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有雲,物以類聚,人以群分。這句話的意思是指不同的物體有著不同的特性,特性相似或相近的物體會聚集在一起,容易辨認。不過凡事都不是絕對的,同一群體中總會有另類的存在,假如你不用辯證的目光看待的話,那麼很容易對某一事物產生誤解。
前段時間,蝙蝠再次被各大傳媒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上,關於它的諸多奧秘紛紛被挖掘出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原來2019年末我國武漢市爆發了一場新型肺炎冠狀病毒,傳染性強,擴散速度快,致使數萬人感染,數千人死亡,國外亦出現了不少病例。在尋找病毒源頭的過程中,蝙蝠成為重點懷疑對象,畢竟因這種生物而引發的病毒災難並不在少數。
1976年,非洲蘇丹、剛果共和國等地爆發伊波拉病毒,數萬人喪命;1998年馬來西亞出現尼帕病毒,一千多人喪命;2003年廣州市出現SARS病毒,800多人因感染死亡等等 這些事故都與蝙蝠有著密切的聯繫,因而人們送蝙蝠一個稱號「飛行的病毒庫」。再加上蝙蝠在人們的印象中極為不佳,經常被一些影視作品醜化、妖魔化,因而有人提倡能不能動用科技的力量,將蝙蝠徹底從地球上抹去。由此可見,人們對於蝙蝠有多麼的痛恨。
在厭惡的情緒的衝擊下,人們似乎忘記了蝙蝠的優點。其實大部分蝙蝠都是不吸血的,它們往往以對農業有害的昆蟲為食。而且蝙蝠還擔任起傳播花粉的職責,例如非洲的猴麵包樹,蝙蝠是唯一可以為之傳播花粉的生物,可以這麼說,蝙蝠在維護生態平衡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除了蝙蝠外,人們對於青蛙亦有不少的誤解。自小開始,老師和父母們都不斷地教導我們,蛙類生物可吃害蟲,保護莊稼,是人類的好朋友,我們應該和它們和睦相處。不過他們並沒有告訴我們,不是所有蛙類生物都是人類的好朋友,有些蛙類生物很有可能會給你致命性的打擊。
箭毒蛙,是一種體型極為幼小的蛙類生物,最小是箭毒蛙體長只有3釐米。這種生物主要生活在熱帶雨林中,非常擅於偽裝潛藏,藏在一片樹葉之下,不是近距離觀察的話,你難以發現它的蹤跡。
「外表越漂亮的生物,往往是最危險的」,這句話用來形容箭毒蛙是最合適不過的。它們渾身金黃色,好像是用黃金澆築而成的。再加上箭毒蛙體型嬌小,更加惹得人念愛。但是,假如你被它的外表所吸引,慢慢地走進它,準備捕捉的時候,也許你已經半隻腳踏進鬼門關了。
小小的身軀中,藏著可致命的毒素,箭毒蛙,顧名思義,假如它感受到危險接近的時候,就會噴射出毒液,如同一支利箭般射中你。若是不小心吸入毒素,那麼你將會有喪命的危險。有資料數據表明,一克箭毒蛙的毒素可毒害10名成年人。
在自然界中,每種生物都是不可替代的存在,它們有著自身的作用,但人們往往對之有所誤解,所以以辯證的目光,全面地看待一個問題,不然容易產生誤解,最終錯殺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