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在現代社會中,只有我們掌握高新的科學技術,才能實現自身更好的發展,才能不斷的增強自己的綜合國力。
這與"拳頭才是硬道理"有異曲同工之妙。而推動科學技術進步和創新的關鍵因素,就是人才。人才在哪個時代哪個國家都是珍稀且成為被眾人爭搶的對象。
根本原因就在於其可為社會為國家做出巨大的貢獻,引領整個時代。眾所周知,改革開放初期的時候,我國的經濟實力還很弱小,科研技術比較落後。
許多優秀的科研人員只能選擇出國留學進行深造和研究,畢竟當時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的科研水平和技術都遠遠高於那時的中國,這樣的選擇既是無奈之舉,但也是最佳選擇。
然而這也容易導致優秀人才的流失,一些在外國取得巨大成就的科學家往往會被重視。外國常常以豐厚的酬勞和穩定的工作,多次阻攔這些有才之士歸國。
"科學雖然沒有國界,但是學者卻有他自己的國家"。許多的愛國人士在學成之後還是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回國做貢獻。潘錦功就是其中之一。
潘錦功的科研成就不僅令美國數次阻攔他回國,就連印度也是虎視眈眈。那究竟這樣一位科技人才為我國帶來了怎樣巨大的貢獻呢?
潘錦功自小就熱衷於學習,學習能力極強,在每一門功課的學習上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最終考取了自己心儀的大學。
為了能夠為國家的發展多出一份力量,潘錦功選擇赴美留學,學習和研究更高深的科學技術,以求學成之後報效祖國。
天資聰慧且追求上進的潘錦功很快的適應了國外的生活,學習成績也猛漲,在相應的領域內形成了自己的研究,還拿到了博士學位,獲得老師同學們的一致讚賞。
更令人驚訝的是,潘錦功在留美期間研製出了一種新型的發電材料。這是一種可以利用太陽能進行發電的玻璃。這項發明可以有效實現無汙染的高效發電,減緩自然環境的壓力。
那時還只是學生的潘錦功就能夠研製出如此實用的發電玻璃,其自身的科研潛能必定無可限量。因此,當這項研究剛剛公布的時候,就被美國重點關注,潘錦功也被列為美國的重點保護對象。
自然而然,當作為科研人才的潘錦功想要歸國做貢獻的時候,美國的阻攔是必然的。這不禁讓人想起了同樣有過類似經歷的錢學森,其對我國也提供了許多的幫助。
在祖國需要他的時候,錢學森不顧美國的百般反對阻攔,堅決回到祖國發展,最終為我國的原子彈和飛彈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都是頂尖的科研人才,都是赴美留學,都不顧美國阻攔強勢回國做貢獻,這些都不得不讓人要把他當成另一個"錢學森"!
潘錦功所研製出的發電玻璃不需要消耗自然資源,極大的減輕了自然環境的壓力。這個發明自然深受美國的"重視"。
因此,當潘錦功要回國之時,美國不顧一切的多次阻攔他,甚至不惜開出非常高的待遇進行挽留,因為他們相信以潘錦功的能力今後一定能為美國做出更多的貢獻。
美國開出的條件不論是薪酬還是待遇方面都是無可比擬的,這也展現了對人才的重視程度。或許有一部分心志不堅定的人便被這些誘惑所迷倒,選擇留在美國。
但是也有許多的人不為名利所惑,因為他們沒有忘記自己當初報效祖國的初心,內心依舊堅定。錢學森是這樣的人,潘錦功亦是如此。
面對美國的豐厚報酬,潘錦功的內心宛如泉水般澄澈清明,始終堅定著回國的信念。因此,儘管美國多次阻攔,仍然是無功而返。
錢學森當初回國遭受巨大阻力主要還是因為那是中國的綜合實力太過弱小,美國才敢明目張胆的對他進行扣留。
"落後就要挨打"猶如鐵一般的真理,一直激勵我們不斷進步。因此到潘錦功的時期,那時的中國早已不是那個任人瓜分的中國了,美國自然也不敢採取太多的舉動扣留潘錦功。於是,在中國政府的幫助下,潘錦功成功的回歸祖國的懷抱。
回到祖國懷抱的潘錦功踏上了自己的逐夢旅程,並將自己的畢生所學都奉獻給了祖國。通過不斷的反覆實驗和試錯,潘錦功又發明出一種"發電玻璃"。
其玻璃單片能達到將近兩平方米,而兩三片這樣的玻璃一年的發電量就可以達到一戶普通家庭整年的用電需求。潘錦功成功的實現了在玻璃上實現"小油田"的目標,這也讓中國的能源得到了很好的保障。
這種"發電玻璃"已經被廣泛的應用在各個領域之中,發揮著出色的作用,也為我國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如此清潔能源又具有強大實用性的技術發明,讓印度也十分眼紅,高喊著讓潘錦功共享技術。美國多次阻攔,印度眼紅,這都無疑是對潘錦功成就的認可。既說明了人才的重要性,也表明科學技術領先的重要程度。
首先,愛國是一種義務,也是一種光榮。儘管美國費盡心思的阻攔他回國,但潘錦功仍然堅定內心的信念,沒有忘記自己報效祖國的初心。他毅然決然的選擇了回國,把這個技術留給祖國。
潘錦功的發明也為我國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做出巨大的成就。科技人才需要弘揚愛國奮鬥精神,在科技發展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為祖國做出自己的貢獻。
其次,科技在綜合國力中佔據很大比重,而推動科技進步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才。世界的不斷變化發展必然引起各國之間更加激烈的競爭,為了能夠更好地迎接路上的機遇與挑戰,我們應該不斷加大對人才的培養和對科技的重視。
最後,中國夢的築造,離不開傑出人才的帶領和無私奉獻,也離不開每一個華夏兒女的參與。我們每個人都應努力充實自己,為報效祖國而奮鬥,為祖國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文/十二風華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