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薯粉粿的小秘密
作者/ 素紅
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
「又剩那麼多稀飯,囡,你再添點!」母親看著鍋裡,有點惋惜。她們那一輩的人,經過饑荒、吃過苦,深知「粒粒皆辛苦」,是十分愛惜糧食的。「我已經吃不下了!」我拍拍肚子,眨巴著眼睛對母親說:「我們可以做點番薯粉粿,您不是說不能浪費糧食嘛!」用剩粥來做番薯粉粿,是我們家做番薯粉粿的小秘密。
我們家人口眾多,大鍋煮飯,殘羹剩飯是常有的事。母親用剩粥製作番薯粉粿非常嫻熟。她用勺子將剩粥搗糜成漿,然後,加入一兩把番薯粉,母親加的番薯粉分量總是恰到好處,多一分稠了,少一點便稀了。番薯粉顆粒幹硬,遇水自動吸附,須得一一捻成粉末,使之與米漿充分融合,方能調成黏度適中的粉糊。
趁著爐灶裡還有餘火,母親重新架起鐵鍋,用乾淨的紗布蘸些食用油,將鐵鍋抹得發亮,舀兩勺粉糊倒下,雙手輕輕旋轉移動鐵鍋,粉糊隨著重心的傾斜不斷「漫延」,所到之處遇熱凝固,便成了粿餅,用鐵鏟將粿餅夯實,挑起外翻,讓兩面都受熱均勻,就算大功告成。新鮮出爐的番薯粉粿呈灰褐色,沒什麼味道,卻十分軟糯彈牙。放涼後,母親將番薯粉粿切成兩釐米寬的粉條,攤開風乾,小時候家裡沒有冰箱,番薯粉粿放在太陽下曬乾,曬到發脆發硬,便可貯存許久。
有了番薯粉粿,母親就會隔三岔五地為我們變著花樣改善夥食。有時,她會用熬煮了大半天的骨頭湯作底,極富營養的骨頭湯滋潤著番薯粉粿,營養且美味;有時,母親將海蟶焯水、去殼,留下鮮美的蟶肉和清甜的湯汁用來煮番薯粉粿,每一碗都帶著濃濃的海洋氣息;有時,家裡買了罐頭,母親便會開一罐紅燒肉罐頭,油膩的湯汁被番薯粉粿吸收了七八分,吃起來只有濃香……
現在,我最喜歡將番薯粉粿與薑絲、白菜絲、香菇絲一股腦兒地放進湯汁中燴煮,待番薯粉粿吸足了濃鬱的湯汁後,再加入海蟶、海蠣或者蝦仁,起鍋前,再加入翠綠的韭菜,給番薯粉粿添點豔麗的色彩,最後還得淋上香噴噴的蔥油。這樣的番薯粉粿在我看來就是色香味俱全的,閃著油潤的光澤,鮮香味美,絕對能勾起肚裡的饞蟲。
地道的番薯粉粿一定要煮得湯湯水水,透亮爽滑,味道才好。吃時,先喝一口濃湯,醒舌暖胃;然後,輕輕一吸,粉粿順滑入口,一不小心,就會像豬八戒吃人參果,來不及品味就滑進肚子了;第三口,留了個神,細嚼慢咽,粉粿Q彈,各種濃鬱的滋味帶來豐盈的口感,令人慾罷不能——這麼好吃的番薯粉粿,我每次都吃得「差點連舌頭都吞下去」!
如今,廚房炊具都變得小巧精緻了,殘羹剩飯少了,母親歲數也大了,用剩粥製作的番薯粉粿已在我家的餐桌上消失多時了。偶爾,在餐館中吃到番薯粉粿,味道卻不怎麼純正,讓我忍不住懷想「媽媽牌」番薯粉粿的美好滋味。
作者
林素紅,廈門人,喜歡旅遊、美食,偶爾寫點文字,文章散見各大報刊雜誌,著有《不一樣的雲南——那些被時光湮沒的地方》。
朗讀者
張洵,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記者、主持人。
徵集
★《夜讀》欄目每周定期推出「閩南夜話」、「詩歌之夜」、「英文朗讀」等,用多元化的節目,滿足聽眾們多樣化的需求。
★如果您有適合欄目朗讀的文章,中英文皆可,歡迎推薦或投稿給我們。
★如果有適合夜讀欄目的好聲音,也歡迎自薦或推薦,讓好聲音為平淡的生活添彩。
★可以發送音頻作品或原創文學作品至電子郵箱xmrbsbjczs@126.com,請在郵件標題處註明「夜讀+朗讀者姓名」或「夜讀+作者姓名」,並附上自己的個人資料和聯繫方式。
廈門日報社新媒體中心出品
音頻製作:張洵 黃曉青 攝影:許競雄 林木陽
編輯:海鷹 羅小州 審核:楊佳音
廈門日報原創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