與油氣有關的「異常」;而本次勘探是精查,50餘平方公裡為一個單位,地毯式地推進,採用三維地震勘探技術,探明川西天然氣資源的整體儲藏狀況。「地下有同油氣有關的異常就說明可能有搞頭,如果說普查和詳查是給地下照CT,精查就相當於做核磁共振,找出有搞頭的地方。」
範圍 300至400平方公裡
「這次勘探的範圍為300到400平方公裡」,時代指著專門繪製的大幅地圖介紹,「成都的勘探範圍東到華嚴寺、南到成南高速、西到花門樓、北到向家溝,成一個不規則的三角型北寬南窄。龍泉的洛帶氣田和成德交界的馬井氣田除外。」
深度 地下4000米古河道找氣
接著,時代又指著一張計算機列印出的剖面圖告訴記者,「川西地區的天然氣主要儲藏在兩種位置,一種是類似磨刀石的川西緻密碎屑巖的裂縫間隙,一種是深埋地下的古河道沙體。大約在地下4000米,在這些地層中尋找天然氣,是業內著名的技術難題。」
延伸
西南地區最大規模勘探
據悉,這次勘探歷時數月,動用上萬人,是西南地區最大規模勘探。據悉,擔任打井工作之一的第二物探大隊,其前身是勘探出大慶油田第一口井的原東北勘探大隊。
時代向記者介紹:「成都分隊將在本月中下旬進場,臨時指揮部將建在青白江。」根據勘探進度,本次勘探將在明年4月結束。「這些數據還需要七八個月的後期處理,大型計算機分析,然後還將結合專家分析,才能確定鑽井點進行鑽井,鑽出天然氣後,最終才能確定地下儲氣量。」
找氣是為給成都「緩氣」
每年冬季,成都都難逃低溫施加的天然氣「緊箍咒」。為了應對成都冬季氣緊現象,今年8月,中石化工股份公司同成都市政府籤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就加強油氣供應保障、天然氣勘探開發以及油氣市場發展等達成共識。如果本次勘探能成功查明成都地下蘊藏天然氣資源具體情況,將極大緩解成都氣緊的局面。成都晚報記者 田芳 攝影 李豫龍
連結
中石油首次向中石化買氣
昨日,成都晚報記者從中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獲悉,日前,中石油首次向中石化普光氣田購氣,保證成都及四川天然氣需求,並且暫時停用向武漢供氣的忠武線。中石油西南油氣田公司黨委副書記劉彬向記者透露,11月30日 ,中國石化普光油氣田正式向中石油西南油氣田管網供氣,目前以30萬方/日的供應量供氣,並爭取在月底逐步增加到60萬方/日。據統計,此舉將為60萬居民解決用氣難問題。
記者 張照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