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就算我們身處於這和平穩定的社會環境中,社會裡也存在著很多被親生父母遺棄的孤兒。他們無依無靠,四處漂流。有些不幸的孩子在寒冷的流浪中早早地離開了人世,有些幸運的孩子,被一些善良的人家收養,悉心撫養長大。
無論是在外國還是在我們中國,甚至存在著世界級的遺孤,他們不知道自己是誰,何去何從。他們被父母遺落在異國他鄉,遭受到別人的歧視,孤苦伶仃,自生自滅。這些弱小的孩子剛剛出生不久,就要面對著人世間的種種困難,他們所要經歷的艱難是讓人難以想像的。
但是在中國就有一個外裔中國人,他在天津出生,被中國一戶人家收養,他被視如己出,悉心照顧,最後成為了一名優秀的中國地質學家。他常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我不是外國人,我是外裔中國人」。他就是李憶祖。
李憶祖的由來
在中國1938年的時候,一個身懷外國血脈的孩子,出生在了中國的天津。當時的中國正當風雨飄搖的時期,抗日戰爭的爆發,讓中國的社會動蕩不安,也是在這種原因之下,這個剛出生的外籍孩子,不知為何與親生父母離散了,非常不幸的成為了一個遠在異國他鄉的孤兒。
有著異於中國孩童外貌的他,因為深深的眼窩,高挺的鼻梁,白色的頭髮,遭受到了當地孩子們的歧視和捉弄。無依無靠的他,只能流落街頭,四處漂泊,乞討為生。
機緣巧合之下,一對善良的中國北京夫婦發現了他,看著這個弱小的孩子,一出生便失去了父母的保護,稚嫩的臉龐上充滿了可憐無助的神態。這位心地善良的中國妻子便立即決定,把這個外國的孤兒帶回家中,撫養他到長大成人。
夫妻兩人對這個孩子傾注了滿滿的心血,並與家中的幾個孩子一起照料,視如己出,悉心照拂。當時生活在中國的一位外國老奶奶看見了這個被中國夫婦倆收養的外國小孩兒,出於血緣的原因,也想要領養他。在經過一番商談過後,夫婦兩人實在不忍心將這孩子交給別人撫養,便拒絕了外國老太太的請求。
隨即,便給這孩子取名為李憶祖,其寓意就是希望他不管是在何時何地,都得記住這片養育他的土地和照顧他的養父母。
小小的李憶祖在養父母的悉心照料下,漸漸長大成人。從小他就在父母的呵護下健康長大,並且給予李憶祖的都是力所能及的最好條件,甚至供養他上學,接受知識的薰陶。同樣也非常努力、爭氣的李憶祖,在23歲的時候,順利地從中國地質學院畢業。
他常常告訴別人:「儘管我是外國人的後代,但是我內心懷有一顆地地道道的中國心。養父母就是我最親近的人,他們是中國人,那我又何嘗是老外呢?」
遠赴新疆,醉心教育
在1961年的時候,剛畢業的他,按照學校分配的要求,他會留在北京工作,正當家人們都歡喜雀躍的時候,他卻執意要到中國西北地區的新疆工作。
很多人都不能理解他這種行為,在北京工作的話,可以安安心心地靠近父母,做著簡單的地質匯報工作,這樣的生活充滿了安穩和幸福。為何偏偏要放棄這樣的好條件,跋山涉水地遠赴中國偏遠地區去辛苦勞動呢?
其實在李憶祖的心裡,留在北京固然很好,但是他是學地質勘察研究的,只有遠赴新疆那種偏遠地區,中國的地質地貌才有機會被記錄發現,才會將中國的地質研究空白之處填寫完畢。養父母在知道他內心想法之後,紛紛表示非常支持他的決定,並且給予他最大的鼓勵。
順利來到新疆後,李憶祖開始了他的地質勘察工作。他常常開著越野車在新疆的各個地方到處跑,每次出任務的時間幾乎都是按月、年計算的,常常風餐露宿,風吹日曬,飢不果腹,甚至有時在野外,晚上睡覺的時候,李憶祖僅僅裹緊外套就席地而眠。工作勞累,生活艱苦。
短短20年的時間,他幾乎跑遍了新疆的各個地區,所寫的勘查筆記厚厚一疊。除了新疆的地形地貌外,各種礦產和生物資源也被李憶祖深深的拓印進了腦海裡,這些資料為中國新疆的後續資源開採工作,提供了最真切的地理位置條件。
上個世紀80年代初,因為工作的需要,李憶祖曾被調到烏魯木齊的中學擔任校長,後來又被調到了烏魯木齊市的教育局任職工作。李憶祖除了在新疆做著本質的勘察工作以外,還常常去給當地學校裡面的孩子們上課。
多年後,李憶祖曾回憶道,在他的教學期間,非常熱衷與學生們溝通交流。在課堂上給孩子們講授知識的時候,也通常是各種領域的知識,一起教授。雖然他是學地質的,但是他對於中國的天文,歷史,語言等等學科的知識都有研究。通常和學生們上一堂課,整整一個下午的時間都還不夠用。
學生們也非常喜歡和李憶祖老師交流學習,還經常在李憶祖老師的帶領下,一起動手發明創造。常常利用一些已經廢棄的物品,通過自己的雙手和想像力將它製作成新的玩具。讓孩子們在實踐中成長,既可以培養動手能力,又能夠讓孩子們形成自我思考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學校的各種調查報告中顯示,李憶祖的課程非常受學生和老師們的歡迎,並且每學年的考試成績,反響都特別好。也因此,李憶祖常常受到新疆各地學校的邀請去講課。在他九年的教育事業中,曾經一年內,最多的時候就講過533場的課,聽課的學生有27萬人,並且撰寫過80萬字的講稿。
早在1998年的時候,原本已經退休了的李憶祖,本可以選擇安逸度過晚年的他,卻還是心心念念著他的教育事業,留在新疆為祖國的教育事業貢獻出他的一份力量。
李憶祖雖然留著與外國人相同的血液,但是他的內心卻是與中國大地相連相通的。如今,在他的自我介紹中,依舊是中國地質學家,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中國人。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圖片或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作者聯繫,如反映情況屬實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責任文章。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