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娘燈
作者/ 蔣寒霜
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
在老家屋頂的雜物堆裡,我發現了兩盞落滿灰塵的煤油燈。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漳浦農村的婆家還沒通電,這煤油燈是用來照明的,也是我結婚時用過的「新娘燈」。看著布滿鏽跡的煤油燈,我仿佛穿越時光隧道,回到當年那段百感交集的日子。
三十多年前那個寒冷的冬月,體弱多病的爸爸追隨媽媽而去。看我失去雙親十分悲痛,剛確定戀愛關係的先生元旦假期帶我回了他的老家,未來公公對我說:「按閩南風俗,長輩、父母過世,兒女要麼趕在百日內結婚,要麼等兩年後再結婚,你們到晚婚年齡了,老三(先生的大妹妹)年紀也不小了,她說要等她哥娶親,她才出嫁,要不,你們過年就把婚事給辦了吧。」
很快,農曆新年到了,正月初三我領著弟弟、妹妹祭拜了爸媽,第二天我就帶著簡單的行李隻身去了先生家。沒有接親的車輛,我和先生沿著黃土夾雜石塊的山路走回家。正月初六,沒有熱鬧喜慶的場面,沒有彩禮、嫁妝,連結婚戒指都沒買,我們舉行了簡單樸素的婚禮。我最遺憾的是,我的婚禮沒有爸媽真摯的祝福。
簡陋的新房裡,沒有嶄新的家電和家具,只有徹夜長明的「新娘燈」。據說「新娘燈」要新娘家買,但婆婆貼心地幫我張羅了。說是「新娘燈」,其實就是可在野外使用的煤油燈,在燈的手柄纏上紅紙,就成「新娘燈」。「燈」和「丁」諧音,所以有添丁的意思;「燈」代表著光明和希望,祝福新人前途光明、事事順遂。我至今仍記得有孩童來看新娘吃喜糖,嘴裡念著「提燈照路、新娘穿紅褲」的童謠。
回望那段日子,猶記得新娘燈下我們長長的影子,總透著酸楚的滋味。三十餘載,我們風雨同行,無論貧窮或富貴都共同面對,努力經營著生活,平靜的日子沉澱出一種「相依為命」的幸福感。看著眼前的「新娘燈」,我心生感慨:婚姻是否幸福和婚禮是否盛大沒有關係,幸福,來自於內心,來自於真誠的努力。
作者
蔣寒霜,筆名暖情,廈門人。喜歡用文字記錄感人瞬間,描寫生活點滴。已經在《廈門日報》《廈門晚報》等刊物發表作品上百篇,系「城市副刊」作者聯誼會會員。
朗讀者
張洵,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記者、主持人。
徵集
★《夜讀》欄目每周定期推出「閩南夜話」、「心靈夜悟」、「英文朗讀」等,用多元化的節目,滿足聽眾們多樣化的需求。
★如果您有適合欄目朗讀的文章,中英文皆可,歡迎推薦或投稿給我們。
★如果有適合夜讀欄目的好聲音,也歡迎自薦或推薦,讓好聲音為平淡的生活添彩。
★可以發送音頻作品或原創文學作品至電子郵箱xmrbsbjczs@126.com,請在郵件標題處註明「夜讀+朗讀者姓名」或「夜讀+作者姓名」,並附上自己的個人資料和聯繫方式。
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音頻製作:張洵 黃曉青 圖片來源於視覺中國及作者提供
編輯:海鷹 羅小州 審核:楊佳音
廈門日報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