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喵說金融史小課堂。用喵的筆為你講述從古至今,金融界都發生了哪些有趣的故事。」
引子
書接上文
自布雷頓森林會議後,世界範圍內建立了一套以美元為中心的貨幣體系。
這一體系雖然給了美國薅全世界羊毛的特權,但對於其他國家也並非毫無益處。
由布雷頓森林體系帶來的各國之間穩定的匯率,促進了各國之間的貿易,也為跨國公司的發展提供了土壤。
因此很多因貿易爭端而產生的戰爭便消失了。
當人們學會交易,戰爭自然也就成為了最後的手段。
但特裡芬提出的隱患如綿裡藏針,隨著時間流逝慢慢露出了鋒芒。
01、馬歇爾計劃
美國自然是知道布雷頓森林體系存在著缺陷。
只是在短期內,這遠期風險與收割全世界韭菜的特權相比,割韭菜太香了。
同時美國也明白,想要把薅羊毛的事業長長久久的進行下去,不能把羊當傻子。
既然各國對於公開收取天價鑄幣稅這一行徑心有不滿,美國就換了一種方式。
白花花的銀子,白給你要不要呢?
回顧一下上期知識點。
美國費盡心思成立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其目的在於通過促進美元在世界範圍內的大量流通,把美元推上世界貨幣的位置。
如果美元無法在美國以外站住腳跟,那之前的努力就都白費了。
美國除了通過貿易逆差,向外輸出美元。還可以通過直接印鈔,用美元換取海外資產從而輸出美元。
但這兩項都不是長久之計。
各國人民也不是那麼好騙。
怎麼辦呢?
馬歇爾計劃,或稱為歐洲復興計劃應運而生。
下面簡單聊聊官方解釋的馬歇爾計劃內容:
馬歇爾計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對被戰爭破壞的西歐各國,進行經濟援助,協助各國重建的計劃。
該計劃於布雷頓森林體系成立後的第三年,1947年7月正式啟動,並持續了整整四年。
在這四年裡,西歐各國通過參加歐洲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
總共接受了美國包括金融、技術、設備等各種形式的援助合計131.5億美元。
其中90%是贈予,10%為貸款。
下面聊聊我個人的看法:
這其實是美國向外輸出美元的大招。
既然各國不願意用本國生產的貨物來換取一張張棉和麻的混合物。
那我直接送你,你要嗎?
事實證明,各國都收下了這份「大禮」。
那麼,如此巨大的一筆資金,美國是不是也不好拿出手呢?
是不是美國確實需要付出極高的成本呢?
其實不是的。
對於美國來講,這還是1美元棉與麻就可以生產出100美元的暴利買賣,成本只有1%。
你要明白,美國是不會做虧本買賣的。
這131.5億美元中有10%是貸款,日後各國是要連本帶息還款的。
美國自身投入的1%的成本這一刻,就已經被抵消掉了。
02、馬歇爾計劃的本質
這筆在當時看來可以稱為天文數字的資金被印出來,最終是會被花掉的。
用於購買各類物資的時候,這每一張成本僅為1美元的百元大鈔都可以買到價值100美元的貨物。
那這中間99美元的成本由誰承擔呢?
你細品。
這99美元必然是由賣貨的那一方承擔了。
而這個賣貨的並不只是美國,而是世界上所有出口貨物的國家。
即美國用世界上所有國家的財富,給西歐各國送上了一份「慷慨大方」的禮物。
既籠絡了西歐各國人心又收穫了口碑,順道出口了美元坐實貨幣霸權。
此計一石三鳥,堪稱金融史上的高光操作。
還不止如此,美國「捐助「西歐各國的這筆資金是有明確的使用範圍的。
直白些講,這筆「捐助「就是用於購買美國國內產量過剩的工農業產品。
舉個例子,
美國禁止西歐各國利用這筆資金開採石油與礦產,然後要求各國從美國國內採購能源物資與工業原材料。
這既解決了美國國內積壓的庫存,又實現了巨額利潤。
除此之外,美國還要求接受捐助的西歐各國大量進口美國文化業產品,例如書籍和電影。
從物質到精神使得西歐各國逐漸美國化。
提升西歐各國人民對於美國大國地位的認可,進而穩固其貨幣霸權。
03、鐮刀出現了裂口
美國的馬歇爾計劃無疑是成功的。
客觀講,西歐各國確實藉由這筆資金的流動性,盤活了各自國內的經濟。
其中,以戰後德國的重建為代表,經歷了先後兩次世界大戰的歐洲大陸逐漸找回了往日的高光。
此時美國的世界地位也達到了頂峰。
掌握著世界領先的科技,擁有世界上最多的黃金,統領著世界上最強的軍隊。
然後,他就有點飄了。
美國於1950年6月參與了韓戰。
於1956年10月,發動越南戰爭。
戰爭是需要資金的。
僅越南戰爭就耗費了美國1680億美元,相當於13個馬歇爾計劃。
為應對接連而來的這兩場硬仗。
美聯儲不顧美元貶值的風險,把印鈔機開足了馬力,且不再公布美元的發行量狀況。
開始肆無忌憚的薅羊毛。
但世界各國也不是傻子,美國這樣薅羊毛,薅的羊都要沒了。
1968年,法國時任總統戴高樂將軍開始帶頭攻擊美元,大舉集中拋售美元換取黃金。
隨後的幾年裡,西歐各國開始跟風大量拋售美元,這直接引發了美元危機。
1971年,美國眼見國庫黃金儲備量瘋狂下滑,尼克森政府宣布停止使用美元兌換黃金。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兩大支柱之一,美元與黃金掛鈎崩塌了。
1973年3月,歐洲9國在巴黎舉行會議並達成協議,聯邦德國、法國等國家對美元實行「聯合浮動」,彼此之間實行固定匯率。
英國、義大利、愛爾蘭實行單獨浮動匯率。
簡單講就是這些國家的貨幣匯率不再受美元匯率限制。
即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另一支柱,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鈎也被摧毀了。
至此,美國用於收割全世界韭菜,鋥光瓦亮的鐮刀徹底折斷了。
結語
現代社會使用的貨幣,本質是用於量化財富,促進財富的交換。
由於生產技術的不斷迭代升級,地球上的總財富是在不斷增長的。
即代表財富的貨幣總量是需要不斷增加的。
但是地球所含的黃金礦產有限。
想要用有限的黃金來衡量不斷增多的貨幣,金本位制本身就存在著缺陷。
只是在牛頓前輩那個年代,這一缺點瑕不掩瑜。
但時至現代社會,人類放棄使用金本位制只是個時間問題,而美國就是促進這個過程的催化劑。
1973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徹底崩潰以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作為重要的國際組織仍得以存在。
美國雖不能像過去一樣肆意妄為,但美元依然佔據著貨幣霸權的位置。
那1973年以後,這韭菜怎麼個割法兒呢?
咱們下期再聊。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啟發,我想請你幫我幾個小忙:
1.點讚,讓更多人看到我的工作成果。
2.關注我和我的專欄,讓我們一起用文字的力量遇見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