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爾文的筆記本被偷了:它改變了生物學

2020-12-03 科技與生活視野

左:《物種起源》封面。右:1854年前後的達爾文。圖片均在公共領域內。

本周二,劍橋大學圖書館稱,記錄著達爾文「生命之樹」草圖的筆記本被盜。這本筆記本記載了達爾文在環球航行中的思考和洞見,並標誌著演化理論和自然選擇論的萌芽。

1837年7月,在乘坐小獵犬號(The Beagle)完成環球航行後,查爾斯·達爾文(Charles Darwin)在自己的筆記本上寫下了「I think」二詞,並在下面附上了一張草圖。

達爾文在1937年7月畫下的「生命之樹」草圖。來源:劍橋大學圖書館

在1859年出版的著作《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中,達爾文將其稱為「生命之樹」(Tree of Life):從一個共同祖先開始,不同物種如同樹的枝葉一般發散,物種利用演化學的原則,適應各自的環境。這張草圖不僅展現了他雄厚的閱歷和驚人的洞見,也對之後將近200年的生物學、醫藥學,甚至人工智慧研究產生了不可度量的影響。

2001年冬天,在對達爾文筆記本的狀況進行了拍攝取樣後,其中兩本(包含畫有「生命之樹」的一本)居然不見了蹤影。在短暫的搜索過後,圖書管理員只好在無奈之下,將這兩本價值上百萬英鎊的筆記本標記為「失蹤書物」。開始的幾年,管理員們都默認筆記本只是在拍攝後放錯了地方。但二十年來的各項搜尋行動(包括今年史上最大的搜尋行動)都搜尋未果,圖書館只好在11月24日公布了搜尋結論:達爾文的兩本筆記本丟了,而且很可能是被偷了。

就在161年前的11月24日,《物種起源》由約翰·默裡出版社(John Murray)出版。雖然書中的許多概念已在兩個世紀的「演化」中更新換代,但在那個DNA和基因概念尚未誕生的時代,達爾文的洞見真正讓生物學煥發出了新的生機。

不是"蛻變",而是演化

1809年2月12日,達爾文出生的時候,「演化」(evolution)還不叫「演化」。達爾文的爺爺伊拉斯謨·達爾文(Erasmus Darwin)在《動物法則》(Zoonomia)中將物種以代為單位,在外表和行為上逐漸變化的過程稱為「蛻變」(transmutation);在1809年的《動物哲學》(Philosophie Zoologique)一書中,讓-巴蒂斯特·拉馬克(Jean-Baptiste Lamarck)也提出了相似的觀點。伊拉斯謨和拉馬克對物種「蛻變」的想法雖然與查爾斯·達爾文後來提出的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有相異之處,但無疑在小達爾文對物種的思考中,種下了一顆將要迅速萌芽的種子。

左:《動物法則》封面。右:約瑟夫·賴特為伊拉斯謨·達爾文畫的肖像畫。圖片均在公共領域內。

根據伊拉斯謨和拉馬克的「蛻變」說,所有物種都從同一祖先中變化而來。在《動物法則》中,伊拉斯謨寫道:

"(是否有可能,)所有的恆溫動物都從一個生命中誕生,這個生命的活性(animality)由[上帝]賦予"

伊拉斯謨認為,每個動物都有朝著不同方向「蛻變」的潛力,這種潛力由各動物的意志、感覺等因素決定。拉馬克則在《動物哲學》中進一步提出,物種的「蛻變」遵循「用進廢退」和「性狀遺傳」兩大規律。根據這種說法,如果一個孩子的父母都是舉重選手,那這個孩子就應該有比同輩更強勁的臂部肌肉。

小達爾文在這種思想的薰陶中長大,進入了劍橋大學基督學院(Christ’s College)攻讀學士學位。在同樣就讀劍橋大學的堂兄威廉·達爾文·福克斯(William D. Fox)的引導下,小達爾文愛上了收集昆蟲和翻閱標本。在對昆蟲學的狂熱研習中,小達爾文對各種不同的動物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決定出海,乘上帆船環遊世界,收集標本並記錄數據。就這樣,達爾文在1831年底踏上了小獵犬號,跟隨船長羅伯特·菲茨羅伊(Robert FitzRoy)探索不同大陸的海岸。在出海第一周的日記裡,達爾文寫道:

"剛開始,(暈船)就將我置於極度痛苦之中,這種痛苦不是人能忍受的。只有平躺才能讓我好受一點"

1835年,在時好時壞的暈船中,達爾文抵達南美西岸的加拉帕戈斯群島(Galápagos Islands)。正是這個群島,讓達爾文畫下了舉世聞名的「生命之樹」。

"生命之樹"

達爾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發現了許多長相各異的鳥類。這些鳥在身材和色彩,甚至喙長上,都有巨大差異。有趣的是,不同喙的形狀和長度,仿佛是根據島嶼分布的:在一個島上,或許主要居住著喙又長又彎的鳥,而另一個島上的鳥則大多數有又短又直的喙。

達爾文在加拉帕戈斯哥拉帕戈斯群島上發現的四種雀,不同島上發現的雀具有明顯不同的喙長和喙形。圖片在公共領域內。

作為一名昆蟲學家,達爾文深知自己需要鳥類學家的幫助來解讀這些差異——在發現這些差異的時候,他甚至都不知道這些是什麼鳥。於是,帶著從各個島上搜集的鳥類樣本,達爾文在1836年返回英格蘭。在倫敦,著名的鳥學家約翰·古爾德(John Gould)對這些樣本進行了分類,並得出結論:加拉帕戈斯群島上的鳥是雀(finch),而且達爾文觀察到的並不只是「差異」,而是13個不同的物種

得益於達爾文對雀樣本搜集地點的詳細記錄和古爾德的分析,「生命之樹」的雛形在達爾文的思想中逐漸成型。1837年,達爾文在筆記中寫下了文章開頭展示的那一頁。在「生命之樹」的草圖右邊,達爾文寫道:「當初的一代(動物)一定變成了當今很多不同的(動物)。」

8年後,在《小獵狗號遊記》(The Voyage of the Beagle)中,達爾文寫道:「我們可以合理推斷起初(上帝)指定了一個物種,並將其向著不同的方向改造。」

在又歷經了14年的思索和修改後,達爾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中,寫下了他對「生命之樹」概念成熟的看法。他說:「我們常常以大樹的形式來展現同種類(class)的相似生物。我認為這個比喻與現實相差無幾。

《物種起源》中的唯一一張插圖,是一棵跨越了14代的「生命之樹」:

《物種起源》中的唯一一張插圖——「生命之樹」。圖片在公共領域內。

而在2016年發表於《自然》子刊上的一項宏基因組學(metagenome)研究中,科學家仍在以相似的方式,為我們呈現現代生物學的「生命之樹」

2016年《自然》子刊論文中的「生命之樹」;人類屬於右下角的後鞭毛生物(Opisthokonta)演化支。來源:Hug et al., Nat. Microbiol.

萬物皆在演化,"何等壯麗恢弘"

達爾文於1882年逝世。他的「生命之樹」,連同他的自然選擇說和演化理論,都預設了一種「遺傳因子」的存在,能將每一代生物的性狀以可遺傳的方式傳遞給後代。當時已經誕生的孟德爾學說恰好提供了這一「遺傳因子」的證據:格雷格爾·孟德爾(Gregor Mendel)發現,豌豆的不同性狀必然通過某種能遺傳的物質向後代傳播,從而形成後代豌豆的不同性狀。可惜的是,因為各種原因,孟德爾學說在提出之時並未受到學界的廣泛關注。

由於缺少這樣關鍵的因素,達爾文的「生命之樹」並未在學者間生根發芽,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也被稱為「達爾文主義的式微」(Eclipse of Darwinism)。然而在此期間,演化理論的替代品井噴,竟在無意之中促進了演化理論的成長;當人們再次發現孟德爾的遺傳學說時,生物學家羅納德·費希爾(Ronald Fisher)等人推動演化理論和其替代品一同「演化」成了現代綜合理論(Modern Synthesis),以一個完整的體系呈現了地球上億萬物種的演化歷程和機制。

不斷的更新和修正揭示,達爾文對「生命之樹」的原本理解雖然在大體上準確,但也存在一些重要問題。例如,正如達爾文自己在《物種起源》中所承認,物種的定義十分複雜;現代生物學清晰表明,物種之間的界限比想像中模糊,「生命之樹」中那樣清楚的分界,可能並不存在。此外,微生物學也揭示了個體細菌之間直接交換基因的行為,這意味著所謂的「遺傳因子」有時並不需要由「遺傳」傳播——「生命之樹」更像是一張「生命之網」(Web of Life)。

即便如此,達爾文在1837年畫下的那一張草圖,仍毋庸置疑地奠基了現代生物學。萌芽於當初一張草圖的演化學,已在將近兩個世紀的時間裡滲入現代科學的各個角落。從描述人類社會的「文化演化」(Cultural Evolution)理論,到人工智慧中的演化算法(Evolutionary Algorithm)和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都可溯源至「生命之樹」這一簡單的想法。

萬物都在演化,並在演化中適應各自的環境和任務,正如《物種起源》結尾一句所說:

"無數最美麗與最奇異的類型,即是從如此簡單的開端演化而來、並依然在演化之中;生命如是之觀,何等壯麗恢弘!"

(苗德歲譯本)

《物種起源》的末尾句。有趣的是,雖然《物種起源》中多次提到上帝(如圖中下劃線處),史學家大多認為這只是達爾文為了避免教會迫害,做出的無奈之舉。據赫胥黎等人稱,達爾文在私下是一個明顯的無神論者。

相關焦點

  • 達爾文的筆記本丟了,它曾經改變了生物學
    上周,劍橋大學圖書館稱,記錄著達爾文「生命之樹」草圖的筆記本被盜。這本筆記本記載了達爾文在環球航行中的思考和洞見,並標誌著演化理論和自然選擇論的萌芽。這張草圖不僅展現了他雄厚的閱歷和驚人的洞見,也對之後將近 200 年的生物學、醫藥學,甚至人工智慧研究產生了不可度量的影響。 2001 年冬天,在對達爾文筆記本的狀況進行了拍攝取樣後,其中兩本(包含畫有「生命之樹」的一本)居然不見了蹤影。在短暫的搜索過後,圖書管理員只好在無奈之下,將這兩本價值上百萬英鎊的筆記本標記為「失蹤書物」。
  • 它改變了生物學!但它卻被偷了
    今天,借著「生命之樹」草圖被盜的科學事件,露絲帶大家一起去探秘《物種起源》和達爾文背後的故事!左:《物種起源》封面。右:1854年前後的達爾文。圖片均在公共領域內。「生命之樹」這本筆記本記載了達爾文在環球航行中的思考和洞見,並標誌著演化理論和自然選擇論的萌芽。
  • 達爾文筆記本原稿不翼而飛,劍橋大學進賊了?
    、失蹤近二十年,才發現可能是被偷了這兩本筆記本從2001年起就失蹤了。大學圖書館館長傑西卡·加德納在一份聲明中說,「我很傷心,這些達爾文筆記本目前的位置,包括達爾文標誌性的「生命之樹」草稿,目前還不為人所知,但我們決心盡一切可能去了解究竟發生了什麼,並在這個過程中不遺餘力。」
  • 達爾文珍貴筆記本或已遭竊 內含關於進化論筆記
    中新網11月25日電 綜合報導,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24日表示,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創立者達爾文的兩本珍貴筆記本,據信遭竊。筆記本2001年就曾被列為遺失,但館方認為其只是被錯放在了館內某處。
  • 達爾文兩本珍貴筆記本或遭竊!內含關於進化論的開創性想法
    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24日表示,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創立者達爾文的兩本珍貴筆記本,據信遭竊。筆記本2001年就曾被列為遺失,但館方認為其只是被錯放在了館內某處。據介紹,筆記本內有關於進化論的開創性想法,價值不菲。
  • 達爾文筆記本或已遭竊!內含關於進化論筆記 價值數百萬英鎊
    中新網11月25日電綜合報導,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24日表示,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創立者達爾文的兩本珍貴筆記本,據信遭竊。筆記本2001年就曾被列為遺失,但館方認為其只是被錯放在了館內某處。據介紹,筆記本內有關於進化論的開創性想法,價值不菲。
  • 達爾文記錄進化論的兩本筆記失竊,內含著名的生命之樹素描
    雖然盒子有可能是放錯了地方,但是多年來徹底的搜索都沒有結果,所以圖書館正在考慮盒子被偷的可能性。大約20年前,達爾文在遺失的筆記本上草草畫下了他著名的素描。 達爾文在28歲時繪製了這幅素描,當時他剛從貝格爾號上環球探險回來不久。這些筆記被稱為達爾文的「進化筆記」,因為這是他第一次寫下物種如何從早期進化到後期的理論的地方,這一理論後來被稱為達爾文的進化論。
  • 達爾文物種起源手稿 劍橋大學圖書館:可能遭竊
    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今天表示,英國生物學家、演化論創立者達爾文遺失的兩本筆記本據信遭竊,內有關於演化論的開創性想法和「生命之樹」(Tree of Life)的草圖,價值不菲。達爾文(Charles Darwin)隨小獵犬號(HMS Beagle)出航5年返鄉後,於1837年開始整理筆記。劍橋大學圖書館表示,這些筆記價值數百萬英鎊。在其中一本筆記本中,他畫出物種進化數個可能性的示意圖,之後於1859年出版「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時附上更精緻插圖。
  • 丟失兩本達爾文著名筆記本,內含手繪「生命之樹」
    1857年的查理.達爾文(來源:劍橋大學圖書館網站)↑11月24日被稱為是「演化日(Evolution Day)」,是因為1859年11月24日,達爾文的《物種起源(On the Origin of Species)》一書出版,舉世矚目。
  • 達爾文的筆記本疑遭竊,誰偷了它們?
    價值數百萬英鎊的達爾文筆記本提到達爾文,大家都會知道他的進化論和《物種起源》,而在達爾文成名的背後,則是達爾文於1837年跟隨著英國皇家海軍艦艇「小獵犬」號環遊世界的過程中,記錄下珍貴資料和達爾文各種想法的筆記本。
  • 牛頓、達爾文、達文西的秘密手稿​
    這兩頁紙選自牛頓17世紀60年代中晚期的筆記本,展露了牛頓的早期數學思想。這些思想最終發展為他的微積分理論。他詳盡的筆記和計算有時會寫在必須重加裝訂的小紙片上。這些手稿展示了牛頓那無所不包的非正統學術興趣,這惹惱了一些接觸到它的人。
  • 遺失19年 達爾文進化論筆記本或已遭竊:價值數百萬英鎊
    上學時大家都學過達爾文的進化論,是他當年最早提出這一理論的,不過記載進化論的兩本筆記本很有可能失竊了。據網絡報導,英國劍橋大學圖書館24日表示,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創立者達爾文的兩本珍貴筆記本,據信遭竊。劍橋大學圖書館表示,這些筆記價值數百萬英鎊。筆記本2001年就曾被列為遺失,但館方認為其只是被錯放在了館內某處。
  • 筆記本邊框正在踐行「達爾文進化論」
    而其實在現實世界中,進化論不僅僅是只適用於生物學領域的學說,因為在很多領域,進化論的唯物性與規律性都得到了充分的演繹。  比如現如今的PC行業,其實就正在經歷著諸多進化。  最明顯的就是電腦的硬體性能。電腦硬體按照摩爾定律的發展已經持續了半個多世紀,雖說每一代硬體性能的提升幅度越來越小,但總體來說依然保持著一種進化的態勢。
  • 達爾文創立了自然選擇生物進化論,改變了我們對人類位置的看法
    除了生物學外,他的理論對人類學、心理學、哲學的發展都有不容忽視的影響。達爾文以前生物變化思想的發展 關於萬物互相轉化和演變的自然觀可以追溯到人類文明的早期。例如,中國《易經》中的陰陽、八卦說,把自然界還原為天、地、雷、風、水、火、山、澤八種基本現象,並試圖用「陰陽」、「八卦」來解釋物質世界複雜變化的規律。
  • 社會達爾文主義是達爾文生物學的簡單複製嗎? | 你身邊的政治學Siri
    一些社會和政治思想家企圖藉助於達爾文生物學的威望為他們自己的理論張目,這種企圖就被人們乾脆稱之為「社會達爾文主義」(Social Darwinism)。從這個意義上說,社會達爾文主義的全盛期是19世紀的最後25年。但是,對此必須加一些重要的限定。
  • 改變世界的思想——達爾文和他的進化論
    查爾斯·達爾文(英國生物學家)160年前,一篇徹底改變了科學思維的論文發表了。1859年11月24日,查爾斯·達爾文發表了他的著作:《論物種的自然選擇起源》,講述了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故事——自然選擇的進化。
  • 如何評價達爾文的進化論
    達爾文的最大貢獻是促進了進化論思想的傳播,但達爾文對生物進化方式的解釋對不對,卻一直存在著爭議。現在一般人了解的達爾文進化論並不是原汁原味的達爾文進化論,原始的達爾文進化論相當龐雜。作為生物科學高度綜合的進化論,它隨著生物科學的發展而不斷顯露出矛盾、問題、錯誤和缺陷,理論本身就不斷被修正和改造。達爾文學說經歷了兩次大修正。
  • 達爾文人生的轉折點
    在我讀高一時(1982年),正在「向科學進軍」的中國大張旗鼓地紀念達爾文逝世100周年,出版了許多達爾文著作和進化論科普作品,激發了我對生物學的興趣,並一直持續下來。今年是達爾文誕辰200周年(達爾文生於1809年2月12日)和《物種起源》出版150周年(出版於1859年11月22日),世界各國科學界正在轟轟烈烈地慶祝,國內還未見到有什麼舉動,不知是否也會使一些中學生對生物學產生興趣,而不是像近年來那些高考狀元一律功利地選擇金融、經濟作為專業?
  • 達爾文和他的進化論
    1825年,達爾文的父親把他送到愛丁堡大學學醫。可是,他不想當醫生,仍然同一些愛好生物學的青年朋友在一起,時常到海邊去採集水產標本,探討各種問題,交流各自的心得,有時還和漁民去捕捉牡蠣。他的父親認為這些活動是荒廢學業」的貪玩,便於1828年把他送進創橋大學神學系,想使他成為一個「尊貴的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