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憶祖:外國棄嬰被中國家庭收養,成為地質學家後報效祖國!

2020-11-26 騰訊網

如今,就算我們身處於這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中,社會裡也存在著很多被親生父母遺棄的孤兒。他們無依無靠,四處漂流。有些不幸的孩子在寒冷的流浪中早早地離開了人世,有些幸運的孩子,被一些善良的人家收養,悉心撫養長大。

無論是在外國還是在我們中國,甚至存在著世界級的遺孤,他們不知道自己是誰,何去何從。他們被父母遺落在異國他鄉,遭受到別人的歧視,孤苦伶仃,自生自滅。這些弱小的孩子剛剛出生不久,就要面對著人世間的種種困難,他們所要經歷的艱難是讓人難以想像的。

但是在中國就有一個外裔中國人,他在天津出生,被中國一戶人家收養,他被視如己出,悉心照顧,最後成為了一名優秀的中國地質學家。他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我不是外國人,我是外裔中國人」。他就是李憶祖。

李憶祖的由來

在中國1938年的時候,一個身懷外國血脈的孩子,出生在了中國的天津。當時的中國正當風雨飄搖的時期,抗日戰爭的爆發,讓中國的社會動蕩不安,也是在這種原因之下,這個剛出生的外籍孩子,不知為何與親生父母離散了,非常不幸的成為了一個遠在異國他鄉的孤兒。

有著異於中國孩童外貌的他,因為深深的眼窩,高挺的鼻梁,白色的頭髮,遭受到了當地孩子們的歧視和捉弄。無依無靠的他,只能流落街頭,四處漂泊,乞討為生。

機緣巧合之下,一對善良的中國北京夫婦發現了他,看著這個弱小的孩子,一出生便失去了父母的保護,稚嫩的臉龐上充滿了可憐無助的神態。這位心地善良的中國妻子便立即決定,把這個外國的孤兒帶回家中,撫養他到長大成人。

夫妻兩人對這個孩子傾注了滿滿的心血,並與家中的幾個孩子一起照料,視如己出,悉心照拂。當時生活在中國的一位外國老奶奶看見了這個被中國夫婦倆收養的外國小孩兒,出於血緣的原因,也想要領養他。在經過一番商談過後,夫婦兩人實在不忍心將這孩子交給別人撫養,便拒絕了外國老太太的請求。

隨即,便給這孩子取名為李憶祖,其寓意就是希望他不管是在何時何地,都得記住這片養育他的土地和照顧他的養父母。

小小的李憶祖在養父母的悉心照料下,漸漸長大成人。從小他就在父母的呵護下健康長大,並且給予李憶祖的都是力所能及的最好條件,甚至供養他上學,接受知識的薰陶。同樣也非常努力、爭氣的李憶祖,在23歲的時候,順利地從中國地質學院畢業。

他常常告訴別人:「儘管我是外國人的後代,但是我內心懷有一顆地地道道的中國心。養父母就是我最親近的人,他們是中國人,那我又何嘗是老外呢?」

遠赴新疆,醉心教育

在1961年的時候,剛畢業的他,按照學校分配的要求,他會留在北京工作,正當家人們都歡喜雀躍的時候,他卻執意要到中國西北地區的新疆工作。

很多人都不能理解他這種行為,在北京工作的話,可以安安心心地靠近父母,做著簡單的地質匯報工作,這樣的生活充滿了安穩和幸福。為何偏偏要放棄這樣的好條件,跋山涉水地遠赴中國偏遠地區去辛苦勞動呢?

其實在李憶祖的心裡,留在北京固然很好,但是他是學地質勘察研究的,只有遠赴新疆那種偏遠地區,中國的地質地貌才有機會被記錄發現,才會將中國的地質研究空白之處填寫完畢。養父母在知道他內心想法之後,紛紛表示非常支持他的決定,並且給予他最大的鼓勵。

順利來到新疆後,李憶祖開始了他的地質勘察工作。他常常開著越野車在新疆的各個地方到處跑,每次出任務的時間幾乎都是按月、年計算的,常常風餐露宿,風吹日曬,飢不果腹,甚至有時在野外,晚上睡覺的時候,李憶祖僅僅裹緊外套就席地而眠。工作勞累,生活艱苦。

短短20年的時間,他幾乎跑遍了新疆的各個地區,所寫的勘查筆記厚厚一疊。除了新疆的地形地貌外,各種礦產和生物資源也被李憶祖深深的拓印進了腦海裡,這些資料為中國新疆的後續資源開採工作,提供了最真切的地理位置條件。

上個世紀80年代初,因為工作的需要,李憶祖曾被調到烏魯木齊的中學擔任校長,後來又被調到了烏魯木齊市的教育局任職工作。李憶祖除了在新疆做著本質的勘察工作以外,還常常去給當地學校裡面的孩子們上課。

多年後,李憶祖曾回憶道,在他的教學期間,非常熱衷與學生們溝通交流。在課堂上給孩子們講授知識的時候,也通常是各種領域的知識,一起教授。雖然他是學地質的,但是他對於中國的天文,歷史,語言等等學科的知識都有研究。通常和學生們上一堂課,整整一個下午的時間都還不夠用。

學生們也非常喜歡和李憶祖老師交流學習,還經常在李憶祖老師的帶領下,一起動手發明創造。常常利用一些已經廢棄的物品,通過自己的雙手和想像力將它製作成新的玩具。讓孩子們在實踐中成長,既可以培養動手能力,又能夠讓孩子們形成自我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學校的各種調查報告中顯示,李憶祖的課程非常受學生和老師們的歡迎,並且每學年的考試成績,反響都特別好。也因此,李憶祖常常受到新疆各地學校的邀請去講課。在他九年的教育事業中,曾經一年內,最多的時候就講過533場的課,聽課的學生有27萬人,並且撰寫過80萬字的講稿。

早在1998年的時候,原本已經退休了的李憶祖,本可以選擇安逸度過晚年的他,卻還是心心念念著他的教育事業,留在新疆為祖國的教育事業貢獻出他的一份力量。

李憶祖雖然留著與外國人相同的血液,但是他的內心卻是與中國大地相連相通的。如今,在他的自我介紹中,依舊是中國地質學家,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人。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相關焦點

  • 外國棄嬰李憶祖在中國被收養,成為中國科學家,稱自己是中國人
    由於不知親生父母是誰,一對中國父母便收養了他,為他取名為李憶祖,他擁有了中國名字,從此便與中國結下了不解之緣。李憶祖是個幸運的孩子,養父母對他視如己出,待他猶如親生一般,養父母對他絲毫不差於親生父母。養父母雖然是中國人,與李憶祖的相貌不一樣,但是李憶祖認定了他們,即使面對外籍人的再次收養,他仍然選擇了他們。在中國文化的薰陶下,李憶祖非常喜歡中國武俠小說,而且說著一口流利的方言,他覺得自己是地地道道的中國男孩兒。
  • 外國棄嬰成中國科學家,一直紮根新疆建設祖國,最怕被認成外國人
    在這五千年的時間中,中國孕育了不少優秀的傳統文化,而樂於助人就是這些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點。今天要向大家介紹的,是一位有著外國血統的中國人,他的名字叫李憶祖。他是一名外國的棄嬰,從小便接受了中國養父母的幫助。這位外籍中國人曾經在我國進行煤田地質普查工作,他不僅在我國新疆的惡劣環境中待了幾十年,還曾去過我國西藏阿里地區進行艱苦作業。
  • 外國的棄嬰卻成了中國科學家,退休後深耕教育:我是地道的中國人
    有一個外國的棄嬰,年僅20歲就成了中國的科學家,他退休之後深耕教育,最怕被別人誤以為是外國人。這個曾經的外國棄嬰名叫李憶祖,他有堅挺的鼻梁,白色的皮膚,微卷的頭髮,看起來跟普通的外國人沒什麼差別。李憶祖在1938年的時候,跟自己的父母失去聯繫,成一個棄嬰,有一對好心的中國夫婦收養了這個可憐的孩子,將其取名為李憶祖。養父母對這個孩子特別的喜歡,給了他很多照顧,不願意讓他吃任何的苦、後來有一個外國老太太想要收養李憶祖,但是他卻直接拒絕,堅持留在養父母的身邊。
  • 外國棄嬰成中國地質學家,退休後紮根教育,最怕被認成外國人
    出生不久之後,他便被親生父母遺棄在了中國,一個金髮碧眼的外國小孩在中國這片大地上無依無靠,這時,李憶祖的養父母發現了他,並且看著這個可愛的小孩,心生憐愛,便把他收養回家,並且給他取名為李憶祖。其實從這個名字我們可以看出李憶祖養父母們的善良,他們還是希望李憶祖能夠記得自己原來來自哪裡,不要忘記自己究竟來自哪裡。
  • 一對中國夫妻收養一個外國棄嬰,23年後這個孩子成為中國地質學家
    1938年,李憶祖出生在天津,被親生父母遺棄,一對中國夫妻把他從出生醫院帶回了北京,跟自己的孩子們一塊養著。李憶祖跟普通收養的孩子不一樣,深邃的五官,高挺的鼻梁,怎麼看都是外國人。雖然人也會分很多種族,有不同的特質,但個人天性與教育,才是影響他們最重要的兩個因素。李憶祖雖然是外國人,但從小就接受中國的教育,除了外貌,其餘也跟中國人無異。
  • 他是美國棄嬰,中國夫婦將其培養成頂級科學家,拒絕「老外」稱呼
    1938年,一個可愛的美國男嬰在中國天津呱呱墜地,然而由於一些特殊原因,他的父母將其拋棄,出生尚不足月的他成了一個棄嬰,所幸一對善良的中國夫婦出現,收養了他,並悉心培育他,幾十年後,他成為中國頂級科學家,成千上萬的人都趕來聽他上課。
  • 國內頂尖科學家流著外國血液,卻稱自己永遠都是中國人
    老人的名字叫李憶祖,他是國內一個頂尖的科學家,如今已年過八旬。李憶祖的確流著外國血液,但卻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因為他從出生起,就一直在中國生活。說起李憶祖的故事,繞不開兩點,一個是他的身世,另一個則是新疆。
  • 中國棄嬰成為美國希望,哈利波特作者被圈粉
    中國棄嬰成為美國希望,哈利波特作者被圈粉就在今年美國體操錦標賽當中,一個擁有著亞洲面孔的小姑娘站在領獎臺上奪得亞軍,雖然輸給了美國的西蒙娜·巴爾斯。但是這個身高只有1米37的小姑娘,將來的前途不可限量。很多人都認為他將會是美國體操未來的頭號人物。許多人都對他非常好奇,這個擁有亞洲面孔的小孩子,究竟是何方神聖?
  • 國家有錢,棄嬰遍地,韓國為什麼成了兒童出口大國?
    很明顯,答案是否定的,否則決計不會使棄嬰事件層出不窮,屢屢發生。二戰結束後,韓國經濟便在一片荒蕪中逐漸迎來新生,實現了快速增長。整體經濟實力不斷躍升,更是創造了「漢江奇蹟」,成為亞洲地區經濟實力最強的地區之一。在這段時間裡,從現當代韓國三星等知名企業在國際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就可以看出。
  • 一出生就被拋棄,只因擁有一雙藍眼睛,被美國父母收養後終獲幸福
    事實上,這種情況他們已經見得多了,這個世界上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做父母的資格, 也並非是每對父母都能毫無保留地愛自己的孩子,因此才會出現各種棄嬰案,而這個盒子裡,八成裝著的也是一個嬰兒。但當他們把嬰兒抱起來之後,他們還是吃了一驚,這個嬰兒雖然長著中國寶寶的面孔,但是卻有一雙藍色的眼睛,而且這藍色並不僅僅只是虹膜的顏色,而是覆蓋了整個眼球!
  • 他的一家三口都是北大培養的,出國後說要報效祖國,如今加入美籍
    北大一直都是中國學子心馳神往的地方,很多的學生為了能夠進入北大可以說是想盡了一切的辦法。從北大這樣的名校走出來的學生基本上也都是社會上的棟梁之才。今天我們要說一個從小就受北大文化薰陶的人,他的名字叫謝曉亮,今天我們就來說說他的故事:他的一家三口都是北大培養的,出國後說要報效祖國,如今加入美籍。謝曉亮從小是受到北大文化的薰陶長大的,他的父母都是北大化學系的教授,可以說謝家一家三口都是北大培養的,也是一個書香門第的家庭。
  • 女子18歲起共收養3棄嬰 患癌後子女獻血相救
    收養的大兒子亞君細心地給媽媽洗臉擦手 商報記者 王春勝/攝一個40歲的女人,獨自拉扯4個孩子,3個是收養的。收養第一個孩子時,她才18歲。後來,她帶著3個孩子嫁人。看著床上「哇哇」哭泣的嬰兒,曾瀟冰和母親於心不忍,就將孩子收養了下來。這個孩子就是亞君。曾瀟冰和4個姊妹一起帶著他,給他洗尿布,餵奶,看著他一天天長大。其間,也有人想抱走孩子,曾瀟冰捨不得。「他們不是孩子的親生父母,我擔心孩子受罪。」之後,曾瀟冰又收養了兩個棄嬰。
  • 中國爆炸力學奠基人鄭哲敏:赤子之心報效祖國
    中新社北京10月9日電 題:中國爆炸力學奠基人鄭哲敏:赤子之心報效祖國  作者 付強  耳不聾、眼不花,談吐清晰、坐姿硬朗……如果不是了解過鄭哲敏的資料,記者絕不會相信,眼前這位精神矍鑠的老人,剛過完92歲生日。
  • 又一科學家棄美回國,致力AR技術報效祖國
    又一科學家棄美回國,致力AR技術報效祖國科技高材生、美國大學終身教授、年薪2000萬,這是段路明的人生標籤,可是他本人卻不這麼認給「我是中國人」因為這句話,段路明放棄了在美的優渥生活,放下了世界頂級科學家的身份,一心回國,用自己的能力為中國的AR事業做貢獻。
  • 世界頂級科學家姚期智,為報效祖國,甘願放棄美國國籍
    不過我國之所以能夠有這樣的發展,都離不開那些為我國默默做貢獻的科技人才,在很早前就有一些科技人才,為了更好的發展選擇背井離鄉,出國留學深造學習新的知識,等到學業有成時再回國,報效祖國 錢學森就是非常了不起的人物,為了發展中國科技,錢學森在國外求學,之後為了報效祖國,學業有成後再次投入祖國的懷抱
  • 前有錢學森,後有潘錦功拒美回國:把這個技術留給祖國
    人才在哪個時代哪個國家都是珍稀且成為被眾人爭搶的對象。根本原因就在於其可為社會為國家做出巨大的貢獻,引領整個時代。眾所周知,改革開放初期的時候,我國的經濟實力還很弱小,科研技術比較落後。許多優秀的科研人員只能選擇出國留學進行深造和研究,畢竟當時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的科研水平和技術都遠遠高於那時的中國,這樣的選擇既是無奈之舉,但也是最佳選擇。
  • 黃大年——報效祖國才是最大的成功
    黃大年生前工作場景黃大年——報效祖國才是最大的成功無論是在讀書求學、國外工作還是歸國任教期間,都始終把祖國富強和民族振興作為最高追求。他時刻把祖國的需要放在首位。1992年,心懷報國之志的黃大年被公派到英國攻讀博士,成為地球物理領域研究高科技敏感技術的少數華人之一。2009年,他毅然放棄國外優越條件,回到母校吉林大學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
  • 中國又出一個「錢學森」!頂尖科學家棄美回國,用螺絲刀報效祖國
    中國又出一個「錢學森」!頂尖科學家棄美回國,用螺絲刀報效祖國美食讓人的味蕾得到滿足和享受,這種滿足能夠卻能悄悄轉換成為一種前行的動力,讓我們有足夠的底氣去付出更多的努力,踏實邁出每一步,好運就會伴隨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