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最大的魅力就在於可以憑藉其科研發現和成果,改變某一個領域的規則,甚至改變人類的生存法則。如瓦特改良蒸汽機,讓人類進入了工業時代;如圖靈圖靈的計算機邏輯,打開了人工智慧的大門。
令人遺憾的是,翻開全球科學史,這樣優秀的科學家幾乎全都是歐美人。
雖然世界上有一批非常優秀的華人科學家,他們在世界上證明了中國人也能夠為世界科技做出卓越貢獻,但遺憾的的是他們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國外。
留美期間發現「發電玻璃」,卻拒絕美國高價專利費,帶著成果回國。
潘錦功是我國恢復高考、改革開放後眾多留學生的一員,他在美國攻讀博士,並在新澤西理工大學創建了碲化鎘薄膜太陽能研究中心,並成功研發出了零汙染的「發電玻璃」,他也成這項專利的擁有者。
這樣的新技術,將會改變全球的能源結構,被美國國會視為關係到美國未來國家能源安全,並通過威逼利誘希望潘錦功教授能夠把專利賣給美國。
潘錦功知道我國是自然能源比較貧乏的國家,國家能源安全被產油大國控制。為此,他把全世界最先進的「發電玻璃」技術帶回了中國,帶到了成都,創辦了世界首家研發製造發電玻璃的科技公司。
創業艱難,關鍵時刻政府出面,助其成就科技帝國。
我們常說,創業艱難百戰多,之前一心科研,沒有創業經驗的潘錦功,現在要創業,讓自己的「發電玻璃」能夠真正地投入商用,這個理想很偉大,但現實卻非常殘忍。
由於沒有管理公司的經驗,7年的創業經驗,就是一部曲折跌宕的艱辛史:2013年,公司資金鍊斷裂,沒有任何一家金融機構願意投錢;2014年,團隊分崩離析,好不容易培養的員工被別人高價挖走,一路爬坡,一路艱辛,一路咬牙,一路堅持,最終在國家創新創業計劃的扶持下,在成都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企業起死回生,「產業報國」的夢想終於實現。
一塊1.92平方米不到的玻璃,每年就可以發270度電,也就是說,三塊這樣的玻璃就能夠滿足一個家庭全年的用電,三千塊這樣的玻璃其發電量就相當於一口普通油井全年的發電量。
更重要的是,這個玻璃可以在全球任何建築上使用,對天氣要求很低,即使是弱光天氣,依然可以發電。
可以想像,未來我國的每一棟樓都就相當於一個獨立的發電站,我國還會能源短缺嗎?
目前,潘錦功教授的「發電玻璃」已經服務於清潔能源汽車、服務於國家重大工程,服務於國防軍事發展。
談及如今的成就,潘錦功直言「危機時刻,國家出手,感謝國家,給了我報國的機會。」